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智能時代的未來教育愿景

【摘要】未來教育是對更高品質和更新形式教育的追求和期待,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和人類的需求。具體而言,未來教育需要建立在智能技術泛在化的基礎之上,創造出具有主動智能特征的新型教育環境,使其能做到智能感應、虛實融合、數據驅動、泛在嵌入、實時通信、云網融合、自然交互、生態服務等。在此基礎上,提供優質且多樣化的未來教育服務,包括按需供給的優質教育資源、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模式、人人平等的學習機會、素養導向的人才培養、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評價、育人為本的數字教師、動態開放的學校組織、人機結合的現代教育治理、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教育公共服務、泛在終身的學習形態。然而,強調技術在智能時代未來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和價值,要真正構建符合未來人類發展需要和愿景的未來教育。

【關鍵詞】未來教育 智慧教育環境 教育服務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8.004

【作者簡介】余勝泉,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博導。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教育大數據、移動教育與泛在學習、區域性教育信息化。主要著作有《互聯網+教育:未來學校》《泛在學習的資源組織模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學習元的理念、技術和應用》等。

未來是一個時間概念,但對未來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時間的推移上,它更承載著不確定性、可塑性、發展性等深遠的選擇性價值觀。單從時間的視角理解未來顯得過于狹隘,因為未來不僅僅是我們即將到達的一個時刻,也是面對變化的不確定性的行動召喚,更是我們需要積極塑造的一個時空。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它不只是關于時間的推移,更是關于我們如何選擇、如何塑造未來的自己和世界。未來教育像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它是一個不斷演進、不斷變化的過程,需要我們持續地適應、學習、探索和創新。理解未來教育的本質需要一個堅定的信念,我們不能依賴現有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來迎接未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前瞻性的教育視角。未來教育的具體形態可能會因地域、文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各異,但其發展方向、理念和愿景應當是堅定而明確的。未來教育需要我們深入理解未來的學生、未來的社會、未來的世界,然后,用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塑造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公正、更加人本、更加美好的教育新生態。

關于未來教育的變革驅動,有四種視角,包括基于技術預測、基于知識進化的探索、基于預期系統理論的“未來素養”研究以及基于后結構主義理論的“因素多層分析”研究。[1]同時,關于未來學校的研究也形成了三個主要共識,即未來學校需要進行空間重構、充分利用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真正滿足個性化取向的人的發展需求。[2]但總體來看,不論從哪個視角或共識出發,技術變革都是未來教育的基礎性核心要素。技術的改變將引發教育服務的變革,最終推動人類社會和教育領域的進步。

智能技術的泛在化趨勢

智能技術正日益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漸演化為一種高度普及、隨時可用的社會性服務。無處不在的終端實現“全面感知”,通過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將感知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到遠端的數據中心,形成海量數據的匯聚。之后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在對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基礎上涌現智能,并通過微服務形態泛在化地嵌入各種社會空間,實現智能化的社會空間。未來,計算能力將無所不及,網絡設施互聯協同,資源編排靈活高效,服務獲取輕松智能。[3]虛擬與真實世界的邊界將愈加模糊,社會空間、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將互相交織。[4]智能技術將與空氣和水一樣自然深刻地融入日常生活。這將為人類社會開辟無所不聯、無所不算、無所不智的全新前景。

全面普及的終端、無處不在的網絡和匯聚海量數據的云平臺構成了智能技術泛在化的基礎設施。終端是智能技術泛在化的觸點,它們連接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現代社會中,各種終端設備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備工具,如智能手機、智能家居設備、可穿戴技術等,它們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通信娛樂功能,而且能夠感知用戶的行為偏好和環境變化,為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網絡是智能技術泛在化的橋梁,它負責將終端設備和云平臺之間的信息進行高速傳輸與共享。隨著4G/5G移動網絡、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物聯網絡等新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的覆蓋范圍和傳輸速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無縫連接和高效通信成為可能。云平臺是智能技術泛在化的核心,它負責將海量數據進行存儲、處理和分析,為智能技術的創新和優化提供了依據與方向。數據是智能技術泛在化的“燃料”,它來源于終端設備的感知和網絡的傳輸,反映了人們的行為特征和社會現象。大數據技術的崛起使得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儲和分析成為可能,進而可以挖掘出隱藏在數據中的模式和趨勢,為智能技術的創新和優化提供了依據和方向。

智能技術融入環境催生了一個全新時代,其中計算泛在化、算網共生化、編排智能化及服務一體化成為顯著特征。[5]首先,隨著云技術與邊緣計算技術不斷進步,計算能力不再局限于特定設備或場所,而是可以嵌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空間;其次,算網共生化支持網絡與計算資源的相互關聯,網絡從簡單的信息傳輸通道變為智能化感知、協同和響應的基礎設施;此外,編排智能化環境下,計算資源可以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需求進行智能分配調度,按需提供智能服務;最后,一站式的服務平臺支持使用者高效無縫地獲取各種計算、數據、通信等資源。

智能技術泛在化的趨勢對整個空間產生深遠影響,社會空間、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將實現智能化協同。智能技術將與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緊密結合,形成一種無縫、自然和智慧的交互體驗。智能嵌入環境不僅包括物理空間,如家庭、辦公室、教室等,也包括虛擬空間,如社交網絡、實體空間的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智能嵌入環境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通過感知、理解和響應人類的需求與情境,為人類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個性化的服務和支持。

智能技術的泛在化趨勢對社會和個人都有重要的影響。隨著感知技術、網絡連接和數據分析嵌入城市與社會基礎設施,社會空間智能化將為人類社會和個體生存提供更高效的服務與更好的生活質量。從社會層面來看,智能技術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和轉型,提高社會的治理水平和效率,增強社會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改善社會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從個人層面來看,智能技術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增強人們的認知水平、創造力和決策力,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拓展學習渠道和機會,豐富娛樂方式和選擇,增強自主性和參與感。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智能技術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領域之一。智能技術的泛在化趨勢會逐步遷移至教育空間。未來教育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終端、網絡和數據,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加個性化和高效的教學體驗。隨著智能技術的泛在化,我們將展開未來教育的全新面貌,迎來教育空間和教育服務的巨大變革。

主動智能的未來教育環境

在智能化社會中,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類服務都會逐步表現出主動的智能。在傳統的服務供給模式中,用戶必須明確知曉自身所需要的服務,進而向平臺系統發出明確的請求,才能獲取所需的服務,這個過程中軟件系統始終處于被動接受請求的位置。進入智能化時代,隨著無處不在的感知設備的相互聯通、海量數據支持的精細管理與控制的實現、基于用戶個人畫像和使用場景的全方位精準描述的普及,各類智能服務將逐步從被動智能向萬物互聯、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的主動智能轉變。[6]主動智能可以通過對用戶所處情境的智能感知,進行相關信息、資源和個性化服務的精準智能推薦與主動響應。這種主動智能的服務具有泛在和透明兩大基本特征。泛在是指主動智能無處不在,用戶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獲得主動智能的服務,成為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透明是指獲得這種主動智能服務不需要花費用戶額外的精力,用戶可以在不知不覺間獲得服務,服務總是在合適的時機出現,不會對用戶的日常生活產生過多的干擾。與傳統軟件服務以計算機為中心不同,主動智能服務以人為中心,無縫地、自然地嵌入用戶的日常生活情境之中。

在教育領域,教育教學的環境也將不可避免地和整個社會的其他要素一樣,變為具有主動智能的未來教育環境。未來教育環境通過多維度、多層次、多模態的感知設備采集學習者所處的情境相關數據,了解學習者所處的學習情境;借助萬物互聯的各類傳感輸入和輸出設備,為學習者構建最適宜學習的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通過融合多模態的信息與數據,融合學習者信息、教育過程數據、教育智能裝備運行數據等多種類數據,與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知識水平等特征進行精確匹配,對學習者的認知特征、學習規律進行深入挖掘與理解。最終在學習資源、輔助工具、學習路徑、學習方法等多個層面上為學習者提供具有主動智能特征的教育服務,實現教育環境中“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轉變,促進有效學習的實現。

具有主動智能的未來教育環境是一個嵌入了各類計算、信息設備和多模態傳感器的工作、學習及生活空間,其總體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智能感知適應。通過各類傳感器和信息自動化采集設備,未來教育環境能夠自動感知教育場所的環境信息、位置信息,教育活動的過程性信息,學習者的知識背景、知識基礎、知識結構、知識缺陷、知識狀態、認知風格、學習偏好、學習終端類型、學習需求、學習情緒(如焦慮、煩躁、愉悅等),在此基礎上按需提供適應性服務。

虛實融合聯動。未來教育環境充分融合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為師生構建虛實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現場教學與遠程協同融合的綜合型育人空間,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逐步模糊虛擬教育環境與實際教育環境的邊界,實現虛實聯動、虛實共生,邁向虛實融合的數字孿生校園,打破傳統學校物理空間的束縛,為學習者提供更加沉浸的學習體驗和更加豐富的學習維度。

數據驅動智能。數據是未來教育環境的基礎,學習中全樣本、全過程、全形態的數據都會被自然采集,借助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通過基于學習科學模型的教育數據挖掘,在對海量的教育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習者認知特征、學習規律的深入理解與精準判斷,破解當前教學中教師僅憑主觀經驗來分析學情的局限性,[7]不斷優化個性化教育服務模式,提高學習效果,改善教育質量。

泛在嵌入計算。未來計算設備將不再是經典的“屏幕+鼠標+鍵盤”的電腦形態,而是以日常生活物品形態呈現的嵌入式形態,功耗越來越低、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嵌入式的計算設備將融入未來教育環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學習者的個人設備還是學習空間中的智能白板、智能課桌,甚至是學習者的可穿戴設備等,連上云服務平臺后,都將具有智能計算的算力,為未來教育中的實時反饋和主動智能服務提供支持。

實時可靠通信。未來教育環境將進入“無距離”的時代,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即時、安全、可靠觸達。5G等新一代通信網絡技術可以為教育環境提供高帶寬、大連接、低時延、支持分級管控和高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務質量)的網絡基礎,從而支持其中實時交互、協作、反饋的新型需求,使學生、教師和教育資源能夠借助可靠網絡實現無縫連接。

云邊端網融合。未來教育環境是云服務、邊緣計算、通信網絡、智能終端四位一體高度協同聯動的。網絡利用虛擬化技術實現網絡資源云化,云計算根據業務需求按需調度網絡資源與邊緣云,依靠云化的網絡資源分布式地將服務部署到用戶近端,支持各種終端應用接入高速、穩定、可靠且安全。校園內需要搭建云邊端融合的教育專網,融合云計算、邊緣計算和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實現靈活部署、安全可控、高速穩定和互聯互通的云-邊協同教育服務。[8]這樣,就可以為教育環境提供彈性適配的計算、存儲和智能終端管理能力,支持形成主動智能教育服務的環境。

異構設備互聯。未來教育環境中無論是哪種形態設備、無論是哪個廠家的產品、無論是何種用途的教育裝備,它們都是能夠相互連接的,共同遵循統一的標準,利用5G等通訊網絡可以輕松地在跨級、跨域教育服務平臺之間進行數據信息共享,并基于智能云平臺融合各類系統的計算資源,實現各類系統的集成及不同系統的設備間的相互通訊、數據同步和共享,打破終端和平臺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資源與服務的無感獲取與無縫切換、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的無縫銜接和一貫化設計。

自然姿態交互。未來教育環境中的交互將是自然的,以人為中心的,操作教育裝備將逐步減少認知侵入性和存在感,教與學的人機交互方式將由鍵盤、鼠標擴充到語音、手勢、眼神、動作、體態、腦電波等,實現人與環境、人與內容資源、人與智能終端之間隨時隨地的自然互動交流。這種自然交互的過程也可以為學習過程提供更豐富的數據信息,為智慧的教育管理與決策提供更多的數據基礎。

智能服務生態。在未來教育環境中,一切都是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的,形成了一個智能服務的生態系統,各類主動智能教育服務為日常教學提供了綜合性、全面性的智能化教育體驗。服務提供商通過多級云環境將各種教育資源和功能以服務的形式開放給各級教育單位,教育單位通過按需引入教育應用來支撐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終端用戶通過個性化服務空間隨時隨地訪問專屬的教育服務,個性化服務空間充分考慮教育過程各環節的真實樣態和教育環境各角色的不同需求,通過業務流組合不同的教育服務,以實現教育服務的全面覆蓋以及服務之間的相互協同、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

未來教育的服務愿景

基于泛在的智能技術與智能教育環境,未來教育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新的未來教育服務愿景,能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感知與交流的接口,讓學校成為開放的學習社區,能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支持移動學習、大規模協同學習等多種學習活動。未來教育將通過智能技術來分擔大量煩瑣的、機械的、簡單重復的教與學的任務及管理任務,讓師生將更多的心理資源(如注意力、創造力、動力系統)投入到更為復雜的、更有價值的教學、學習及育人任務中,從而促進學生批判能力、創造力、習作能力、社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各種能力的發展。

按需供給的優質教育資源。進入智能時代,教育資源與教育服務的供給將會出現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從優質資源稀缺到極大豐富,從教學內容的單一固化到提供適應與選擇,從政府單一主體供給到政府與社會多元主體參與,每個個體都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點,獲得適合他們的高質量的教育內容和服務。

一是線上線下結合、多元供給的教育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選擇。在全球范圍內,只要有互聯網,人們就可以接觸到世界各地的覆蓋各個學科領域、各個層次和階段、各種形式和方式的高質量的教育資源與服務。這些資源與服務不僅涵蓋傳統的大學課程,還包括各種專業技能和興趣課程;不僅面向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終身學習者,還服務于特殊人群。這種海量資源開放供給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地域、年齡、經濟能力等各種限制,為學習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選擇。

二是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教育需求的多樣化,優質教育資源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僅來源于學校,還來自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大課堂和社會專業人士。傳統的教育資源生產方式是由專業的教育機構或個人提供,而現在的教育資源生產方式是由廣大的教育參與者共同參與和貢獻。通過網絡平臺,參與者可以將教育資源的生產過程開放給所有感興趣的人,讓他們提出需求、提供資金、分享經驗、貢獻內容、評價質量等,經過權威機構匯聚篩選后形成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教育資源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基于眾籌眾創的優質資源,未來教育可以提供“人人教、人人學”的教育服務,打破傳統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界限,讓任何有專長知識和技能的人成為教師,任何有學習需求和興趣的人成為學生,充分利用全社會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有效性。

三是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正在從傳統的、集中的方式向更加靈活的、個性化的方式轉變。未來教育可基于人工智能系統將先進的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根據學習者的需求、特點、知識結構和學習主題等個性化信息,主動推送與用戶需求高度匹配的服務和資源。這種個性化推送不僅提高了學習者的效率,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容易地實現學習目標。

按需供給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更加公平和開放的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教育生產效率極大提高,服務取決于需求,供給不再稀缺,每個學生都可以輕松獲取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服務,按照自己的習慣和偏好進行學習,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我價值。

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模式。未來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充分利用智能教育環境的特點,將規模化教學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體現出與傳統的工業化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顯著區別。工業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多是統一的、流水線模式的,智能時代的未來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兼顧規模化與個性化的要求,在服務大規模人群的同時,為個體學習者提供選擇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的培養。

未來教育應基于現代科技和智能技術,全方位覆蓋大規模的學習者,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各種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選擇,并理解和滿足其需求,是一種人人皆可獲得的教育生態。未來教育應使得未來的社會公民都普遍具備適應未來智能社會的基本素養及應對未來社會和職業挑戰的能力。

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在通用能力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強調每個學習者的獨特性,它不僅關注核心學科的知識傳授,還強調學習者的綜合能力和社會情感發展;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還考慮到他們的興趣、先驗知識、學習風格和認知差異,通過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需求和優勢,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確保學習者在最適合他們的環境中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實現“真正為每個人而教育”的目標。未來教育將促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組織的形態。這意味著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將參與到教育決策中,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課程與活動,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家庭價值觀。教育將從傳統的教室環境中解放出來,變得更加靈活,借助現代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術水平和需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和需求來定制學習方案。

人人平等的學習機會。未來教育中,每個人都有同等的參與和享受高質量教育的權利和條件,追求全納、公平、優質的公共教育服務成為未來教育確定性的發展方向。“全納”體現了教育的可獲得性和包容性,賦予了所有兒童、成人受教育的權利;“公平”體現人人皆可獲得與其個性、能力、努力相匹配的教育機會、教育過程與教育結果,消除在教育入學、參與、維持、完成以及學習結果中存在的各種形式的排斥、邊緣化等問題,尤其需要消除在性別、弱勢群體方面的不平等問題;“優質”是指教育系統能夠提供有效和高效的教育服務,培養學生具備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變化,參與社會發展,實現個人成長。[9]為此,國家應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每個人不因性別、年齡、民族、地域、經濟條件、身體狀況等因素而受到教育的歧視和剝奪。這是一種基本的人權,也是實現社會公平和進步的重要途徑。

未來教育服務將以智能技術來推進學習機會的平等,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育服務供給模式與分配機制,保證每個人都能獲得足夠豐富的教育設施、師資、課程、資金等,只要有合理需求,就能獲得支持服務。智能技術的普及將使學習資源隨時隨地可獲得,這將有助于消除地理和經濟等差異,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和學習機會。教育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校學習,而是融入社會、家庭和日常生活中,以滿足個體終身學習的內在需求,實現了“無縫學習(seamless learning)”的理念,并提供“人人都可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個學習者的先天條件和后天成長情況存在差異,世界上并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的教育,忽視學生個性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均衡對學生發展的作用始終有限。未來教育服務會極大豐富,內卷的競爭性教育需求將逐漸消弭,而人們對靈活、個性化、優質教育的需求會愈發迫切,教育服務方式將呈現從“標準生產”轉向“個性定制”的態勢。未來教育強調每個學生個體都能夠獲得與其個性、特長、能力相匹配的教育服務,其“人人平等”的內涵不是追求教育條件和教育過程的一致性與統一性,而是追求教育質量和教育結果優質性、適應性,以實現一種基于個性、尊重差異的均衡,是在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足夠豐富的基礎上,提供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身所長、實現個性發展的教育服務。

素養導向的人才培養。面對智能時代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化,我們的教育理念要作出改變,不能局限于對分數或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而應在更廣闊的視野下關注學生心智成長,著力塑造學生的主動能力、創造力、社會能力、價值觀、意志力等,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以及善良、寬容、勇敢等良好品質,確保學生能夠具備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溝通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維度的核心素養,使其富有學識、智慧和實踐能力,能為自己的生活和社會承擔責任,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和未來的領導者。同時,我們也要重視學生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適應,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創新思維、跨界協作、解決問題,使之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培養他們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挑戰的自信與勇氣,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和社會挑戰,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OECD學習指南2030》[10]認為,面對著充滿變革且不穩定的新未來,如何幫助學生利用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實現“在陌生環境中的自定航向”,以找到應對不確定性的正確辦法,最終實現自身、社會和全球的福祉非常重要。他們將建構“學生主體性”作為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并特別強調學生變革社會和塑造未來的能力。

未來教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強調學生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化為積極的知識構建者。這意味著教育不再只關注知識的傳遞,而是支持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應用與創造。學生將被激發去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素養導向的教育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積極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持續的學習機會和資源,以應對不斷涌現的挑戰和機遇。這有助于個體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識,保持競爭力,同時也有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此外,未來教育將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學習不再被視為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個體將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學習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探索問題,克服挑戰,積極參與知識共享和社交互動。這種自發和自覺的學習過程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使學習貫穿于個體的生活中,伴隨人的精神成長。

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評價。未來教育的評價,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它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思維品性和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它利用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來提高評價的質量、效率和公平性,并支持個性化和自適應的學習。它涵蓋新技能,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合作、溝通等,以及跨學科和全球性的問題解決能力,并反映學生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11]它有評價過程隱性化、評價項目開放化等特征,評價的過程將嵌入學習過程之中,評價是過程性、實時性和適應性的;評價項目不再是面向某個特定的群體,未來評價更多兼容平等性、特殊性和通用性,且具有適應性,使得人人可以參與評價項目。

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測試與評價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朝著細致化、個性化、全面性和發展性的方向發展。[12]首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重構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在特定時間點上的成績和表現,而未來的評價將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過程。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學校和教育機構將能夠實現從宏觀群體評價向“微觀個體”評價的轉變。這意味著評價將更具個性化,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其次,評價方式將從總結性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未來的評價將不僅關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還將重點關注他們的學習潛力和進步空間,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發展,以鼓勵其積極學習和自我提高的動力。同時,評價將從單一知識學習評價走向綜合素質評價。除了學科知識,評價將更多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個維度。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能力和潛力,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和指導。此外,評價也將融入學習過程,成為個性化學習的一部分。通過實時數據追蹤和個性化算法,評價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即時的反饋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和進步方向。這種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將鼓勵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實現更高水平的學業成就。當然,在評價過程中,學習者的隱私也需要得到充分尊重,評價系統必須遵循隱私保護原則,確保學生的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同時充分利用數據來支持學生的發展。

育人為本的數字教師。教師的核心工作是教書育人,智能技術的發展讓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工作方式也將有很大的改變。未來的教育采用人與人工智能合作的模式,要充分利用機器和人類各自的優勢,提高教育的效率與效果。過去,教師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取代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完成大部分知識性教學,教師的角色將變得更加多元,成為學生的導師和啟蒙者,發揮人類在創新、決策、情感等方面的優勢,承擔設計和監督教學、激勵和陪伴學生、引導和啟發學生的任務。以下工作將成為教師工作的新的重心:學習服務設計與開發、學習問題診斷改進、個性化學習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社會網絡連接指導、學習問題診斷、心理健康管理與疏導、信仰和價值的引導、發展性評估與改進、生涯發展規劃指導、同伴互助專業成長、人機結合教育決策、AI教育服務倫理監管等。[13]

教師需要主動適應人工智能新技術的變化,積極有效開展教學,關注學生社會情感智力的培養,參與學生的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和幸福。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塑造學生的品格、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同理心、合作意識和尊重。教師還應該在教育中強調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思考、提問和協作,培養出具備創新、合作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學生,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幫助學生不僅在學習領域取得成功,還能在社會和職業生涯中成為有價值的個體,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未來的教育應該是幸福的、人本的教育。教育要尊重生命、發展生命,使每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靈魂對靈魂的啟迪。面向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加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長奠基。人工智能將會帶來教師智力勞動的解放,使其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學生心靈、精神和幸福,與學生平等互動,激發學生求知欲,實施更加人本的教學,使得學生更具有創造性、創新性。

動態開放的學校組織。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學校組織及其教育服務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朝著更加動態開放的形態演進,形成彈性適應的未來學校組織結構,能夠根據學習者的需求、能力、興趣和目標,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和評價方式,實現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和協作化的教育,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未來的學校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和教材,而是會演化為提供泛在的、自由探索的、知識建構、交流協作的智慧生態環境,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學生需求。學校組織的時空結構將被打破,從靜態封閉到動態開放,從條塊分割到聯合協同,從定時定點有限供給到時時處處人人可學,組織管理向扁平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學校將是人人教、人人學,充滿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會化的學習共同體,是集體智慧聚變的節點,是開放的、流動的、社會性的、分布的、連接的智慧認知網絡與個性化發展空間。[14]

學校組織將呈現一種全新的模式,學校不只是學生的學習場所,也是學習中心,提供各種服務以促進自組織學習的實現,鼓勵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終身學習者、問題解決者和社會參與者。學校將連接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工具,提供實地考察、實驗室研究、社區服務等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學校將鼓勵社會互動,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育者以及專業人士能夠進行交流與合作,并提供跨文化交流、團隊合作的機會。學校將提供各種跨學科實踐項目,讓學生整合多學科領域知識并在實際問題中應用知識和技能,參與社會項目和全球性問題解決。學校將支持終身學習,讓學生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需求和社會挑戰。學校將突破現有課程結構和教師身份限制,基于學習者的特定需求靈活安排時間,準許社區行動者、家長等非教學專業人員參與教學并發揮重要作用。[15]

人機結合的現代教育治理。智能時代人機結合的現代教育治理將是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性變革。教育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利益群體和公民個體,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進行合作互動,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務的過程。其突出特征是多主體參與的合作管理、共同管理。最后的目標指向是教育領域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6]智能技術賦能的未來教育中,教育治理將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支持決策,從單主體自上而下決策到多主體參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從靜態治理走向動態、適應性治理,從前置審批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從基于經驗的、中心化的“集中決策模式”走向基于數據和模型的、去中心化、智慧化賦能的“基層決策模式”。[17]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將基于共同利益,充分納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融合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構建人機結合、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協同的教育治理體系,以提升教育決策的參與度與透明性,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與預見性,實現更為科學高效優質的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體系的變化會帶來學校業務流程變革以及教育組織變革。要面向未來構建學校運行組織架構,包括重構課時、學日、學期、學年等時間結構,形成可參與、可探究、可建構的時空結構、基于社會知識網絡延伸社會可達性的社會關系結構等。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內部體制綜合改革和行政管理職能運行體系優化的背景下,也將形成智能協同的教育業務流程。更為扁平化、聯通化的部門結構將推進教學、評價、管理等多個業務流程從原來的串聯式結構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并聯關系。[18]各類教育業務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方式下都能進行便利、快捷、高效、智能的連通與協同,所有的教育業務系統形成互通,實現管理業務、教學業務、教研業務與評價等業務的智能協同,在協同的基礎上,實現業務流程的重組。所有的教育業務都能在虛實互動、虛實共生的環境下實施,能夠基于數據對各類業務進行過程管理,形成新的業務形態、新的教育實施方式、新的教育服務業務領域,實現了面向未來的業務流程再造與教育組織變革。

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教育公共服務。互聯網、5G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和數據能夠迅速流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物理空間的基礎上疊加了虛擬空間,使得未來教育更加開放和共享,即打破傳統的時間、空間、地域等限制,實現教育服務的全球化流動和共享。未來教育通過構建一個虛實融合的、開放的協作空間和靈活開放的協作機制,將進一步加速教育系統大規模社會化協同教育服務形態的形成。

未來學校將不僅是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由多元化的學習者、教育者、內容提供者和服務提供者構成的動態網絡,學習內容的來源、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每個人既是知識的生產者,也是知識的消費者。學校圍墻正在被打破,教育公共服務供給形態從傳統的以政府和學校為主體的剛性供給體系轉變為可以在不同的主體之間、組織之間、層級之間、領域之間,建立動態聯系、高效協作、相互監督、共同發展的社會化協同的新型分工形態。這種社會化協同的新型分工形態將政府機制、社會機制與市場機制進行有效組合與相互協作,實現了各種人力和物力學習資源的匯聚和配置,打破社會組織服務的邊界,為教與學提供了新的形態。這種形態更加靈活、開放、透明、創新,能夠更好地滿足教育公共服務的多樣化需求,提高教育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未來教育的服務來源將不再局限于學校或地理區域,而是向所有教師和學生開放。提供教育服務的主體將不僅是學校的一線教師,還包括社會機構和社會人士,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種形式。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教師的得力助手,幫助促進學生學習和全面發展。教師將成為具有現實身份和虛擬身份的疊加體,通過互聯網跨越地域限制,服務于大規模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智力資源將在不同組織、層級和領域之間自由流動,形成一種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教育公共服務形態。未來教育將重塑教育體系的核心要素,學習者與內容提供者、教學服務提供者、教學支持服務提供者、評價提供者等都可能來自于社會各界,企業、專業化的公益組織,專門的科研院所、互聯網教育公司等社會機構將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渠道。這樣,教育體系將更加多元化、開放化、協同化,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個人的多樣化需求。

社會知識網絡具有社會智能,可以動態演化和自我發展,能夠表征基于大規模社會化協同服務場景下學習者、服務者、知識節點及其之間的關系,是學習者和服務者之間的交流通道。社會知識網絡能夠可視化學習者的個人社會知識網絡和社會化協同生成的群體社會知識網絡,為解決支撐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教育公共服務適配機制和信任機制提供了支撐。如支持學校、教育機構、科技館/博物館、教育公益組織之間互換共享教育服務、實現信息的流通和社會知識網絡的無縫連接。智能技術賦能的未來教育中,將基于社會知識網絡的語義屬性描述,采用關聯規則、語義推理規則和協同過濾機制,進行以學習者個性特征和情景信息為基礎的推理,將最權威的專家、最合適的學習伙伴和最重要的知識資源、最有價值的群體智慧以節點和社會知識網絡的形式匯聚并呈現給學習者,實現教育服務的情境性、即時性與泛在化。[19]

泛在的、終身的學習形態。未來教育將更加注重學生的終身學習,鼓勵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和場景中持續地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未來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的挑戰。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智能社會中,學習不再只是在受教育階段獲取知識的過程,而是一生都持續進行的活動;學習不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而是生活本身重要的形態。

未來的教育將深度融合互聯網,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有機融合。學習將不再局限于學校,打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人人、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嵌入工作、生活和網絡中,成為一體。[20]傳統的學校教育將與非正式學習、在線學習、社會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相互銜接,形成一個全面的泛在學習生態系統。泛在學習是一種隨需而變、情境適應、因地制宜、立竿見影的學習方式,它可跨越情境和時間,適應各種教育場景。未來教育將以泛在學習為核心理念,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無處不在的學習體驗。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數字設備和在線資源,在線下或線上都可以獲取知識、參與社會互動、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享受自由、靈活、多樣化的教育服務,這樣的學習是嵌入日常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智能時代,快速變化是常態。要適應這種變化,就必須培養強大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不僅包括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還包括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與他人合作、自我反思等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來職場和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需求、新挑戰。終身學習是一種持續不斷、融入日常、貫穿一生的學習方式。它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去探索自己感興趣或需要提升的領域,并通過各種技術支持,獲取知識、技能和經驗,以滿足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需求。終身學習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每個人都能夠不斷更新自己,以適應社會變化,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社會需要有高素質的公民,他們不僅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有積極的參與意識、責任感和創新精神。他們能夠關注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參與社會事務、推動社會進步。在未來教育中,終身學習將成為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總結與展望

以云網端一體、萬物互聯、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各行業變革的驅動力,正在改變世界的產業模式、運營模式,以及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思維方式。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未來教育的發展帶來兩方面的變革。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系列智能技術通過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對傳統產業的重構,取代很多初級的腦力勞動,使得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教育必須思考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另一方面,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迥異于以往的“信息生態系統”,信息技術不再是游蕩在教育邊緣的“不速之客”或者補充,而是廣泛嵌入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成為教育系統有機的組成部分,為教育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學校各種主流業務中擴散應用,將實現信息共享、數據融合、業務協同、智能服務,推動教育服務業態轉型升級,正在推動教育運作模式發生變化,創造出新的教學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務新業務,構建出靈活、開放、終身的個性化教育的新生態體系。

技術在未來教育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技術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教育的各個方面,如教育組織、資源、模式、評價和管理等,而且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教育模式的變化,使教育能夠更加適應個性化和靈活化的學習需求。但是,我們不能過分依賴技術,更不能忽視技術的局限性。技術只是未來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而不是決定未來教育質量的唯一因素,它不能超越教育促進人的成長的本質和目標。因此,未來教育的核心還是要以人的發展為根本,明確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觀,技術只能作為一個輔助工具而不能成為人的主宰。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高度重視智能技術變革教育的潛力,打破時間、空間、資源的限制,推進教育核心業務變革,構建彈性適應的未來學校組織結構,實現教育的優質、普惠和公平。要積極推進教育領域的創新和變革,運用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在技術與教育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建立更加合理、符合未來需求的教育體系,以培養具備綜合素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實現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駕控,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注釋

[1]卜玉華:《當前國際社會對未來教育的四種探究進路及其啟示》,《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2]孫元濤:《“未來學校”研究的共識、分歧與潛在風險》,《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3]《〈中國移動算力網絡白皮書〉發布》,2021年11月3日,https://mp.weixin.qq.com/s/K5-WB5lLcomGbntfJjVSZA。

[4]潘云鶴:《人工智能2.0與教育的發展》,《中國遠程教育》,2018年第5期。

[5]雷波、劉增義、王旭亮等:《基于云、網、邊融合的邊緣計算新方案:算力網絡》,《電信科學》,2019年第9期。

[6]余意、易建強、趙冬斌:《智能空間研究綜述》,《計算機科學》,2008年第8期。

[7]劉寧、王琦、徐劉杰等:《教育大數據促進精準教學與實踐研究——以“智慧學伴”為例》,《現代教育技術》,2020年第4期。

[8]余勝泉、陳璠、李晟:《基于5G的智慧校園專網建設》,《開放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9]"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https://iite.unesco.org/publications/education-2030-incheon-declaration-framework-action-towards-inclusive-equitable-quality-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

[1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 Concept Note Series,"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learning-compass-2030/OECD_Learning_Compass_2030_concept_note.pdf.

[11]"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E2030%20Position%20Paper%20(05.04.2018).pdf.

[12]余勝泉:《數據賦能的未來教育評價》,《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1年第7期。

[13]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14]余勝泉、劉恩睿:《智慧教育轉型與變革》,《電化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15]"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back-to-the-future-s-of-education_178ef527-en.

[16]褚宏啟、賈繼娥:《教育治理與教育善治》,《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第12期。

[17][18]余勝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3期。

[19]余勝泉、汪丹、王琦:《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教育服務變革》,《電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20]余勝泉:《“互聯網+”時代的未來教育》,《人民教育》,2018年第1期。

The Future Education Vis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Yu Shengquan

Abstract: Future education is the pursuit and expectation of higher quality and newer forms of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future society and humanity. Specifically, future education needs to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ubiquitou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reating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with active intelligence features, which has intelligent sensing, virtual and real integration, data-driven, ubiquitous embedding, real-time communication, cloud-network integration, natural interaction, ecological service, etc. On this basis,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diversified future education services, including demand-supply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large-scale personalized education models, equ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everyone, competency-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oriented education evaluation, education-oriented digital teachers, dynamic and open school organizations, human-machine integr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governance, large-scale social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s, ubiquitous lifelong learning forms. However, whil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chnology in future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we also cannot ignore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education itself, and we must truly build a future education that meets the needs and vision of future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future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service

[責任編輯: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