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將滿足人民對美好金融服務的需求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秉持“科技、普惠、共享、綠色”的理念,以數字技術深耕涉農金融服務,加大“三農”領域金融供給,為鄉村振興貢獻金融力量。截至2023年8月末,建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3.68萬億元,比年初新增6706億元,增速22%,明顯高于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打造“裕農通”平臺夯實鄉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
近年來,建設銀行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打造涵蓋線下普惠金融服務點、線上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在內的“裕農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將服務重心下沉至鄉村,助力鄉村金融資源有效觸達和公平覆蓋。
與農村更近,與農民更親。面對鄉村金融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建設銀行突出科技支撐,廣泛對接鄉村社會資源,與村委會、鄉村超市、供銷社等第三方主體合作,共建約36萬個“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覆蓋全國大部分鄉鎮及行政村。通過在服務點布放智慧助農終端,不僅為村民提供存取款、轉賬匯款等基礎金融服務,還能提供社保醫保、惠農補貼、生活繳費等多項民生服務。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多元化的金融、非金融服務。截至今年8月末,服務點累計服務農戶約5800萬戶,當年累計辦理各類交易約2億筆。
線下聚點成鏈,線上搭建平臺。建設銀行依托5G、大數據等技術,將服務渠道由線下向線上延伸,打造“裕農通”手機APP。圍繞鄉村需求,上線貸款、繳費、社保等百余項場景功能,為農民提供集金融服務、智慧村務、便民事務、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綜合化服務,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截至今年8月末,“裕農通”APP全國注冊用戶1151萬戶,“建行裕農通”微信公眾號用戶635萬戶。建設銀行依托“裕農通”APP累計發放貸款637億元。
依托“裕農通”線上線下渠道,建設銀行結合各地在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創新推出特色功能。建設銀行與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合作,依托“裕農通”服務點,打造“綜合服務站+裕農通”、“裕農市場”、土地托管、產業拉動、龍頭企業帶動等特色服務模式。與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打造“裕農通(安徽)”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搭載承包地、宅基地、村集體、鄉村產業、農村產權等子系統,成為安徽省涉農管理的官方平臺。
創新“裕農快貸”產品破解農戶融資難題
近年來,建設銀行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化、智能化、差異化的惠農產品,破解鄉村信貸難題,提升信貸資源可得性。
“裕農快貸”是建設銀行服務農戶的重點產品。通過與政府數據平臺、涉農管理平臺等合作直連,引入土地流轉、農業保險、農業補貼、衛星遙感、農業產業鏈等多維涉農數據,面向農戶開展全周期、自動化的風險畫像,實現農戶自主申請、模型自動審批、線上支用還款的全流程線上作業。建設銀行與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合作,實現與“渝惠融”平臺的系統直連,共享農村房屋宅基地、種植險等24個維度的涉農數據,推出“裕農快貸——信易貸”產品,解決了當地農戶貸款難題。
為精準鎖定具有信貸需求的農戶群體,建設銀行利用涉農大數據模型,在手機銀行、“裕農通”APP等渠道,向農戶精準推送“裕農快貸”產品。截至今年8月末,“裕農快貸”余額799億元,較年初新增342億元,增速達75%。
創新“農業保險+信貸”支農模式,引入農業保險數據為客戶增信。自2022年起,建設銀行聯合農業農村部開展“險貸直通車”專項創新服務,接入全國農業保險數據,評估農戶實際資金需求及風險承擔能力,為其提供信貸支持。截至今年8月末,已為農戶授信3.1萬戶,金額21.61億元。
為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裕農快貸”在提升貸款便利性的同時,也將更多實惠讓利于農民。建設銀行聯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搭建“數字農業”產業服務平臺,已累計為農企、農戶授信908億元,惠及60萬農戶、7000余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5年來為其節約貸款利息支出20多億元。
構建涉農生態場景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建設銀行著眼于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強場景與平臺建設,不斷做大農業產業鏈條上的金融總量,助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
建設銀行創新打造內蒙古奶業、新疆棉花、山東煙臺蘋果、江蘇固城湖螃蟹等生態場景,做好全鏈條、全場景、全客群的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形成糧食安全、奶業振興、肉牛、水果、蔬菜、花卉六大特色農業產業鏈場景,助力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建設銀行與中國食用菌協會合作,聯合推進安徽省定遠縣“蘑菇小鎮”和福建省古田縣“食用菌之都”建設,打造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特色范例。創新“木耳貸”“香菇貸”“菌菇貸”等系列信貸產品,為食用菌龍頭企業、小微企業等客群提供信貸服務。
著眼于助力暢通農產品循環,建設銀行聚集農產品產、供、銷各環節,通過系統化、平臺化、生態化的方式,打造一系列特色“裕農”服務模式。打造“裕農市場”服務場景,在北京石門、新疆九鼎等31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上線“裕農市場”綜合服務平臺,為市場管理方和商戶提供攤位服務、買方服務、信貸等多項金融、非金融服務。截至今年8月末,“裕農市場”相關貸款余額超220億元。聚焦建行220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客群,上線“裕農合作”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民合作社提供社員管理、財務管理、金融服務、農產品銷售等服務。搭建“裕農托管”生態場景,助力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聯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打造“生產托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的“蘭西模式”。建行黑龍江省分行“融入金融力量打造生產托管‘龍江新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名單。
為鞏固貴州萬峰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建設銀行協同地方政府,構建湖區周邊的金融生態,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服務生態振興。面向搬遷企業、置業漁民等主體,一企一策、一戶一案,制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服務方案。截至今年8月末,已累計為萬峰湖周邊農業龍頭企業及小微企業發放貸款5.4億元,為沿湖1000余家農戶發放貸款2.5億元。
發揮金融科技作用助推鄉村信用體系建設
為助力鄉村信用體系建設,建設銀行配合地方政府,深入探索信用量化和變現的方法路徑,激活鄉村信用要素,推動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建設銀行應用數字技術,構建科學的鄉村信用評價體系,深挖鄉村信用價值。在湖南省衡陽縣梅花村,建設銀行開發標準化、規范化“信用積分系統”。同時,配套推出“文明貸”產品,信用積分與授信額度掛鉤,最高可達20萬元。為江蘇省蘇州市永聯村打造數據共享平臺,制定統一標準,整合存量數據,形成數據資產統一視圖。目前,平臺已接入上游系統26個,數據總量9億余條,累計共享數據應用量2254萬條。以數據為基礎,打造包括文明分、金融分、基礎分三類評價因子在內的信用模型,形成“永聯分”,為村民匹配提供“文明貸”“創業貸”等信貸產品。
為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信用支持,助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設銀行應用風險計量工具,于2023年7月研發上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信用評分卡,從組織管理、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外部支持等維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信用評價,解決信用評價難、貸款融資難問題。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建設銀行將進一步發揮金融科技優勢,突出數字化經營特色,不斷提升服務能力,下沉服務重心,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數據來源:中國建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