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近年來,吉州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論述,致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改革,探索創新“一格八員、一網三色”社會治理工作法,實現網格治理服務精細化、智能化、專業化。
搭建“網中有格、格中有員”工作體系,舉紅色之旗凝聚共治力量
黨的領導是抓好基層治理的根本。吉州區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始終,整合利用資源,推動組織共建、村(社區)共治、資源共享、黨員共管、服務共為,建立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是細化網格。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將全區設為一個總網格,把鎮街、村(社區)和村小組(小區)作為基本單元,設一、二、三級網格,由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書記擔任網格長,把人、事、地、物、組織等要素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實施“1+1+N”管理服務模式。其中,“1”為黨員干部、專職網格員,“+1”為樓棟長、單元長、“兩代表一委員”、鄉賢能人等輔助力量,“N”為20戶左右居民住戶、商鋪網點等服務對象,推動各級網格實現精細化運作。
二是健全組織。做大做強以村(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1+N”黨建綜合體,鎮街在不改變黨組織隸屬關系基礎上,吸納市、區共建單位、轄區單位、“兩新”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等黨組織,融入鎮街“大黨委”、村(社區)“大支部”。推行“支部建在網格上”,根據網格劃分情況,以“各片區住戶所有黨員+小區物業公司黨員”為主體,建立“紅格子”黨支部,以樓棟(村小組)為單位下設黨小組,由骨干黨員任黨小組組長,構建起“鎮街—村(社區)—村小組(小區)—樓棟”的黨組織體系。
三是整合力量。統籌在職黨員、鄉賢、志愿服務、群眾代表和社會保障、公交城建、農林水利、政法部門等八類專業部門資源和服務力量下沉網格末梢,共同參與村(社區)平安創建、文明城市創建、衛生城市創建等重點難點社會治理工作,實現“一網全融合”。其中,在職黨員、鄉賢代表人員(以“兩代表一委員”為主)、志愿服務人員、群眾代表人員(以物業、業委會、居民小組長為主)等四類人員作為網格輔助員,負責收集網格內問題、隱患、糾紛等信息,及時向網格員反饋;社會保障、公交城建、農林水利、政法部門等四類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作為網格對接員,“點對點”、扁平化對接和處理網格內問題、隱患和糾紛,并根據自身職責為網格內群眾提供各類便民服務。
組建“環環相扣、首尾相連”機制鏈條,亮綠色之燈助航聯動治理
為破解群眾訴求多元、部門職能交叉等治理困境,吉州區堅持從再造流程、再簡環節、再提時效入手,建立“網格有事、八員共治”聯動聯處、快辦快結機制,做到快速反應、平急轉換、從容應對、高效處置,讓群眾隨時找得到人。
一是大數據賦能,快速收集問題。深入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在原有區綜治中心基礎上,整合公安、法院、市監、城管、消防、交通、林業、社保等部門資源,打通信息壁壘,打造“一格八員、一網三色”大數據平臺,實現信息一處錄入、系統自動關聯,網格員通過移動設備將收集到的各類信息一鍵推送至平臺。廣泛吸納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群團組織以及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等新業態從業人員為特約網格員,協助收集社情民意。同時,開發吉州“碼上辦”小程序,群眾可通過掃碼“零距離”反映訴求,有力破解群眾求助難、辦事難。
二是點對點對接,快速處置問題。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綜合研判、網上交辦、結果反饋工作機制,及時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變成黨員干部和網格員的“履職清單”。一般問題由網格員自辦自結;需協調的問題,由網格員通過大數據平臺“點對點”推送至職能部門“直通”辦理;對權屬不明、職能交叉、歷史遺留等重點難點問題,及時啟動部門會商解決。
三是全過程督辦,快速辦結問題。區綜治中心對所有問題的辦結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及時提醒督促各級網格長履行職責,精準研判全區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三亮一督”“網格評部門”“優秀網格員”等考評問責、激勵表彰機制,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構建“常態長效、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以藍色之盾守護平安幸福
服務群眾、造福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吉州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好政法、城管、市監、生態環保等“藍色”工作隊伍,將信訪維穩、就業保障、扶弱解困、政策宣傳等工作融入“一格八員、一網三色”社會治理全過程,常態化開展“大打擊、大整治、大防控、大化解、大服務、大宣傳、大走訪”七大行動,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做強常態化平安服務。深入推進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全面推行“網格快警”模式,實現“重點部位守得住、大街小巷巡得緊、人員密集場所控得實、重大突發事件處得好”。堅持把優化法治營商環境作為平安建設的重要內容,政法隊伍常態化開展“入企連心”大走訪,及時送上定制化清單化的“普法套餐”。
二是做細精準化調解服務。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立“司法所、派出所、律師事務所”共同參與的“三所共建”調處模式,搭建區、鎮街、村(社區)三級“講法評理”調解網絡平臺,組建一批專業調解隊伍,打造一批紅色調解室,培養一批知名調解人,推廣一批優秀調解品牌,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網,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是做實全科化便民服務。打破屬地化辦理限制,實施居民“服務類”事項以居住地為主,“權益類”事項以戶籍地為主的新模式,完善提升幫辦代辦服務,打造“15分鐘”服務圈,確保各類民生保障服務就近落實。聚焦群眾投訴頻發多發的小區物業管理難題,成立全省首個小區業主委員會協會,把“管理”變成“服務”。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暢通便民服務熱線,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事情有人辦、訴求有人聽、糾紛有人調、困難有人幫。
【本文作者為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委書記】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