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專家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副院長 馬雪松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齊衛平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孔凡義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費英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教授 華迎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余永躍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馬振清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匡瑛
人民論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框架和基本構成包含哪些重要內容?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副院長馬雪松:從基本框架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包含概念體系、理論架構、理論特征等內容。其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體系由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及重要概念構成。核心概念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范疇、本質屬性及價值取向;基本概念是指反映中國式現代化實質與特征的次階概念,例如并聯式發展等;重要概念是指中國式現代化在不同領域和方面所衍生的具有較大影響的概念,例如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其二,理論架構是同中國式現代化一系列重大問題密切相關的一整套論證邏輯與話語體系,包括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突出意義、方向道路、重要價值、基本關系、主要任務、推進方略等重大問題的闡釋與回答。其三,理論特征反映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與鮮明特質,例如中國式現代化是繼承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實現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等。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齊衛平:我們可以圍繞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三個方面認識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主體框架和基本輪廓,其重要內容包括:中國式現代化重大概念的理論內涵、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體現的思想意蘊、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遵循邏輯、中國式現代化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重大原則的實踐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創造性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與現代化知識體系的創新。此外,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還應把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進程、創新探索等作為重要內容,把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遵循的規律作為重要內容,把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理念、科學方法、重大關系處理等作為重要內容。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孔凡義: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論,分析各種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論,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其他國家現代化道路的異同,以及改革開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的模式論,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模式以及與其他國家現代化模式有何異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論,除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之外,還有國家治理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等;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論,如何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歷史分期,如何對“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三個階段進行理論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論,與洋務運動、民國時期的社會轉型相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有何特點;等等。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費英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框架主要由本質論、中國特色論、根本遵循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論包括目標遵循(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導思想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規律遵循(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價值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原則遵循(五個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戰略遵循(在戰略上不斷完善,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教授華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內涵豐富、邏輯嚴密、思想深邃,體現為“1+5+5+6+9”核心框架。“一個核心”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五個中國特色”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五個重大原則”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六個重大關系”即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重大關系。“9”即“九個本質要求”。
人民論壇:如何推動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孔凡義:首先,立足中國歷史和現實,準確提煉出能夠解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特點的概念體系、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其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注重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黨的領導人的重要論述之間保持理論的繼承性發展,在吸收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先進成果時去蕪存菁。再次,以問題為導向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直面現實問題,回應社會關切,指明未來趨勢。最后,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充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獨特性貢獻,闡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余永躍:我們應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建構。一是從“西方話語”轉向“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建構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放眼世界,既要借鑒西方現代化理論,又要走出西方話語體系,更要與西方現代化理論展開對話,積極推動中國經驗走向世界。二是從“結構敘事”轉向“主體敘事”和“關系敘事”。傳統現代化理論具有明顯的“結構敘事”特征,認為現代化是巨大而深刻的社會結構轉型,是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層變革和根本性轉變。隨著現代社會多元角色分化的加劇,“人”作為現代化的主體逐漸顯露出來,基于人民主體性、能動性而展開的“主體敘事”和“關系敘事”將成為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關鍵。三是從學科化的“碎片敘事”轉向跨學科的“整合敘事”。不僅要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邊界,而且要搭建起跨學科的研究平臺。四是重視現實與未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應當推動“事實”與“未來”的結合,以歷史為鑒、以實踐為本,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脈絡和實踐現狀中探求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行動路徑。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副院長馬雪松: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應當處理好以下三組關系:一是實現話語建構與實踐應用相統一,既要根據本土實踐與改革創新提煉概念并建構理論,也要通過認識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規律來指導實踐,實現話語建構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統一。二是批判性話語澄清與建構性話語創新相貫通,既要在反復的商榷的學理性論辯中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也要在橫向的國別對比和縱向的歷史比較中進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創新。三是提煉標識性概念與回答重大理論命題相對接,既要依托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提出反映實際情況、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與標識性概念,也要從基礎理論層面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本源與實質。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振清:推動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遵循中國邏輯。要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注重在實踐中積極檢驗和發展已有理論成果,與時俱進地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二是兼有世界情懷。從“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兼有世界情懷”更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政治敘事的國際傳播。三是堅持底線思維。時刻警惕某些西方國家在闡釋非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話語陷阱,批判地反思一些廣為流傳的理論概念、范疇,運用底線思維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構建與完善的環境。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齊衛平:第一,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學懂弄通悟透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什么樣的特色、中國式現代化遵循哪些本質要求,以及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哪些重大原則等問題。第二,從思想上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創新價值。從中國式現代化賦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新含義、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偉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方面,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價值。第三,從行動上增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思想自覺和實踐主動。把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創新成果與實現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使命任務緊密相聯,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相結合,凝聚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匡瑛: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應基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基本旨歸,以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主要導向。以中國重大問題與基本條件為觀照,從不同于西方的、充滿特殊性和差異性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樣態中凝練出“中國價值”“中國經驗”和“中國氣度”的現代化范式。以整體性思維為邏輯考察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以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真問題”“真需求”為導向,立足中國、兼顧全球,搭建起跨國界、跨學科的研究平臺,推動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匹配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費英秋:一是重視文化傳承,加強對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二是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的特質,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應著眼于大歷史觀和國際化的廣闊視域,從交叉學科以及跨學科角度展開研究。三是凸顯問題導向,推動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需要從多元視域開展研究,包括經濟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比較政治學和社會學等角度。四是注重方法論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的研究。
(人民論壇記者 王慧 靳佳)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