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鍛造新質生產力,東北高校何為

【教育沙龍】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在黑龍江考察期間,總書記專程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考察之后不久,總書記又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囑其“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可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東北高校肩負著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任。為此,本版邀請多位高校負責人及專家,就東北高校在鍛造新質生產力方面的應有之為、應擔之責展開探討。

嘉賓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黨委書記  姜治瑩

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韓杰才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郭海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盧曉中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   劉振天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鄧暉陳鵬周世祥

一流大學是孕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

記者:怎么理解“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其重要意義是什么?

郭海:“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新”主要強調傳統生產力因科技持續突破創新與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所衍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質”主要強調以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要求,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條件下形成新的發展路徑,其本質區別于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形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

之所以在東北強調,源于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一招,這是基于東北地區戰略地位與現實狀況的重要考量。同時,“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也并非著眼于“一域”,而是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扎實踐行。

姜治瑩:“新質生產力”可以理解為以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依托新動能形塑新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只有下好技術創新先手棋,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掌握發展主動權。

東北地區擁有較為豐富的科教資源,具備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空間潛力。但由于缺乏系統整合與優化布局等原因,長期以來,東北地區的科教優勢難以深入挖潛并轉化為促進區域振興發展的新質生產力。面對當前國內外發展形勢與格局的深刻變化,擺脫傳統工業化的模式和路徑,培育形成轉型發展的主引擎,需要東北答好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塑造核心競爭力的必答題,以新的生產方式、科學技術和產業形態讓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活力,這是當前以新質生產力點題東北全面振興的深意所在。

韓杰才:我理解“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關鍵出發點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產力迭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內生引擎,特別是18世紀以來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別催生出了新的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程產生了深遠革命性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當前,我們正處在從第三次科技革命到第四次科技革命轉變的風口浪尖,可以說,誰掌握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轉型升級的契機,誰就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

東北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定位,肩負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具備“資源條件較好,產業基礎比較雄厚,區位優勢獨特,發展潛力巨大”的重要條件,正處在“推動實現全面振興”的加速期,用好科技創新這個“增量器”,并探索以裂變、聚變的方式賦能生產力,將大有作為、大有可為。

記者:作為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創新人才會集地和科技創新成果重要集聚地,孕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東北高校應承擔怎樣的使命任務?

姜治瑩:東北高校要注重高位統籌,投身服務振興“主戰場”,堅持“在發展中作貢獻、在貢獻中求發展”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的示范作用、科學研究的引領作用、高端人才的集聚作用和文化建設的輻射作用。東北高校要堅持創新驅動,爭當服務振興“主力軍”,厚植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優勢和底蘊,發揮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中的戰略支點作用,心懷“國之大者”,加強有組織科研,主動服務國家和東北全面振興重大戰略需求,聚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東北高校要引育優秀人才,高揚服務振興“主旋律”,在“育才”“引才”上下更大功夫,大力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和團隊,讓東北高校成為人才的向往之地、首選之地、成長之地。

盧曉中:在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新條件下,東北面臨老工業基地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東北高校自身基礎很好,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在鍛造新質生產力進程中其應扮演的角色:服務、助推、引領。“服務”“助推”體現在當下背景下培養產業所需的人才,打造產業所需的技術,“引領”則是當前東北高校特別需要加強的方面。

如何引領?關鍵還是在人才。產業向哪兒轉、怎么轉,是可以達成共識的,但為什么轉型過程并不順利,原因在于人才儲備不足。一些國家的產業升級歷史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如印度,一些大學的信息、軟件方面人才培養一度超前于其國內相關行業發展水平,造成人才外流到美國硅谷等地,當信息產業成為全球性趨勢時,人才自然而然陸續回歸,“恰逢其時”派上了用場。這啟發我們,東北高校培養人才應當在把握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基礎上“適度超前”,這樣,等產業真正完成轉型升級,人才儲備才能“水到渠成”。此外,面對新興產業的“高科技屬性”特征,以及科技對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支撐仍顯不足現狀,作為科學研究、科技人才儲備高地,東北高校也應更好地思考如何發揮引領性作用。

存在“等靠”思想、人才流失嚴重等是東北高校亟須補齊的短板

記者:要擔當起上述使命任務,東北高校擁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短板?

郭海:在培育、鍛造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東北高校有著獨特優勢。一是高校一般面向全產業鏈辦學,在行業中往往擁有全面的學科鏈。二是面向國際學術前沿的研究往往走在產業前面,東北高校特別是其中的研究型大學,更早實現了學科“轉型”,在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的謀篇布局為東北培育、鍛造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良好的學科先導。

但東北高校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學科專業結構調整難度大,學科鏈的完整也意味著巨大的“轉型”負擔,老專業往往曾經是學校的“優勢專業”,有些還是“王牌專業”,調整時往往面臨巨大壓力,很難為“新專業”騰出空間。二是東北人才外流壓力大,而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學科專業往往需要更多“新鮮血液”。

姜治瑩:東北高校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便于東北高校加強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的合作,也便于東北高校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東北高校擁有深厚的紅色基因。東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最早開始探索建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制、體系和模式的地區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和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重要指示和回信,給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回信賀信等,都為新時代東北高校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全球開放競爭、教育需求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區域發展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等因素影響,東北高校也存在諸多亟須補齊的“短板”。如在思想觀念上,從“因循守舊、小富即安”的自身發展小邏輯向服務國家戰略的大邏輯轉變還不夠,部分學科專業未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大理論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需進一步增強;在內涵建設上,從資源支撐力向科技創新力轉化還不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學科偏少,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性、標志性成果偏少;在高質量發展上,由被動接受“輸血”向主動自我“造血”轉變還不夠,人才引育困難,領軍人才增速較慢,辦學資源和條件改善存在“等靠”思想等。

韓杰才:東北很多高校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在與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同向同行中發展壯大的,積累了扎實的科研攻關能力、厚重的學科發展底蘊和硬核的高端人才隊伍。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學校長期堅持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在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中為國家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可以說,在“好使頂硬”方面,哈工大有一副“鋼筋鐵骨”、有一套“獨門秘籍”。這副“鋼筋鐵骨”,就是為了國家的需要從不講條件、不計代價,就是越受打壓制裁越自立自強的“硬漢特質”;這套“獨門秘籍”,就是在國家重大任務攻關中摸索出的一套杰出人才培養方法、一套國之重器打造攻略,使得哈工大具備了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產業協同攻關等方面優勢。

但不可否認,東北高校也普遍面臨著高端人才全球吸引能力相對偏弱、產學研鏈條融通相對受限等制約因素。

盧曉中:東北擁有眾多“雙一流”院校,其中一些東北高校將分校、研究生院辦到珠三角地區,一方面說明其學科定位和廣東佛山、順德等地產業發展需要有相契合之處,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其學科基礎、人才基礎方面的雄厚實力。

新質生產力是個普適性概念,但針對東北而言“新質”意味著什么,有何區域特點,如何更好地認識?東北高校學科專業如何與其能有更好的耦合度,如何進一步調整、優化,真正對標未來產業發展需要,使其更好適應東北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構成對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這些都值得東北高校進一步研究。

東北高校數量眾多,類型全面且多樣,要發揮集群優勢,不能“集而不群”,要既優勢互補又形成整體合力,共同鍛造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其與產業的融合,讓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相輔相成。此外,完整的產業鏈既要有“高精尖”的頭部,也要有作為基礎的中部和下部。新科技革命的特點在于集成、交叉、融合,再尖端的產品,沒有產業鏈中下端的人才也造不出來。所以既要布局好研究型大學,也要布局好應用型大學以及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院校。

東北高校面臨的短板,既有現狀性問題,又有發展性問題。一是科研成果轉化不充分、轉化率不高。二是人才流失比較嚴重。東北高校在珠三角辦校,會吸引一些人才,但和學校本部的人才不能打通,所以要加強青年科研人才培養,充實人才“后備軍”;還要進一步細化人才政策,除了政策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外,要進一步加強事業留人,讓教師感到所從事工作更有發展前景,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要進一步優化管理,學校氛圍和風氣既要有人性關懷,也要注重效率。三是科技創新除了服務于產業,也要服務于人才培養,解決科研和教學“兩張皮”,甚至脫節、沖突的問題。

劉振天:在觀念方面,東北高校相對保守,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夠強,開拓精神弱,守成心態重,還沒有真正走出封閉化辦學的圍墻,產教整合、科教結合、產學研合作教育、跨科跨界教育思維與改革實踐起步遲、發展薄弱,這些短板需要盡快補上。

聚人才、建平臺,為鍛造新質生產力厚培沃土

記者:揚長避短、勇擔使命,東北高校需要從哪些方面革新發力?

劉振天:首先是改變傳統觀念,克服被動等待思想,樹立創新意識、開放意識、進取意識、獨立自主意識和創業意識;其次是按照分類發展要求改革教育結構,建設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辦學中克服攀高求全求大的“千校一面”思想,形成差序化多樣化多賽道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應用型、技能型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業型的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一線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此,應建立分類評估、分類管理和分類撥款制度;再次,東北若干所一流大學應該加強合作,共同面向國家和區域重大科技、產業和社會問題,整合教育與科技資源,加強有組織協同攻關,破解發展中難題,尤其是在化學化工、工程材料、納米、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盧曉中:應進一步強化科研育人。例如,大學里的“雙創”教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造性勞動教育等實踐活動、實踐環節,目的都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著眼于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但現實中它們往往歸口到不同的高校職能部門來設計、組織和實施,且多受功利性目標所牽引,經常出現各自為政的狀況。因此,如何更好地促使這些實踐活動和實踐環節的價值整合、功能互補和實踐對接,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來說是一個非常必要且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應推動科研組織結構的重塑。適應跨學科、超學科等學科交叉融合特征,近年來,一些新的學術組織制度形式開始出現,如樞紐、學域等正在取代傳統學科學術架構的學院和學系,項目負責人制度廣泛推行于高校基層學術組織。為了既保持學科發展的穩定性,又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開展大協作,東北高校應進一步突破現有組織形態,推動高校整體辦學理念、運行機制、管理體制、資源配置模式等方面的調整和更新,探索構建矩陣式學術組織構架,增強綜合研究機構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郭海: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大力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深化人才培養改革。

要在打造區域人才高地上下功夫,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吸引人才,充分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效應,以校地融合的創新機制吸引人才,以高質量的人才服務吸引人才,為高水平人才在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端到端”支持。

要在支持基礎研究上下功夫,在自由探索、興趣導向的基礎研究上為人才營造寬松的研究氛圍,提供可選擇的長周期考核和穩定經費支持;及時發現有潛力的支持領域,在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領域快速發現和組建高水平團隊,全面釋放創新活力。

要在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學科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優勢,多學科集成攻關,在支撐引領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

姜治瑩:一要聚焦創新驅動發展,主動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緊密銜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完善適應基礎研究特點、規律的評價體系,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打造原始創新高地。

二要聚焦產業特色優勢,大力建設對接東北區域優勢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東北高校智慧和力量。

三要聚焦人才高地建設。東北高校特別是其中的“雙一流”高校,要布局好人才優先發展的“大棋盤”;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產業升級需要為導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資源布局,加快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集聚力量、合力攻關,激發東北地區高等教育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記者:讓東北高校成為培育、鍛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既要激發其內生動力,也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前東北高校需要哪些外部支撐,推動其強優勢、補短板?

郭海:一是優化東北高校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縱深推進東北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的考評機制改革,進一步調動其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創造性。支持東北有條件的高校優先試點“五技”合同收入獎勵政策,優先試點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建設。

二是加快推進東北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有計劃地在東北重要中心城市布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依托有條件的東北高校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對東北地區超前布局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予以支持,匯聚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重大科技創新“沃土”。

三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適當整合國家及地方產業基金、科研經費等政府性資金,支持“產學研合作”項目落地。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加強對高校牽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供給,為新質生產力贏得更多發展主動。

四是持續加強對以東北高校未來技術學院等為代表的、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的支持力度,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為高質量發展和解決關鍵核心“卡脖子”問題提供人才支撐。

姜治瑩:在體制建設上,應圍繞加快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推動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中發揮精神引領作用;發揮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優勢,建立更加良好的合作交流機制,推動理念共進、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進一步加大東北高校人才工作支持力度,在人才引進、評價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不斷規范高端人才流動制度,保障高層次人才持續穩定地服務東北振興。

在資源整合上,應圍繞區域國家高水平創新中心建設,有效整合東北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優質資源,支持東北高校搭建國家級平臺,傾斜支持試點建設國家級學科交叉創新中心,加大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在東北布局國家實驗室,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也希望國家在東北高校招生指標、錄取條件、擇業就業和創新創業等方面加大宏觀政策傾斜力度,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學生來東北就學。

在政策優化上,應圍繞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大東北地區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支持更多學科和學校進入到國家“雙一流”建設體系,傾斜支持更多一流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加大基礎學科投入力度,在有一定基礎的高校遴選建設一批高水平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加大力度扶持國家級高端智庫建設,圍繞東北全面振興問題設立專項研究課題。

韓杰才:從國家科技發展布局的重要規律來看,建議國家深入挖掘東北地區高教資源、科技資源富集優勢,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力度,加強東北地區科技創新中心布局,激活東北地區的科技創新潛力,與東部沿海地區合力構建一體化分工合作的產業網絡、創新網絡,推動全國科技創新資源、產業資源、管理資源相互鏈接。

從國家有組織科研體系建設規律來看,建議國家圍繞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特別是圍繞東北承擔維護“五大安全”重大戰略任務,從國內外遴選一批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科學家,針對性凝練設立國家戰略性科技選題,引導支持東北高校同各方面創新力量“同題共答”“揭榜掛帥”,以高校有組織科研體系,服務推動“國家立題、企業出題、研究型大學和科研組織答題、市場和其他組織閱卷”的協同創新體系高效運作。

從放眼全球推進東北人才高地建設規律來看,建議國家進一步強化對東北人才隊伍建設的機制創新和引導支持,對東北地區建設國家級人才隊伍給予政策、指標、待遇等方面的適度傾斜,支持東北地區用好地緣優勢和基礎優勢,加大海外頂尖人才引進力度,支持東北高校同全國重點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等各方面人才多層次、多方式交流任職、跨圈流動,推動東北人才高地筑得更加牢固。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新質生產力   東北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