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夏文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

[摘要] 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從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偉大品格出發,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0-0004-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對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發揚光大。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

秉持文明的連續性,在行穩致遠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連續性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保證。人類文明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立足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從動態連續性的角度把握文明的內涵和價值,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核心要義。對于中華文明來講,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堯、舜、禹,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從秦漢大一統到后來列朝列代政權更迭,其間雖歷經風雨、分分合合,但中華文明道統、文脈和價值一直沒有中斷。這也為我們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規律性的認識。從現代化的文明意蘊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立足于現代化基礎上的新文明的創建,都與這個國家的文明傳承有著內在的聯系,一個國家的文明必然為這個國家的現代化賦予獨特的精神力量。只有始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才能使中華文明根深葉茂,進而開出人類文明新形態之花。當然,從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視角來把握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還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采取辯證揚棄的態度,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華文明的歷史關聯。只有立足現實,堅持問題導向,在批判繼承中才能將中華文明推向新境界。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從中華文明歷史中汲取營養。習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在人類不同文明成長的漫長歷史軌跡中,中華文明面對各種嚴峻挑戰和壓力,通過自身調整和更新,在吐故納新中保持著文明的連續性。中華文明能夠在各種現實壓力下保持一種獨特的不可壓倒的精神力量,就是因為其從一產生就蘊涵著天人合一、民為貴等具有重要價值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操守。這是中華文明能夠抵抗住各種挑戰的精神內核,也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力量。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須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事實上,走自己的路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最為重要的品格,中華民族在每一次重大磨難中都能夠奮發自強,就是因為始終堅守走自己的路的強大信念。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最關鍵的就是在不懈地探索和斗爭中堅持走自己的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正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面對國際風云變幻,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自主自信自強,在走自己的路中不斷應對新挑戰、創造新業績。

堅持文明的創新性,在自強不息的奮斗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創新性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對復雜變化的外部世界,中國人民從來都是通過創新來改變自身命運的。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追求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創新使命,創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引領著中華民族無畏困難和風險,在不屈不撓的勇敢抗爭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文明奇跡。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從物質層面上來看,無畏品格推動著物質文明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從一誕生起,就以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氣概,勇于面對現實,勇于開動腦筋,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發明了陶器、青銅器、鐵器、絲綢等。大禹治水、坎兒井、京杭大運河、“四大發明”等更是見證著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氣。從制度層面來看,無畏品格推動著制度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中華民族的制度文明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包括以秩序、和諧、穩定為要旨的禮儀制度;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為要旨的教育制度;以軍功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為主要形式的人才選拔制度;以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為要旨的天下觀等。從文化層面來看,無畏品格推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勇于迎接挑戰、矢志博采眾長、不斷推陳出新的結果。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一種創新進取精神。人類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人類以一種強烈的進取精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一種攻堅克難的創新勇氣。中華民族每每遇到艱難險阻總是能夠無所畏懼并能夠化險為夷,靠的就是創新精神。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斷創造人類新的文明成果: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偉大目標,這對于世界反貧困都具有重大意義;提出并大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目標和參照系。可以說,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最為需要的就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進取精神。面向未來,我們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要以更大勇氣、更開闊的視野來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秉持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于創新的精神傳統,通過自主創新走出一條強國之路。

堅守文明的統一性,在維護國家主權統一的基礎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統一性表達著中國人民的共同信念。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實踐。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必然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利益結構調整,這就需要我們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上下更大功夫。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要進一步強化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要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創新教育方式,堅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特別是注重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必須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統一性表達著中華民族命運與共的共同理想信念,也體現著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講,要使得自身的文明形態代代相傳,就必須通過互學互鑒和相互包容的方式,維系自身文明的統一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傳統和風俗習慣,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都建立在中華民族統一的價值和制度基礎之上。從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要求來看,統一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維度。中國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從來都是堅定不移的,外部勢力針對中國核心利益的任何妄動,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決不會坐視不理。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必須關注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們通過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締造了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各民族多元一體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點,而且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出優勢。統一的中國是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保障,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會最大程度地維護各民族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滿足各民族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維護文明的包容性,在互學互鑒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包容是中華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著名學者杜維明指出:“中國文明在新石器時代有幾個不同的源頭,既有仰韶文化,也有龍山文化;不僅在渭河下游或中國北方,而且在長江流域;不僅有山東,而且有長沙的楚文化,以及更邊遠地區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事實上,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和平性都建立在包容的基礎上。正是因為包容性,才使得各種文化形態在中華大地上并行不悖、茁壯成長。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互學互鑒。一是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要面向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的趨勢,營造不同文明間相互交流和學習借鑒的文明生態空間。二是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不因國家大小、強弱而劃分文明等級,尊重各個國家對文明的選擇和認同,堅決抵制文明優越論,反對以西方的所謂文明標準來評判各種文明的高下,反對一些國家在文明問題上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頤指氣使。三是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要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全方位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依托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各類人文交流平臺,積極構建中國與各國間人文學術交流機制,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自立自信與擴大開放相結合,不斷拓展國際人文學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厚植文明的和平性,在追求天下大同的目標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和平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價值目標。孔子早在《論語•學而》中就指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治國之道,其最大的成功奧秘就在于堅守了“和為貴”的根本原則。中華文明為何特別強調“和”的作用?就是因為從文明發展規律的視角來看,“和”體現著天、地、人相助相守、一體化生存發展。“和”是萬物之母,自然界內生出“致中和”的秩序,就可以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說,天地萬物一經“和”的陽光普照,就必然生機勃發。中華文明的和平性體現在相互尊重、超越沖突的價值追求之中,和平與共處是相輔相成的、互為條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華文明反對倚強凌弱、以大欺小,反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主張通過以禮相待、相互協商實現和平共處。從天下太平的意義上講,中華文明中關于“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觀念,正是對人類交往實踐目標的最好詮釋。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實踐中不斷強化和平價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承著和平性的價值理念,超越了西方式現代化“國強必霸”的零和博弈邏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西方現代化歷程來看,資本主義制度決定了西方現代化是資本野蠻擴張的現代化。盡管這種類型的現代化對于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從本質上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一方面在國內表現為對本國勞動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另一方面在國外則表現為對世界市場的野蠻占領和對落后國家的殖民與掠奪。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就是著眼于世界持久和平與安全,著眼于構建人類和平共處的新秩序,因而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贊同和擁護。從和平的價值意蘊上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本文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項目編號:23LLMLA01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

(作者簡介:夏文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之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夏文斌   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