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中間地域,其發展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部分縣域由于經濟發展動力、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高質量供給不足,以及治理模式的滯后,成為人口流失的主要地域。主要表現為人口流失體量巨大、流失速度加快,且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新形勢下,人口流失縣域的治理重點可以集中在提升經濟實力、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創新發展環境、完善治理模式等方面。
關鍵詞:人口流失 城鎮化 縣域治理 人口分布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縣域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中間地域,其發展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縣域尺度的建設舉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對縣城建設提出了系統全面的指導意見,并首次提出了“人口流失縣城”這一概念,指出對于這類縣城要“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引導其轉型發展。這些政策文件的相繼發布表明,推進縣域建設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縣域人口流失的主要特征
人口流失速度加快,人口流失體量巨大
本文所指的縣域包括縣、縣級市、自治縣、旗、自治旗和林區等。對第五、第六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二十年來中國縣域常住人口數量持續減少。2000—2010年間縣域常住人口減少約128萬人,而2010—2020年間,縣域常住人口數共減少3782萬人,為前十年的29.55倍。與此同時,我國縣域常住人口數量少于戶籍人口,2010年常住人口約比戶籍人口少9181萬人,到2020年該數字達到15518萬人,縣域人口流失速度明顯加快。此外,出現人口凈流出的縣域個數在2010年共有1557個,到2020年則增長到1673個。人口流失縣域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以東地區,越來越多的縣域面臨人口流失的難題。2020年,凈遷移率在0到-10%的縣域有257個,介于-10%與-30%之間的有908個,小于-30%的有508個。參照已有研究,凈遷移率小于-10%的地區為凈流出活躍區,則2020年我國約有84.64%的縣域為凈流出活躍區,相比2010年的比例53.50%多了31.14%。
依據人口集聚度可將全國劃分為三大類、八小類區域。2000—2020年這20年間,人口稀疏地區占比不斷增加,人口均值地區占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人口密集地區占比總體下滑;人口流失的主要地區集中在人口均值地區與人口密集地區(表1)。
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學齡兒童持續減少
隨著城市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城市地區與周邊縣城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導致各類優質資源逐漸向城市地區移動。相當數量的縣域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出于改善生活質量、獲取就業機會、提升收入水平、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健全的醫療服務等目的,逐漸向城市地區流動。以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為例,丹鳳縣中各個村內的勞動力流失約能達到90%,主要流向大城市,流動人口年齡段集中在15—50歲之間,這一年齡段人口為主要勞動力,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在許多縣域,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留守的通常為老人及幼童。
此外,學齡兒童也呈現流失的趨勢。2010年,全國縣域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與小學在校學生人數分別為5027萬人與6826萬人,到2020年人數分別下降為4594萬人與6618萬人。一部分縣域剩余勞動力轉移至省內大城市乃至外省一線城市,在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時,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將其子女一并轉移至大城市中接受良好的知識與文化教育,因此縣域學齡兒童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
縣域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據筆者以往的研究,與縣域人口集聚有關的影響因素包括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化率、年均氣溫、年降水量、海拔高度等。從根本上看,造成多數縣域人口流失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經濟欠發達,居民收入難以提高;其次,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再次,治理機制體系滯后,民生改善力度不足。
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就業崗位不穩定,居民收入提高緩慢
第一,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難以提供充足穩定的就業崗位。我國大多數縣域呈現“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相比于地級市產業結構來說顯得較為落后。多數縣域內傳統產業密集,轉型難度較大,且在一些落后產業調整淘汰時,相對應的工作崗位減少,但新產業尚未成型,難以提供充足、穩定的就業崗位,勞動者無法獲取穩定的工資報酬。對于資源枯竭型縣域而言,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緊迫性。長期的粗放式開發與單一化經營導致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產業衰落、經濟蕭條極大削弱了這些縣域的人口承載力,導致人口流失嚴重。以東北地區為例,多數縣域產業類型比較單一,第一產業占主導,第二產業多以傳統加工制造業和資源開采業為主,第三產業普遍發展緩慢,產業鏈的上下游關聯性不強,產業結構落后成為東北地區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經濟發展動力相對不足,缺乏發展后勁。大多數縣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驅動,效率驅動與創新驅動發展不足,總體發展缺乏后勁?!吨袊h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的數據顯示,2019年縣域經濟增速回落幅度增大,東部地區縣域實際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年回落,而中、西部地區則連續兩年回落。四大經濟區的縣域經濟總量均處于較低水平。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縣域雖面積和人口均占優勢,但生產總值比重偏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占比較高,但因為國土面積和人口數占比也較高,整體來看縣域經濟總量仍處于較低水平。
財政收入薄弱,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公共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第一,財政收入薄弱,財政赤字普遍。我國大部分縣域的財政依存度不高,財政收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弱。大部分縣域的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且財政赤字率超過3%警戒線,財政赤字現象普遍。據歷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縣市卷)》計算,財政赤字率小于-3%的縣域占比在2000年為60.90%,到2010年占比快速增長為92.34%,2020年持續增長為96.67%,出現財政赤字的縣域數量不斷增多。公共財政赤字直接導致政府對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投入不足,社會服務水平難以提高。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盡管我國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已具備一定規模,但相比于城市基礎設施,縣域基礎設施在人均水平和普及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h域給排水、能源、綠地和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普及率及供給質量有待提高。
第三,服務設施供給質量有待提高。與城市相比,許多縣域醫療設施水平較為落后,醫療衛生資源相對有限。2020年我國縣域常住人口約占全國的55.75%,而縣域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約為446萬張,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的48.97%。全國縣域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56.66張,72.23%的縣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4.51張/萬人)。此外,多數縣域還存在高質量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和學齡兒童轉移到縣域,但縣域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
發展環境總體缺少吸引力,有待優化提高
第一,不少縣城建設趨同,缺少個性化特色,缺少獨特的文化吸引力。對于財政資金有限的縣域而言,建設投資的關鍵首先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有限的資金難以對當地特色建筑、特色風貌進行有效地管護與利用。而資金充足的縣域往往過于追求硬件設施的“現代化”,盲目追求建筑高度、道路寬度、廣場尺度等硬件目標,結果導致千城一面,地域特色缺失。
第二,文化生活單一,缺少高質量文體活動。文化活動形式單一,麻將等傳統娛樂方式是不少縣域居民主要的休閑活動。雖然地方政府一直重視改善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資源和條件的限制,與大城市相比,舉辦的各類文體活動仍存在許多不足,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部分縣域生態環境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縣域可分為平原縣、丘陵縣、山區縣,類型多樣??h域有著建設生態宜居家園的良好基礎,但往往受到資金、規劃理念等因素的限制,但其生態環境優勢并未能充分發揮,尚未形成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定居的吸引因素。
第四,縣域創新環境總體缺乏??h域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普遍較少。以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的肇慶市為例,2018年,縣域R&D經費內部支出額共7.24億元,約占同年GDP的0.6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19%);R&D人員數量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0.16%,同樣低于全國水平(0.35%)。我國大量的科研資金與人才資源集聚在城市地區,縣城總體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不足,縣域人才難以引進,創新資本難以集聚。
治理模式總體滯后,智慧治理難以全面普及
首先,部分縣域治理客觀上存在“重經濟、輕服務”的現象?,F階段,因自身財力不足,我國許多縣域政府總體上重經濟而輕服務。這部分縣域政府的“經濟型”角色重于“服務型”角色,尚未完成從發展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的轉變,民生改善力度不足。
其次,部分縣域規劃滯后,社區治理投入不足。中國的縣城往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縣城的空間格局中有著深深的農業社會的烙印。改革開放之后人口、經濟快速增長,在缺少規劃意識的情況下,縣城用地呈現快速無序擴張,許多縣城的規劃格局及建設面貌因此總體滯后。縣城的自建房往往較多,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環境綠化等缺少統一規劃。
再次,智慧治理難以全面快速推進,“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智慧治理即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利用“互聯網+”模式進行社會治理,更新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水平與效能,實現“技術賦能”與“制度革新”的相互融合。但受地方財政限制,大部分縣域的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無法全面推進智慧治理。此外,各領域、各部門、各層級之間仍存在“信息孤島”現象,不同部門之間無法做到統籌決策,進一步加劇了縣域治理的難度。
縣域人口流失的治理思路
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是世界城鎮化的發展規律。中國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有利于擴大內需,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推動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縣域人口流失治理是一項需要綜合考慮的系統工程。
人口從規模等級較低的縣城流入到規模更大、等級更高的城市,是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同時需要注意到,縣域也有較多人口愿意在此定居生活,存在一定規模的返鄉回流人口,縣域的發展也需要維持一定規模的人口??h域外大城市的拉力與縣域內鄉鎮的推力是縣域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規模更大的大城市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較多,公共服務質量較高,能夠吸引縣城人口向此聚集;而多數縣域則由于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難以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優質的公共服務及未來的發展空間,會驅動人口離開縣域。從人口流動的影響因素來看,自然環境為其基礎性因素,經濟發展為其重要因素,社會條件因素為其引導性因素。此外,從流動人口的轉移方向上來看,鄉—城轉移人口,也即縣域內鄉鎮向縣域外大城市的轉移人口,仍是現階段流動人口的主體。與此同時,一些地區還出現了人口的城—鄉轉移現象。地理學者馬卜貢杰(Akin L Mabogunje)提出了城鄉人口遷移的系統分析模式,指出城鄉人口遷移不僅受移民自身原因影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城鄉各自的控制性次系統及社會經濟文化的調節機能。在縣域人口流動系統中,存在著縣域內部鄉鎮和外部大城市兩大次系統,在各自的調節機能和整個社會環境的各方協作調控下,人口呈現出雙向流動態勢。
對于人口流失的治理,《綱要》提出要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縣城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提級擴能,增強治理能力和水平。筆者認為,縣域人口治理的思路應從提升經濟實力、改善基礎設施和公服水平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來綜合考慮。
首先,要大力提升縣域經濟實力,增強人口長期定居意愿,提高居民獲得感。依據縣域的資源稟賦優勢,合理劃分出縣域發展的不同類型,因地制宜地提出縣域經濟發展策略,使縣域能夠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不斷壯大自身經濟實力,也可以在相互協作的同時走上錯位發展道路,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縣域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構建高質量發展環境,提高居民幸福感。人口的增加對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應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一體化與全面化??h域發展環境是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包括文化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創新發展環境等要素,在日益復雜的發展環境下,要堅持創新引領,通過營造較好的科創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通過城市創新環境的提升,促進城市人居環境的整體優化,不斷提高縣域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第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居民滿足感。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市場化、社會化,使市場主體參與到縣域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中。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建立人口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推動政府公共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發展,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縣域人口流失的治理路徑
加強縣域經濟的分類指導,提升縣域治理效能
中國縣域行政單元眾多,空間分布范圍廣泛,發展水平差異巨大。不同視角下,縣域經濟的發展策略也會有所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策略。按照經濟發展階段和發達程度,可將中國縣域分為發達縣、中等縣和欠發達縣。發達縣應依托城市群,借力高等級城市,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政策引導和發展環境營造,促進產業升級。如江陰市,充分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實力和競爭力。中等縣應合理承接產業轉移,激發特色產業化發展潛力,完善特色產業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稅政策的扶持力度,避免成為“政策盲區”。如河南西峽縣,經濟發展過程中既注重延長第一產業的產業鏈,也在不斷升級改造傳統工業,積極融入新業態,并注重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欠發達縣應盤活土地資源活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釋放政策紅利,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助推綠色發展。如云南德欽縣,在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特色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來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同時注重提升基礎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不同地形縣域經濟發展策略。平原縣應發展特色經濟,培植壯大支柱產業,以農業產業化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充分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如湖北天門市,統籌整合土地資源,集中集約發展產業。丘陵縣應立足資源特色,強化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就地城鎮化。如四川各丘陵縣,既釋放以土地為主的要素流動的潛力,也釋放新型城鎮化就地推進帶來的潛力,還釋放健康農業躍升式發展帶來的潛力,從而助力丘陵縣域的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山區縣應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注重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助推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如安徽績溪縣,樹立生態先導觀,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山區特色化經濟、生態工業經濟以及山區旅游經濟,將資源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
不同驅動力的縣域經濟發展策略。資源稟賦型縣域,應做優做強基礎性礦產資源型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推進外生型主導產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如河北武安市面對礦產資源儲量不足、結構單一、污染嚴重等問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由單一的礦產資源型經濟向多元經濟轉變。區位導向型縣域應提高產業集群水平和分工深度,積極發展現代化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市場對勞動力的吸納程度,與周邊城市產業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如河北固安縣面對產業集群水平較低、過度依賴中心城市等問題,積極對接北京等周邊大城市,探索創新驅動實現路徑,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政府扶持型縣域應準確定位政府推動作用,選擇核心企業重點培育,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做好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如福建仙游縣面對規劃滯后、資金缺乏、創新不強、管理落后等問題,科學統籌規劃,以政企合作提升核心企業的帶動作用,培育良好產業發展環境,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夯實縣域治理基礎
挖掘地域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找準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方向,確定優勢產業。對于宜農大縣要在保障農副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發展特色農業,整合、延伸產業鏈,在加快農副產品初加工發展的同時提升其深加工水平;對于宜工強縣則要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發展產業集群,并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探索新發展路徑;對于旅游大縣則要結合其自然旅游資源和紅色旅游資源,通過打造城市名片、旅游品牌發展第三產業;對于邊境縣城則要持續優化邊境口岸服務能力。合理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分類引導縣域發展。如云南省騰沖市作為滇西邊陲上的著名僑鄉、文化之邦,提出要依托豐富的地域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珠寶玉石等特色產業,打造“國家美麗邊城”;鳳慶縣作為滇紅茶之鄉,以禪茶文化打造縣域特色名片,將“綠色資源”變成“綠色經濟”,進一步推動了全縣茶花特色產業發展。此外,政府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給予適當的政策幫扶,讓企業在打造城市特色產業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政企溝通協作,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共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主動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融入先進產業鏈。目前,縣城的經濟發展水平雖普遍與大城市有較大差距,但卻有著自身的人力、土地成本、環境等獨特優勢。隨著大城市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其城市功能將會向周邊城市疏解,縣城應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以高端產業的引進融入先進產業鏈。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經濟發達的縣域要以發展“優勢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強化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能力,以先進制造業為突破口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提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強化縣域治理保障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縣域經濟發展。加強交通設施建設,以高速公路建設為主體,推動縣域公路建設,對重要交通運輸節點實施以點帶面的重點建設。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保障用水安全,提升抵御洪澇災害能力。加快提升信息通信基礎網絡建設水平,加快電信網絡升級改造,全面提高其綜合利用水平。優化能源結構,加快推進城鄉能源供應體系建設,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服務運營機制,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市場化改革,暢通市場主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途徑,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實現就業信息共享,提供基本的就業指導和培訓服務,拓寬勞動者就業創業途徑。加快建設現代教育體系,保證縣域教育硬件均衡,實現縣域教育布局合理,教育資源分配公平。完善醫療衛生體制機制,通過基本醫療保障相關制度的鞏固和完善,推動建成完善的縣域醫療衛生體系。通過公共設施適老化、適幼化改造,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統籌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打造高品質便民生活圈。
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完善縣域治理機制
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財稅制度。財稅體制在國家治理中承擔著基礎性、支柱性功能。中央及地方省級政府應加強統籌財政資源,提升對縣域財政的支持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支出效率,增強縣域內重大項目工程的財政保障。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縣域財政財力,穩定縣域財政收入來源。中央、地方省級政府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縣域財政的支持力度,重視財政支出的效率。在保證基本建設支出的基礎上,應根據消費品和生產品的供需情況,適時適度地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支出比重,以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帶動政府職能轉變。
建立“以獎代補”激勵機制??h域財政在整個財政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提高縣域乃至全省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方面。財政部明確提出建立“以獎代補”激勵機制,將中央財政支持與地方工作實績掛鉤,充分調動各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縣域財政普遍困難的現實問題上,應注重幫扶與激勵并重機制,在給予必要財政支持的同時還應調動縣域解決財政困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制度保障體系,推進農村人口向縣城及重點鄉鎮轉移
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逐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鄉村建設開拓多元融資渠道,運用政策工具支持縣域內的金融機構擴大對農村農業的信貸投放。推進城鄉一體規劃設計,在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的背景下統籌推進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縣域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向鄉村延伸。
加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推進土地“確權”工作,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保持農村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加快土地流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動農村產業集約化、規?;l展,不斷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三權”(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制定鼓勵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三權”的具體路徑和補償機制,完善公開競價、市場評估等操作辦法,建立“三權”退出和流轉的市場體系。明確自愿有償轉讓退出的程序和范圍,健全農村“三權”轉讓退出管理服務體系。
完善流入人口配套政策。根據人口規??茖W安排城鎮用地,充分考慮縣城和部分重點鎮轉移人口數量,合理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在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同時還要為存在住房困難問題的流入人口提供充足的保障性住房予以安置。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隨遷子女的基本公共教育保障,推進農民工保險與城鎮職工保險的銜接工作,適度增加政府財政補貼,擴大社保覆蓋面。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勞動力市場。針對一些用工矛盾突出的行業和網絡直播帶貨等新業態,開展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支持職業技能培訓線上平臺建設。探索通過社??榉蠗l件的農民工發放電子培訓券。保障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逐步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各類不合理限制或就業歧視,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
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提升縣域治理質量
建立健全人才政策體系。要基于縣域人才現狀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政策和體系,有針對性地出臺社會保障、住房、子女教育、落戶等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研究設立專門的人才獎勵機制,通過周期性的考核評定建立人才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全社會人才的整體水平。
優化創新產業環境。針對人才引進建設創新產業園區,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助推產業孵化,逐步形成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孵化全鏈條創新創業載體體系,不斷吸引科創人才和產業入駐。
積極發展人才服務業。通過聘請專業人士,建立專門通道,為入駐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切實解決其戶籍、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為流入人才打造安心、舒適的科創環境。積極建設流入人才生活配套設施,構建宜居宜業的人才生態。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提升縣域治理水平
堅持黨建引領,建立健全鼓勵支持創新社會治理的相關制度。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離不開制度的保障,這要求將制度的健全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首要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鼓勵社會治理在治理主體、治理單元、治理體制機制、應急治理體系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堅持重心下移,以政府、市場、社會的三方聯動共同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準確定位政府、市場、社會在社會治理中充當的角色,通過三方合作的模式推動社會治理回歸人本邏輯,使社會治理成效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科技賦能,提升縣域精細化治理水平。以數字城市為基礎、以網格管理為核心、以聯勤聯動為支撐,不斷提升縣域社會治理的智慧化、精細化水平。以數字孿生技術建立城市空間模型,實現縣域社會治理的可視化和動態化。通過建立智慧平臺,對基層黨建工作進行綜合分析,增強了社會治理的時效性和科學性,為領導決策部署提供政策參考和依據。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城市群發展對中國人口分布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17BRK01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袁錦標等:《中國縣域人口集聚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的空間異質性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0年第3期,第25—33頁。
[2]周春山、曹永旺:《中國人口聚集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科學》,2019年第5期,第32—36頁。
[3]呂風勇、鄒琳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4]魏后凱、李玏、楊沫:《東北縣域人口流失的特征、原因及應對措施》,《社會科學戰線》,2022第8期,89—96頁。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