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生成邏輯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探索出的獨特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歷史意蘊、理論內涵與現實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我們黨堅持走自己的路的歷史邏輯、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理論邏輯、肯定成就與發現問題的現實邏輯。面向未來,不僅需要在理論上自覺提煉關涉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標識性概念,多措并舉地引領國際學術界的研究方向,更需要深入探索人的現代化,在推進世界歷史進程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理論體系 生成邏輯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歷史邏輯

世界現代化浪潮的演進脈絡。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從14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世界各國都在不懈追求現代化。美國著名學者沃勒斯坦根據對《牛津英語字典》的考證認定,人類早在1585年已經開始使用“現代化”一詞了。①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陸續進入了工業化時期,身處在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火熱進程中的思想家,開始意識到人類歷史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②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代化”作為學術話語,在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逐漸流行開來,隨后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③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人類對世界歷史的認識圖景與思想行為等。“現代化”過程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歷史性內涵。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④資本主義現代化為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準備了條件。“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⑤,體現“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現代化進程是以資本主義“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⑥推進的。由此,長期以來世界現代化呈現出“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部分學者還將西方現代化模式置于“普世”地位,提倡“西方中心論”,將其視為各國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通道”。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先聲。一百多年前,在中國因救亡圖存而興起現代文化啟蒙的“覺醒年代”,中國的仁人志士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從器物、制度到文化全面向西方學習,接連而起的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這一過程中輪番出臺的各種救國方案,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例如,以李鴻章、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借鑒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軍事等方面的措施,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甲午戰爭失敗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學習西方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第一次把政治主張同救亡圖存的實踐結合起來,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變法試圖對舊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號召東方青年:“我們可愛的青年啊!立正!開步走!大海對岸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的喊救命,等著你來超拔他哩。”⑦胡適在20世紀30年代時曾指出:“30年前,主張‘維新’的人,即是當日主張現代化的人。”⑧到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比較明確地討論探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問題。只是當時的討論均在中西方文化比較的層次上“兜圈子”,很少涉及到經濟發展的中心問題。到20世紀30年代,“現代化”經常出現在報刊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1933年,《申報月刊》刊出“中國現代化問題號”特輯,對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以及采取何種方式進行現代化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辯論。

中國共產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肩負著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重要使命,救國救民的現代化道路從此在黨的領導下走上了正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也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確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提供了寶貴經驗。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即“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⑨。此后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⑩,并將這一目標上升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高度,為推進國家繁榮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各方面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為出發點,帶領中國人民全面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迅速提升,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特色不斷彰顯、成效日益顯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為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提級加速。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理論邏輯

理論淵源。沒有定于一尊的現代化理論,也沒有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探索既有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源于文化背景和區域特質。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自強不息、正道直行、貴和尚中、民為邦本等精神內涵,繼承了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價值思想,構筑起代表中國特質、中國方式、中國主體性的獨特道路,蘊含著彰顯中華文明特質的豪邁精神,體現了區別于西方的獨特價值選擇。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現代性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拓展現代化的多元模式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理論構架。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外延廣博,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分階段分步驟地求索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現代化之路。其核心要義可以概括為“115951”,即一個基本前提、一個根本遵循、五大特色、九個本質要求、五個重大原則、一個根本目標。一個基本前提是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激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一個根本遵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個堅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五大特色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五個方面標注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色。九個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五個重大原則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一個根本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都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這個奮斗征程中探索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這六大要素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黨的領導是前提、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遵循、原則,二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力量保障與價值指引,五大特色、九個本質要求、五個重大原則是路徑、舉措,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前進。這些要素協同發力,共同指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目標。

理論特質。中國式現代化代表著先進性,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化本身不是目的,對中國而言,現代化的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于這一目標,我們不斷設計、調整、優化、整合現代化的路線圖、時間表。中國式現代化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黨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氣質,匯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文明成果,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本土性和世界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源于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百折不撓、上下求索取得的經驗、摸索的道路,展現出光明的前景。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選擇,也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理論淵源標注從哪里來,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理論構架重在厘定自身,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對象、內容、目標等要素,呈現出體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理論特質是彰顯獨特韻味,是對理論淵源和理論構架的提煉和再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其理論是開放結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展和深化。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實踐邏輯

科學理解歷史性成就。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物質基礎更加堅實,實踐推進更加穩健。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使擁有九千八百多萬名黨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更加團結統一;堅持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系統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遵循基本方法論。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已經步入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階段。布好中國式現代化“一盤棋”至關重要,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牢記“六個必須堅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然會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只有堅持系統觀念,觀大勢、明大局、謀大事,科學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發展走向,更好地駕馭復雜局面,有效應對接踵而至的風險挑戰。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征程上更要自覺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把握好時間上的當前與長遠關系、空間上的全局與局部關系,自覺貫通歷史與現實,主動聯系國際與國內,綜合考慮經濟與政治、物質與文化、發展與安全、資源與生態、改革與開放等諸多因素,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不斷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正確處理重大關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要準確把握貫穿推進過程中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幾對重大關系。堅持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緊密結合,頂層設計不是空穴來風,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統籌協調上固根基、謀長遠,在基層探索中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在前沿實踐、未知領域,鼓勵大膽探索、敢為人先;堅持戰略與策略的辯證統一關系,要堅持戰略的堅定性、全局性、前瞻性,把握策略的靈活性、階段性、針對性,在整體與部分、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等關系上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戰略堅定性和“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策略靈活性,從戰略高度和全局維度思考處理問題,從策略上解難題,靈活調整斗爭策略;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在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的創新中堅持正確方向、遵循根本原則,在牢牢立足實踐、著眼時代之問中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創新發展解決好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問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堅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并舉,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探索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共同富裕路徑,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促進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堅持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有機統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立足于自立自強的基點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反對零和博弈思維,秉持合作共贏理念,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把握基本保障條件。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面對各種風險挑戰要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清醒,增強斗爭本領。底線思維是積極主動的防御思維,意味著思想上從何處著眼、做什么樣的準備、如何努力和爭取,明確知與行、防御與進取、有守與有為、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不斷把比較優勢、后發優勢變成競爭優勢、發展優勢;應保持戰略清醒、堅定戰略自信、增強戰略主動,深刻認識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各項目標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以黨的中心任務為軸心,以總的戰略安排為軸線,全面把握斗爭的時、度、效,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到常懷遠慮、未雨綢繆;應提升斗爭的本領和底氣,加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錘煉挺膺擔當的斗爭意志,增強踐行黨的戰略策略的行動自覺,著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繼續發揚斗爭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義無反顧地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定不移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基于中國實踐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是融合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生活話語的“三位一體”整合創新,是中國學者基于中國實踐的“自塑”而非其他學者戴著有色眼鏡的“他塑”。使命型政黨論、共同富裕論、美好生活論、凝聚共識論、自我革命論等理論已呈現出較強的解釋力,不僅對中國實際有說服力和引領力,而且對世界其他國家有直接啟示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需要自覺提煉關涉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標識性概念,多措并舉地引領國際學術界的研究方向。

民族復興的落腳點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最終體現為以價值觀念為代表的文化現代化,這應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探索的重點。現代化就其本質來看,不應局限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而是標志著各種文化在交融互動中生成的人類文明形態,代表著人類共同創造的共享性文明成果。中國式現代化不局限于民族國家的地理范圍,也為世界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面向未來,中國式現代化仍然要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在破解世界性發展難題進程中提出和闡釋世界性議題,展現應有的國際效應,在推進世界歷史進程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為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注釋】

①程美東主編:《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頁。

②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27頁。

③程美東:《現代化之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頁。

④⑤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6頁。

⑦《梁啟超全集》(第十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987頁。

⑧胡適:《建國問題引論》,《獨立評論》第77號,1933年。

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3頁。

⑩《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頁。

責編/靳佳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