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加快培育建設具有首都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摘 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經濟實力強、現代化服務業產業發達、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完備、營商環境友好開放等特點。對標這些特點,北京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打造“總部輕資產模式”消費中心城市,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優化多元新型消費供給、擴大京津冀區域消費輻射能級、持續挖掘國際消費、完善開放包容的消費環境,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路徑。通過京津冀區域平臺建設帶動區域消費升級,推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持續挖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擴大內需 首都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識碼】A

激發內需潛力、推動消費升級是未來一段時間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夠聚集消費資源和消費主體,展示消費模式,對其他城市和地區擴大消費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有力促進我國消費升級、擴大消費需求。2021年,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5個城市率先試點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本文以北京市為案例,為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出路徑建議。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特點剖析

2019年,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定位:“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意見》提出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基礎條件好、消費潛力大、國際化水平較高,立足國內、輻射周邊、面向世界,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等特點。綜合已有的理論及學術研究,參照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標準來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經濟實力強,居民收入水平高。經濟發展階段和居民收入水平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公認的消費型中心城市,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要達到250億美元。從國際著名消費城市來看,2021年紐約、倫敦和東京的人均GDP按人民幣計分別約為116.9萬元、46.8萬元和45.7萬元,其中東京地區生產總值占日本全國GDP總量的比值超過20%。

二是現代服務業產業基礎雄厚。一個城市服務業高度發達是指服務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表現為生活性服務業發達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達。國際經驗表明,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2021年紐約和倫敦的服務業占比超過了95%,東京服務業比重也接近90%。同時,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金融、法律、商務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達,為全球高收入群體向城市集聚奠定了基礎。

三是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完備。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服務對象不僅是國內消費者,更需要吸引更多國際消費者,不斷提高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全球消費和供給市場需要通過發達的交通、物流體系連接,強大的國際化連接能力要以豐富的交通網絡和信息通道為基礎,形成開放的物流、人流、資金流的高速流通環境。國際機場協會(ACI)網站數據顯示,東京羽田機場、倫敦希斯羅機場、紐約肯尼迪機場的旅客運輸量、飛機起降量以及空運貨物量(貨運加郵寄)均位于全球前列。倫敦擁有6家機場,年旅客吞吐量1.77億人次;紐約擁有6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1.41億人次;東京擁有2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1.28億人次。

四是優質的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根據2019年發布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從商業活力、創新潛力、居民幸福感、行政治理四個維度綜合評判城市營商環境,紐約、倫敦和東京位列前三名,北京和上海則分別排在第41位和第48位。紐約、倫敦和東京三個城市在商業活力、創新能力和公共治理方面得分優勢明顯,安全舒適、方便快捷、高度活躍、政策開放、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吸引了眾多國際商業品牌入駐,也助推這些城市形成了全球性商業地標,如紐約第五大道、東京銀座等,對提升城市的國際消費知名度有極大影響。

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新路徑

北京在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先進消費中心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短板和不足。對標前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特點,北京應充分發揮“四個中心”獨特優勢,明確選擇適合自身的培育模式,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路徑,鍛長板、補弱項,發揮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參考紐約、倫敦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經驗,北京金融業發達,總部經濟實力雄厚,包括金融業在內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達,因此應選擇打造“總部輕資產模式”的消費中心城市,即以“企業總部入駐”+“現代服務業”為特點,以總部經濟為內核產生對全球優質消費的集聚效應,推動消費向創新化、數字化、人性化、引領化、國際化提檔升級。

補齊消費基礎設施短板,推進消費基礎設施更新優化

一是對照《北京市商業服務業設施空間布局規劃(2019—2035)》要求,完善廣域級、區域級、地區級和社區級四級商業中心體系。尤其是針對與人民群眾日常消費息息相關的社區級商業微中心,“因圈施策”“一圈多能”“多圈合一”,持續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圈圈融合”,各級商業中心相互配套和相互支撐。對符合條件的新建社區菜市場、早餐、社區食堂、連鎖超市、便利店、藥店、養老幼教、醫療衛生、前置倉等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積極發展“一店多能”并擴展為“一圈多能”。迭代數字社交新零售,重構“小而美”的“身邊經濟”。探索“小空間、大渠道、新零售”模式,引進具備電商、物流和供應鏈閉環的品牌零售企業,配套商業打造“美好生活體驗”的社區鄰里商業。增設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區域消費中心:南中軸及其延長線將發揮“國門”優勢,聚焦大興新城、亦莊新城、運河商務區以及天宮院、方莊、長陽等南部大型居住區,增容特色消費元素,布局商業綜合體,激發消費潛力;重點在第四使館區以及東壩、回天等東北部大型居住區,建設一批新型消費微中心,與三里屯、CBD等重點商圈相互賦能、協同提質。

二是營造創造性、體驗性的多元化消費場景。借鑒成都把消費場景運用到城市建設中的經驗,有效拓展城市消費空間載體,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特色建筑街區,使首都煥發新的消費生機。要根據北京城市特質、資源稟賦和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定位,制定《北京消費場景建設導則》,根據關鍵消費人群畫像來明確場景主題,塑造地標商圈消費場景、特色街區消費場景和公園休閑消費場景等,讓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有辨識度。對地標商圈場景的建設,要突出地點美學,避免重復建設導致“審美疲勞”,注意提升規劃、建設與運營一體化水平;對特色街區場景的建設,要注重延續市井煙火氣,在城市背街小巷更新中,注重植入特色餐館、文藝書店、咖啡館、LIVE秀等多樣性消費設施和特色打卡地,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國際游客;對公園休閑場景的建設,要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公園資源,考慮制定“公園+”策略,探索“公園首店”模式,將公園休閑場景與傳統商業消費融合,鼓勵有代表性的、符合公園內在氣質的品牌或連鎖店在公園開店,開啟一個“吃喝購娛逛公園”的時代,打通生態空間與消費業態之間的互動通道。

三是推動信息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動5G在各區、鄉鎮的布局和應用,進一步加快以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為引領的數字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化消費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加速場景端的數字化標準改造,對B端進行經營管理升級,對C端進行智能化服務迭代。鼓勵金融機構走“消費+金融云”路線,布局更新一套與小額、高頻、分散場景相適配的線上消費金融服務設施,通過搭建開放融合的數字生態,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智能營銷、智能風控、信貸全流程、智能服務等一站式服務。

順應全球數字化消費變革趨勢,加快培育消費新熱點、新業態和新模式

發揮北京數字產業和科技創新優勢,創新數字消費新場景、新生態、新模式,以消費帶動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以創新企業引領數字新消費,打造成為引領創新生態的數字消費和新型消費標桿城市。

一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業態。借助數字經濟、創意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流量經濟等新經濟形態蓬勃發展的契機,重點培育多元新型消費的形式與載體。大力發展數字消費,培育“云消費”“云逛街”“云旅游”“云閱讀”等消費新熱點。建設更多的智慧商圈、智慧街區以及智能零售柜、智能社區商店等;推廣刷臉支付、刷掌支付等移動支付技術,鼓勵品牌企業優先在北京推廣試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數字貨架、電子價簽等商品管理技術,優化消費智能體驗。鼓勵虛擬現實、智能家居、消費級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高端智能消費產品在北京市場的布局與推廣,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支持發展家庭服務等各類小眾消費以及虛擬商品消費。推廣定制消費業態,相關部門配合消費者協會等行業組織,完善定制消費過程中的服務、規則與標準;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數字化改造給予補貼,形成貫通消費者、產品、服務、營銷、渠道和物流的數字化體系。鼓勵綠色消費,尤其是將綠色消費下沉至農村市場。進一步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配送體系,引導銷售企業、電商平臺等下沉農村市場。如針對綠色家居產品,持續開展綠色家電家具家裝下鄉,因地制宜地支持農村居民購買綠色智能家居產品。持續深入開展綠色建材下鄉,對綠色建材消費予以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

二是開發消費新模式。借助新媒體媒介,促進新型消費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會商文旅體”聯動。促進會展消費、體育消費提質擴容,立足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定位,依托政務活動集中、科技優勢突出、文化底蘊深厚、國際交往密切等比較優勢,利用好各類國事活動、國際會議、國際賽事、國際展覽、國際文化交流等平臺,發揮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的溢出效應,積極培育或引進專業化的會展龍頭企業,發展“會展+消費”新模式。加快數字技術賦能會展交易統計、數據分析和資源共享,促進“線下+線上”深度融合,通過提高會展供需信息匹配精準度,把會展帶來的人流量轉化為城市消費增量。在“后冬奧”時期,大力發展冰雪體育產業,推廣冰雪消費。

三是進一步挖掘北京老字號的品牌吸引效應。截至2023年3月,北京共有223家已認定的老字號,涉及九個行業,不僅是群眾日常商業消費場所,更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首都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老字號要在新時代開拓創新,順應時代潮流推出符合年輕人品味的新產品,將京味文化、傳統工藝、底蘊特色融入年輕人喜歡的新消費場景。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探索連鎖經營、強化品牌宣傳,讓老字號“出圈”,擴大國內外市場空間。

完善消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營造國際一流的消費環境和消費氛圍

對照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年度消費者滿意度測評結果,著重補齊北京市在消費便利性方面存在的短板,重點提高服務水平、價格定位、商家信任度、交易安全性、消費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保護等,營造安全、便利、開放的消費環境。

一是強化制度改革創新集成,完善和健全消費管理體制。在理順消費管理體制機制方面先行先試,避免交叉管理、多頭管理和條塊管理等問題,重點解決服務行業開放中“準入不準營”“準入不能營”等隱性問題。針對與人民群眾生活和消費密切相關的社區消費形式,如便利店、早餐店、實體書店、電影院等行業,建立綜合許可制度,實現市場主體“一證準營”。

二是開展“滿意消費在北京”行動,打造國際一流消費環境。開展北京市放心消費單位評選,開展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單位建設,爭取打造京津冀“異地異店退換貨聯盟”。建設放心消費商圈、商場、街區,建設村級消費維權聯絡站(點)。持續加強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持續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建,聯合建設放心消費電商平臺,推進“美麗鄉村放心消費”行動,構建消費維權領域信用體系,完善多元高效消費維權體系,建立消費輿情應對聯動機制。

三是規范消費市場秩序,保護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統籌依法監管和包容監管審慎,對商家實施分類監管、重點監管和差異化監管,及時發現監管風險和漏洞,保護市場主體。同時,探索建立消費預警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權、公平交易權等,健全高效便捷的投訴舉報處理和反饋機制,全面開展消費投訴公示,構建規范的市場消費環境。

加快京津冀高水平消費協同平臺建設,促進區域消費升級

北京要充分發揮消費中心城市對京津冀區域整體消費的帶動作用,與天津、河北攜手,統籌三地商業、科技、文旅、體育等特色資源,協力打造“協同發展、多元融合、模式創新”的區域促消費平臺,形成具有京津冀特色的城市群消費品牌。探索發布“京津冀區域消費報告”和“京津冀區域消費指南”,各級政府牽頭,聯合各大商圈、商業綜合體、平臺企業、品牌餐飲酒店、文旅景點、金融機構等跨界共創京津冀消費聯盟,建立京津冀消費協同服務體系。

一是推出打造一批標志性主題消費活動。以首屆“京津冀消費季”為開端,在京津冀區域持續舉辦多項促消費活動,滿足京津冀消費者逛街購物、旅游休閑、體育健身等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北京可推出全球首發節、國潮京品節、中國國際時裝周、首都“Yeah市”、體育消費節、數字消費節、奧萊購物節、游園嘉年華、體育消費節等商旅文體融合促消費活動,并聯合津冀共同開展海洋嘉年華、旅游文化節、“舌尖上的京津冀”、惠民歡樂游、暑期音樂季等特色區域消費活動。

二是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京津冀文化旅游消費品牌。三地聯合發布一批京津冀旅游線路,豐富古城旅游、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等文旅業態,推出兼具國際范、中國潮、煙火氣的項目和商品。重點以環球主題公園為龍頭,串聯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津冀的優質自然資源和文旅資源,推出生態游、人文游、美食游、研學游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京東游“珍珠鏈”。推動文化IP產業鏈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協同津冀兩地產業園區積極爭取各類IP授權或合作運營,推進下游制造領域發展;推進地區間文化活動交流,成為京津冀地區文脈傳承展示利用的新空間新窗口。用好京津冀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鼓勵京津冀企業聯合開發聯動天津港、五大道、承德避暑山莊、北戴河等京津冀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過境免簽旅游產品,打造國際中轉旅游目的地。

三是激活區域消費新形式與新模式。三地聯合發布一批潮流特色消費場景,實現線上線下雙向深度融合,發布一批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為京津冀三地游客提供網紅打卡地、夜經濟、品牌首店、文化新地標等體驗指南。推出具有特色的京津冀“伴手禮”,整合“北京禮物”、“津彩”相伴、“河北游禮”等,形成具有統一IP標識、富含三地文化內涵的京津冀區域伴手禮,并推動文創產品向高端化、精品化、國際化發展。探索發放京津冀三地適用的消費券,消費券可分為實體消費券和線上消費券,凡是京津冀地區的居民均可享受餐飲、住宿、文旅、體育、汽車、家電等領域的優惠補貼,激活區域綠色消費、定制消費、數字消費等新模式。

以“兩區”建設為契機,持續挖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辭中提出推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開放創新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舉措,給北京市的改革創新、促進服務貿易不斷升級賦予新使命。北京市大力推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突出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特征,推動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開放平臺,以首善標準搭建立體化開放體系,探索形成“北京樣板”。“兩區”建設是國家賦予北京的重大任務,是北京改善消費供給端、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歷史性契機。

一是要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鑒于目前北京服務型消費比重與其他城市相比稍有差距,應把消費的主戰場放在服務業。根據統計局數據,北京服務業占GDP比重接近8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額約占全國的1/5,發展服務業消費基礎雄厚。下一步要繼續在“兩區”政策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重點在旅游、教育、文化、醫療、健康等領域繼續放寬或取消對外資的市場準入限制。同時,進一步關注服務業領域內對民營資本的開放,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服務業項目建設。

二是要以北京自貿區建設為切口,發展高端服務業。北京自貿區涵蓋科技創新、國際商務服務、高端產業三個片區,其中國際商務服務片區包括首都機場周邊、北京CBD、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和城市副中心等地區。在制度側要以建設北京自貿區為契機,持續推動貿易與通關自由化便利化,實行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重點發展數字貿易、文化貿易、醫療健康、商務會展、國際物流、跨境金融等服務產業,為中高端消費品進口、拉動北京消費升級奠定產業基礎。

三是依托雙機場,推進“雙樞紐”國際消費橋頭堡建設。凝聚機場“雙樞紐”和臨空經濟區的合力,以打造國際消費功能區為突破口,推動“雙場+雙區”航空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和物流服務業提質升級,進而牽引聯動市域、輻射帶動京津冀乃至更大范圍消費升級和產業優化。“雙樞紐”要進一步優化服務消費供給,對接旅客商務、購物、文旅、休閑等需求,開拓“國際商務+消費”“會展+消費”“旅游+消費”“流通+消費”等多業態融合的消費生態。天竺綜合保稅區應著力布局升級型消費產業,拓展高端進口汽車展示交易,打造以生物醫藥、文化藝術、汽車等為主的具有服務貿易特色的國際消費新高地;大興綜合保稅區應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暢通對醫藥、生鮮、電子產品等單位貨值高、時效性強的進出口商品的通關速率,為大興機場建設“高精專”特色商品國際港提供條件。在兩機場增設口岸免稅店,擴大機場免稅店規模,打造北京臨空國際免稅城,吸引消費回流。推動國際消費向市域串聯輻射,增加“雙樞紐”至環球度假區、CBD商圈、三里屯商圈等的國際消費專線巴士,打造“機場—市區”優質品牌展示消費帶,鼓勵企業沿線布局品牌形象店。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原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郭馨梅、于海琳:《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VECM模型》,《商業經濟研究》,2022年第2期,第167—169頁。

[2]李珊珊:《北京居民消費結構演進趨勢和政策選擇》,《中國國情國力》,2020年第3期,第62—65頁。

[3]劉司可、路洪衛、彭瑋:《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路徑、模式及啟示——基于24個世界一線城市的比較分析》,《經濟體制改革》,2021年第5期,第70—77頁。

[4]彭志龍:《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第三產業比重》,《統計研究》,2001年第3期,第22—27頁。

[5]冉光和、李濤:《基礎設施投資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再審視》,《經濟科學》,2017年第6期,第45—47頁。

[6]《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 gov. cn/xinwen/2022-9/25/content_5444727. html

[7]陶希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與核心要義》,《人民論壇》,2022年第5期,第70—74頁。

[8]席龍勝、萬園園:《營商環境優化促進創新的機制及其異質性研究》,《經濟縱橫》,2021年第11期,第52—60頁。

[9]于洋、楊明月、肖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沿革、趨勢與國際比較》,《國際貿易》,2021年第1期,第24—31頁。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