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加速了技術更新和產業迭代,對全社會產生了全方位、多領域的顯著影響。產業結構變化催生新的學科組織方式,知識生產逆向流動,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應積極回應時代關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牢牢把握“融合”這個關鍵要素,探索構建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破題路徑,進而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關鍵詞】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高等教育 變革與發展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8.002
【作者簡介】王樹國,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研究方向為機器人自主控制理論、機器人傳感器技術、空間機器人技術等。主要著作有《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產學研深度融合奮楫揚帆現代化強國建設共襄偉業》《把握“融合”關鍵要素,構建21世紀大學新形態》等。
新技術革命浪潮下的教育變革與發展
擁抱變革的挑戰與機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悄然發生。回溯世界歷史演化進程,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工業革命密不可分,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面貌和基本格局,帶來了經濟的飛躍發展及國際格局和全球秩序的重塑。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絕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延續,它的發展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都告訴我們,人類將經歷一場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變革。
首先,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速度和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它呈現指數級而非線性的發展。其次,其涉及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囊括所有學科、所有領域、所有行業的全方位“爆發”,乃至推動人類社會建立新的發展形態。最后,其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的深度融合、加速融合成為新趨勢。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沖擊使全球面臨新一輪大發展、大調整,全世界的教育事業都將面臨巨大變革。一是隨著新產業形態、新經濟模式、新學科組織方式的出現,知識的壟斷不復存在。二是社會發展開始倒逼知識進步,大學的知識供給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高等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矛盾成為了大學面臨的嚴峻考驗。
在愈發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各國都在加快布局新領域、新賽道,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深刻認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只有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服務人類進步與發展,才能彰顯一流大學的責任與擔當。
面向未來的思考和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國大學應朝著什么方向進行探索和實踐,才能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歷史性交匯期率先開辟高等教育領域的新賽道?筆者有以下幾方面思考。
一是新技術革命和世界高等教育變革背景下大學新形態的探索與實踐。面對新技術革命對學科組織方式的重構,我國大學應加速布局,構建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國方案。二是知識生產逆向流動背景下的探索與實踐。知識生產流動模式由大學某單一學科向社會輸送轉變為逆向流動,我國大學應進行學科交叉融合、與社會深度對話的探索。三是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知識體系重構、學科交叉融合及若干重點領域重構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大學應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凝練新知識體系。四是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背景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社會飛速發展對復合型、多學科型人才的需求凸顯,我國大學應因材施教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五是數字科技與信息物理融合背景下大學發展變革的探索與實踐。面對大學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供給源的挑戰,高等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六是學科交叉背景下基礎研究新范式和若干前沿領域重點問題突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大學應加強有組織科研,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實現科技引領。七是地緣政治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話語權問題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大學應力爭成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和宣傳者,廣泛開展國際友好合作。八是涉及未來發展的若干必爭領域(能源、糧食、金融、意識形態、國防安全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大學應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加強原創性技術的研究。九是學科交叉背景下生命健康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大學應積極促進理工學科與生命科學領域交叉融合,為人民生命健康作出貢獻。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我國人文社科領域應從實踐探索中研究科學規律,客觀真實向世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
高等教育變革的必由之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推動高等教育尋求變革之路:大學必須要從以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封閉的小圈子中跳脫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筆者認為這是探索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破題路徑,也是高等教育變革的必由之路。
我國高等教育的變革之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我國大學須清醒認識、深刻領會國家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立足“兩個大局”,聚焦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在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不斷豐富高等教育新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關鍵在一個“新”字。“新”意味著要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動權,主動作為、敢于作為、善于作為。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我國大學要搶抓在新領域新賽道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勇擔新時代使命,主動融入社會,把握時代脈搏,運用好系統思維、系統方法,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為建強科技硬實力、支撐國家戰略需求作出貢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創新發展道路。
為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挑戰、改革高等教育模式、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積極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發展戰略,已有作為、正在作為:探索21世紀教育新形態,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推動創新鏈到產業鏈的一體化布局;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打造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
構建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破題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等教育使命在肩,應積極回應時代關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探索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新征程上牢牢把握“融合”這個關鍵要素。
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斷向縱深發展,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間的界限日益消除,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也隨之發生革命性變化。作為規范人才培養標準和科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學科建設應順應時代發展浪潮、準確把握社會脈搏、加強前瞻布局,以優化學科布局、強化交叉融合為抓手解決學科發展痛點。
布局學科建設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期,新技術、新領域層出不窮,運用系統性思維、整合多學科力量變得無比重要。在這一背景下,大學傳統靜態、封閉、離散的學科設置已然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打破學科壁壘,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成為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基礎學科在多層次的分科知識演變中探索共性原理方面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作用,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擁有深厚的基礎研究優勢。因此,大學要搶抓時代機遇、緊跟時代發展,服務國家需求、瞄準產業變革,加強頂層設計,布局和建設新興學科方向,釋放學科迭代發展的內生動力。
學科內涵式發展離不開深度交叉融合。如何讓離散、陳舊的學科體系真正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需要?學科間的深度交叉融合或許成為破題關鍵。要打破學科壁壘,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健全體制機制,重新配置資源,以交叉融合推動學科建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要充分激發跨學科科學研究的活力,針對性優化人才聘用制度、成果認定機制,拓展資源渠道,優化資源配置,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重大任務。要完善跨學科人才培養計劃,以實踐項目為依托,充分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知識、研究問題,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培養的雙提升。要理順學科交叉融合的管理架構,以干部任職互兼為抓手構建協同機制,強化職能部門的協同聯動、統籌規劃,為學科交叉快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推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市場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性促使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大學科學研究與社會發展脫節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巨大考驗。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大學不再是獨善其身的象牙塔,其對知識的壟斷已不復存在。能否深入發掘、回應、滿足社會的巨大需求,引領社會發展,成為判斷一所大學是否為一流大學的關鍵標準,也成為衡量高等教育與社會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標。只有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主動融入社會發展,深入了解社會需求,推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使命。
以有組織科研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高校相比,企業的科研組織形式更為靈活,人才儲備更為充實,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路徑更為成熟。因此,大學要想引領社會發展,必須改變過去封閉與松散的“個體戶”式、“單兵作戰”式的科研模式,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科研的需求,聚集創新隊伍與創新資源,加強有組織科研。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并舉,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同時強化應用牽引,加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企業解決關鍵“卡脖子”技術難題,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構建“雙鏈”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生態。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商品化、產業化等多個領域,打通創新鏈、產業鏈尤為重要。高等教育要想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需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前瞻的視野,打破“圍墻”、敞開懷抱,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科學研究。要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全流程的創新產業鏈條,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優化完善資源投入、考核評價和動態建設機制,充分發揮校企聯合資源互補與協同創新優勢,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產教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新范式。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一體規劃,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在這一背景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要扛起歷史責任、彰顯時代擔當,更好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以產教深度融合充分激發和釋放優秀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走好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高校人才培養要深度融入社會發展。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我國高等教育原有的慢節奏、長周期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側存在不同程度的“兩張皮”現象。大學必須主動作為,深度融入社會與科技發展前沿,了解企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打造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新高地。一方面,大學要主動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產業行業最新成果及時納入教學內容,引入社會的智力資源、實踐資源等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形成育人“洼地效應”,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要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讓學生在“充滿槍炮聲”的地方鍛煉“實戰”能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系統思維與國際視野,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水平復合型創新人才。
以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協同育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在人才培養,應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專業共辦、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在校企合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范式,實現人才培養的產業需求側與教育供給側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構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項目體系與課程體系,實施自主式、研討式、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彈性學制,并革新評價體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為依托,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高校教師間的雙向流動,以校企“雙導師制”構筑高校與企業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共同譜寫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新篇章。
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推動國際交流融合。當前,中國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面對新時代發展與國家建設的需要,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變得更為迫切。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這為我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推進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成為服務新時代教育高質量對外開放大局和實現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核心因素。新時代催生了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新范式,高校必須承擔起自身使命與職責,將國際合作交流的落腳點放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培養具備全球思維、國際視野的創新型拔尖人才上,同時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妥善處理好理念差異、文化差異、價值沖突等問題,實現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變。
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全新浪潮,我國高等教育“引進來”道路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從辦學理念、專業設置、管理實踐等方面博采眾長,汲取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打造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樣態,形成中國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發展的生動實踐。其次,要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好外部支持,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合作,在相互融合中力爭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此外,我國高等教育要積極“走出去”,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努力將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推向世界。當然,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還肩負著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培養國際一流人才的使命和責任,因此要積極發揮全球教育治理職能,牽頭組織、參與國際和區域性重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為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的世界科學技術進步貢獻中國方案。
加速開放融合,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教育對外開放方位更全、領域更寬、層次更多,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新征程上,應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努力為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增進人類共同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一是要完善布局,搭建更加開放的中外教育友好交往合作的載體和平臺,將國際交流合作轉化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資源池”和“擴音筒”。二是要加強高層次高水平交流,構建深度互動的國際合作網絡,進一步豐富交流活動的形式和內涵,推進開放合作向縱深發展。三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全方位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豐富學生海外學習經歷,營造國際化學術交流氛圍。四是要積極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以建立“一帶一路”雙邊和多邊高校創新合作機制為重點,充分發揮高校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先行者作用,共建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平臺,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項目,轉化應用一批先進技術成果,提升高校國際交流合作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在教育對外開放新征程上行穩致遠。
新征程上我國大學的創新探索
打破“圍墻”,融入社會的創新引擎。大學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如何使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更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如何在人類文明變革之際探尋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面對這一時代之問,“破題”關鍵在于:回應世界關切,迎接新的技術革命,推進教育高水平開放;回應國家關切,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回應社會關切,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現高校與社會深度融合;回應人民關切,持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突破大學“圍墻”,主動融入社會。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積極承擔新技術革命賦予高校的新使命和新任務,傳承弘揚西遷精神,胸懷“國之大者”,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以“四個面向”為指引,打破“圍墻”,面向國家需求,將自身發展融入到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中,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探索大學新形態,以創新融合迎接挑戰。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積極探索21世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形態和新路徑,通過瞄準未來產業方向、打破學科界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校企聯合創新體、全面開展科技協同創新合作,打造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國家重要戰略性平臺,實現教育體系與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的有機銜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為現代大學與經濟社會統籌融合提供新模式,為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
貫徹“四個融合”,引領創新發展之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貫徹“四個融合”創新發展理念,即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大學與社會融合、大學與行業融合、國際交流融合這一創新融合之路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發揮高等教育對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引領和支撐作用。
打破學科壁壘,在交叉融合中開辟新賽道。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面向未來全面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改造優化傳統學科,布局培育新興學科,在交叉學科中開辟新賽道,涵養一流學科成長發展的良好生態。目前,創新港已建成理、工、醫、文四大板塊,組建了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和400多個科研基地、高端智庫,打破物理空間界限,推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賦能科技創新。
以社會發展需要為牽引,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西安交通大學堅持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和原始創新策源地,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大科學裝置、國家醫學中心等國家級大科研平臺為支撐,布局一批“從0到1”的基礎研究項目,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重大任務,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空間技術、生物醫藥、大數據等領域,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辦世界首個儲能專業,建立能源科學研究院,解決人類未來發展清潔能源的供給問題;牽頭建設運行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指標最先進、我國首個且是唯一能夠從事鈉冷快堆蒸汽發生器綜合試驗的重大創新平臺,服務解決國家快堆建設的重大核心需求。
“牽手”企業,在產學研融合中攻關“卡脖子”難題。西安交通大學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主動打開“校門”,對接企業需求,推動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依托創新港匯聚創新資源、聚焦國家戰略、對接產業需求,引入金融資本、培育創新生態、培養卓越人才,建立“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吸引領軍企業與學校聯合開展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底層技術基礎研究,構建“基礎前沿-共性技術-應用示范全鏈條”創新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國際交流融合。西安交通大學積極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方面,2015年首倡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致力于推動高等教育開放合作、倡導多元文化交流互鑒、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目前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160所大學加盟,已成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典范,在全球教育治理和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動“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等智庫建設,為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制定、爭端解決等提供智力支持。在此框架下,西安交通大學和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聯合共建聯合設計學院,融合更多工程、設計領域的相關學科,推動中外合作人才培養,助力國家和地區間的教育合作。
堅持“三位一體”,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西安交通大學對標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方向,引領教育變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產業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探索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挑戰的教育新形態。
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構建學科交叉新格局。西安交通大學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作用,引導基礎學科研究人員跨學科跨學院開展聯合研究,以項目為牽引,組建學科交叉大團隊,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推進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深度融合,為破除體制機制藩籬、承接國家重大任務、攻克“卡脖子”難題、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西安交通大學葉凱教授帶領的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團隊,取得了其交叉領域研究中的多項“首次”突破,培養了一批高水平基礎研究科研骨干人才。鼓勵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了解跨學科領域,研究跨學科問題,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開辟新路徑。
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打造“四鏈”融合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學強化鏈式思維,持續優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高效集聚配置各類創新要素,引灌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活水”,充分釋放人才創新活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積極融入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與5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組建校企聯合創新聯盟,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新技術,打造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以建設創新聯合體為契機,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以國家級大科研平臺為支撐,加強有組織科研,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布局一批基礎研究項目,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走好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創新人才的“供給庫”,西安交通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高精尖缺”創新人才培養,主動服務國家發展。
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更好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西安交通大學深化“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建設,培育既能夠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又能夠著眼新興學科、前沿領域探索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重大需求,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創辦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2018年,發布《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知識體系與課程設置》。面對世界各國在能源領域的激烈競爭和我國對于儲能產業發展的重大需要,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率先在國內獲批創辦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并入選建設全國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培養具有前瞻交叉思維和科學家素養的創新領軍人才,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加快推進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培養。202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啟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通過參與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組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探索實現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目前,未來技術學院已設置人工智能、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醫工學四大方向,與大院大所、龍頭企業共建多學科交叉創新聯合體,以項目驅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22年初,西安交通大學發布《“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旨在聯合百家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聘用千名工程科技專家擔任導師,組建校企合作“雙師型”師資隊伍,強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能力,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培養萬名卓越工程領軍人才。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高校作為科教前沿、引領社會發展的引擎,必須要把握大勢、勇立潮頭,主動融入社會變化的浪潮和國家發展大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西安交通大學將把握時代機遇、肩負新的歷史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堅持“三位一體”統籌部署,不斷探索新時代高等教育變革的新范式,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高精尖缺”人才,協同創新攻關“卡脖子”難題,打造國家未來的戰略科技力量,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6頁。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人民日報》,2023年,5月 30日,第1版。
懷進鵬,2023,《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國教育信息化》,第3期。
王樹國,2022,《把握“融合”關鍵要素,構建21世紀大學新形態》,《教育研究》,第3期。
王樹國,2021,《心懷“國之大者”,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中國高等教育》,第11期。
朱永新、楊帆,2023,《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邏輯、應用場景與治理路徑》,《中國電化教育》,第1期。
Approach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ang Shuguo
Abstract: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pedite technology update and industrial reform which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various aspects and fields. Universities are no longer the fulcrum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outside communities due to the new organization mode of disciplines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reverse knowledge production flow. To respond the changes and concern of the new era,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eed to integrate their development with that of the country, to explore solution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new university models in 21 century, thu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contribute to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as well.
Keywords: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