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經濟是觀察經濟活力的窗口。在剛剛過去的“雙節”中,強烈的出游意愿、高漲的消費熱情,都折射出我國經濟的內在活力,也表明當前我國經濟復蘇在曲折中前行呈現出更多亮色。正確認識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既要看短期的運行,也要看中期的趨勢,更要看長期的發展潛力。
宏觀經濟運行面臨新形勢:短期面臨明顯的新阻力、中期面臨“關口重壓”、長期發展潛力巨大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恢復是明顯的,但恢復力度不及社會的普遍預期。這既反映在經濟增長率偏低上,也反映在一些領域調整超出預期上,短期經濟恢復面臨明顯的新壓力。盡管短期經濟上行面臨較大壓力,但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脈絡還是十分清晰的。在經濟恢復面臨多重壓力的同時,短期經濟運行既表現出巨大的韌性,也在質的有效提升上呈現出多方面的積極變化。我國經濟韌性強,主要體現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上,經濟增長在區域、行業和時間上都有較大的伸縮性。質的有效提升主要表現為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不斷取得突破、新發展動能加快形成等。
從中期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關口重壓”,“關口突破”是我們的使命和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重大判斷。如何理解“關鍵時期”的含義?個人理解,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經濟發展處于全面調整期,對于已經達到峰值甚至絕對過剩的產業,一些宏觀經濟政策面臨新的調整;二是風險集中釋放期,“擠泡沫”、“去杠桿”、產量減少等都是化解風險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局部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風險;三是高質量發展的突破期,從供需兩端突破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瓶頸,化近憂為長遠發展的新動能、新機遇。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口期”,我國既面臨巨大的經濟調整和風險釋放的持續壓力,也面臨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的歷史機遇。
從長期看,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長期向好的趨勢不變。最關鍵的是我國產業升級空間及消費增長的潛力巨大,尤其是我國消費增長具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預測未來30年消費與投資兩者不同的增長潛力,主要是根據現代化一般規律,即人均GDP達到高水平后經濟結構趨同的原理倒推。經濟發達水平的投資率一般在20%左右,即以最小的投資規模創造最大的經濟福利。1970—2015年間,歐美發達國家各國投資率都在20%左右,即人均GDP達到6萬美元時,人均資本形成總額為1.2萬美元左右。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安排,我國人均GDP差不多在兩個15年間都要翻一番,屆時人均GDP按現價差不多也達到6萬美元左右。到2050年前后,我國人均資本形成總額估計為1.2萬美元左右,人均消費則達到4.8萬美元左右。而2022年我國人均資本形成總額和人均最終消費分別為6757美元和5349美元。由此測算,我國資本與消費的年均增長潛力分別為2.3%和7.3%。從增長的總空間來講,未來30年,我國消費有6倍的增長空間,而投資僅有1.2倍的增長空間。因此,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最大動力和基礎。
政策選擇:化壓力為動力,著力實現“中期突破”
穩短期增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時間放長,越是在困難、挑戰加大的情況下越要保持戰略定力,越要向前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只有加快實現“中期突破”,才能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動權,也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建立新優勢。
首先,在“關口突破”面前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最主要的是要堅定信心,堅信我們有能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一些難題。特別是要看到我們取得上半年GDP兩年平均增長4%的成績,是在面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和出口明顯下滑的形勢下取得的。同時,要對短期經濟形勢低于預期保持更多定力和容忍。2020年GDP增長2%、2022年GDP增長3%和今年上半年經濟恢復兩年平均GDP增長4%,都是我們面對困難作出許多積極努力的結果,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經濟韌性強、回旋余地大,這決定了我們在重大“關口突破”上要保持戰略定力。面對一些行業深度調整與風險釋放等短期因素的干擾,要順勢而為,積極尋找新的突破,其中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放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動能。
其次,面對短期風險挑戰和中期“關口重壓”,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提高統籌協調能力。要區分“緩”和“進”。“緩”就是緩解矛盾、減輕壓力,為“進”創造條件。一些風險壓力是階段性的,并不是致命的,只要采取及時有力的緩沖措施,就會挺過來;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最重要的是“進”,如著力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把巨大無比的消費潛能釋放出來,這是政策的主要著力點。同時,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國式現代化的要義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同步實現。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加強經濟安全、國家安全體系建設,保障能源、糧食等重要物資安全,保障產業鏈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要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發展。許多發展的難題之所以難以解決,主要是因為還面臨不少的體制性障礙。只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創新,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才能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
最后,在供給、需求和分配三端共同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關口突破”。
在供給端發力,就是要把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建立有利于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全面提高我國創新能力、建立創新驅動型經濟的核心任務,更是推進發展動力變革的頭號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在科技前沿領域加快突破”。在許多重要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擺脫傳統產業報酬遞減規律約束、形成新的報酬遞增曲線的關鍵。同時,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搶占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創造新供給動能、把握國際競爭主動權最有效的策略。一是要運用系統觀念,著眼于全產業鏈和全創新鏈來推動創新發展,補短板、強弱項。把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與創新發展緊密結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是加強基礎研究,激發更廣泛的原始創新潛能,為新動力變革提供強大的基礎理論支撐。基礎研究是科技體系和科學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能力從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底蘊和后勁。要著力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人力資本優勢,使科技創新的重點聚焦于“從0到1”的原始創新,著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三鏈”深度融合。三是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進一步提高重點行業的研發強度,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度,盡快在各重點行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在需求端發力,就是要從建立強大的內需體系和實現共同富裕兩方面來認識擴大消費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作用,著力挖掘和釋放消費潛能。中央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推動需求動力轉換、建立長效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重大舉措。被長期抑制的巨大消費動能如果得到有效釋放,對解決當前企業效益下滑、通貨緊縮壓力增大等問題將是“及時雨”“雪中炭”。要在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擴大居民消費,最難的是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解決消費問題,還需要從分配端入手。
在分配端發力,就是要著力深化分配端改革,釋放潛力巨大的消費新動能,增強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功能,讓百姓減少后顧之憂敢消費,完善和發達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的穩定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顯著提高人們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促進居民消費傾向上升。做深做實高端產業鏈,提高高端就業比重,是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消費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重點是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做到既減負又提質,既提高居民公共消費支出水平,又增加公共消費以外的其他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提高居民消費便利化水平,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