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在匯聚技術、資本、人才,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北京,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雙引擎”之一,醫藥健康產業正駛入快車道。如今,在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已聚集起一批龍頭企業,對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的貢獻率超過40%。
在各項政策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下,被譽為“中國藥谷”的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內產業集群、創新成果迸發,吸引眾多海歸團隊入駐,這里日益成為他們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前不久,本報記者走進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感受“中國藥谷”澎湃的創新動能。
打造涵蓋創新藥研發、申報、生產的全鏈條
在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瑞博生物是一家擁有16年歷史的“年輕”團隊。說隊伍年輕,是因為2019年瑞博生物的研發團隊才入駐園區。但這4年時間里,瑞博生物北京研發團隊已擁有140余名研發人員,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瑞博生物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梁子才先后在瑞典和美國學習、工作。1995年,梁子才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獲得生理真菌學博士學位,在這座瑞典甚至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里,這個來自中國河北的年輕人每天埋頭于實驗室,他的勤奮與敬業給當時身旁的同學、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4年3月,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成立,面向全球引才,其研究方向中的核酸技術和產業轉化理念與梁子才的想法一拍即合。2006年,同當時“歸國潮”中的許多科研工作者一樣,梁子才登上了回國的班機,加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1年后,梁子才在江蘇昆山成立瑞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基于小核酸技術的生物藥品研發。
“創新藥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產業,成功率只有5%—10%。創業者要做好這樣的準備:研發10款創新藥可能只會成功1款,有時候甚至20種藥物才會成功1個。相較而言,小核酸藥物的成功率要高不少,但這條路仍布滿荊棘。”梁子才說。
什么是小核酸藥物?簡單來說,小核酸藥物(RNAi)可以通過對RNA分子的干擾,抑制或關閉特定基因表達,如今,此類分子已被廣泛應用于探索基因功能的研究領域。“‘小核酸藥物即將成為現代制藥的第三次浪潮’已成為業界共識。”梁子才說,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發力這一新興領域,已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在內的多個疾病治療方向取得進展。
創新藥方向上,人才與創新環境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2019年,當梁子才決定將研發團隊落子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時,正是看準了這里集聚的產業優勢。“北京創新要素活躍、云集了高水平創新人才,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正在打造一個更具競爭力的支撐體系,涵蓋創新藥研發、申報、生產的全鏈條。”梁子才說。
替免疫系統“松剎車”“踩油門”
實驗室內安靜整潔,明濟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靳照宇和兩名研究人員正在認真查看實驗數據,討論實驗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相較之下,靳照宇辦公室內的擺設多少有些“雜亂”——烤面包機和咖啡機隨意放在角落。有時工作太忙,錯過飯點的事情常有發生,妻子便給他買了這些,兩片吐司面包放進去,一餐熱乎飯就有了。這樣的工作軌跡,是許多初創團隊的縮影。
靳照宇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是藥理系博士。回國創業前,他擁有超過20年的大分子藥物開發經驗,也曾在世界知名藥企工作多年,在腫瘤及免疫領域,靳照宇作為主要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多次發表于《細胞》等醫學期刊。2016年,靳照宇入選北京“海聚工程”人才計劃,2022年被評選為大興區“新國門”領軍人才。
免疫療法,即通過多種手段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以此來治療疾病。“腫瘤里有一種很‘狡猾’的機制,能夠給免疫系統‘踩剎車’,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比較成功的免疫療法,正是通過去除機體的免疫抑制,從而‘松開剎車’,激活免疫細胞。”靳照宇告訴記者,他的團隊研發的藥物創新點之一,在于同時針對兩個靶點開發的雙特異性抗體,在“松剎車”的同時“給油門”,以期能刺激免疫系統更強大地工作。目前,明濟生物研發的兩款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現階段許多療法都會通過轉化醫學及臨床試驗的研究,逐漸探索出各種形式的聯合療法,包括化療、放療、靶向療法、免疫療法等等,找到針對不同瘤種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靳照宇說,綜合來看,想要提高免疫療法“絞殺”癌細胞的整體有效率,還需要通過精準醫學的理念聯合應用幾種治療藥物。這意味著科研人員需要耐住性子,更深入地理解腫瘤免疫調控機制,尋找出最有潛力的靶向及免疫藥物組合,發揮更佳療效。
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按下“加速鍵”
今年以來,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內的細胞基因治療產業園、北京國際核酸藥物產業園、醫工融合創新產業園等特色園區施工進程提速。園區重點推進與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在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活動舉辦等方面開展合作。與此同時,成立生物醫藥基地區域倫理服務中心,以期補齊產業生態短板。
“園區已聚集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12家國家級檢定研發機構,56個專業研究及服務機構,56個企業自建國家級和市級工程實驗室、科技研發機構和120余個服務平臺,形成了‘新藥篩選—動物實驗—臨床研究—注冊上市’的全過程服務鏈。”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管委會副主任高巖說。
對于像梁子才、靳照宇一樣的海歸創業團隊來說,園區一系列政策優惠,為前沿原創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提供了有力扶持,免去團隊的后顧之憂。
“大興區為我們團隊幾個核心創業伙伴提供了進京落戶指標,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保健醫療等諸多方面也有政策傾斜。”靳照宇說,這對團隊是極大的支持,激勵科研人員加快推進藥品臨床試驗。
自2002年成立至今,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產值已超千億元,落地企業60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76家、上市企業19家。如今,更多海歸將創業第一站放在這里,繼續出發,從“中國藥谷”再一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