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摘要】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具有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性、自我批判的革新性、與時俱進的超越性的價值意蘊。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內容、思維方式、精神品格的三重耦合,內容方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優良傳統,思維方式方面兼具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特征,精神品格方面在人格、使命、境界等領域具有契合性。未來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時代精神為引領正確處理“守與變”的關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自我革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價值意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①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自我革命精神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性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解放全人類視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

自我革命精神體現了自我批判的革新性價值取向。自我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品格。毛澤東同志認為,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是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重要區別。③縱觀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是在與黨外的各種反動勢力和思想堅決斗爭的同時,又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路線、落后觀念、腐敗現象進行批判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

自我革命精神體現了與時俱進的超越性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能成為世界第一大黨,就是因為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堅持真理,及時修正錯誤,與時俱進,從而成為運動的引領者、社會革命的開創者、民族復興事業的領導者。針對不同歷史時期黨內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問題,中國共產黨通過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扎實開展教育整頓活動,并通過完善黨紀法規、制度規范和黨員守則,促進黨員個體和黨組織與時俱進和自我超越。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重耦合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傳承性。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優良傳統。黨不同時期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有所差異,但其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卻一以貫之。

天下為公、民為邦本。“依水行舟,忠誠為民,成為貫穿中國革命和建設全過程的一條紅線。”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基本執政理念,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本思想,重視民情、民意、民心、民生,強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民為先的思想源遠流長,始終貫穿于中華文明發展史中,成為“人民至上”“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傳統文化淵源。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善于依據時代的要求和社會變革的目標,認真尋找自身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制定不同時期黨自我凈化的具體要求。而在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充盈著變通思想。古人善于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變動中尋覓人生與社會的真諦,“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深深鐫刻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和“應時而變”的變通精神。如《禮記·大學》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奮發向上追求、《易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發展之道以及《商君書·更法》中“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的問題導向,這些都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革新圖強精神追求。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革新圖強包含外在世界與自身、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協同變革。

修己內省、自勝自強。自我批評根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省克己,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始終貫穿于黨的自身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自省克己強調通過自我反省,發現并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完善自我、凈化自我,實現自勝自強。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的“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⑤,都強調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要先反思一下自身。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共同性。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維方式上具有共同性,即兼具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特點。

天人相依、萬物一體。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社會觀、生命觀、道德觀和實踐觀無一不貫穿著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整體思維本身蘊含著辯證思維,強調各個因素處于一個共同的整體,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共同影響事物的運行和發展。如《易經》就是整體思維與辯證思維的經典之作,而宋明理學又對先秦的儒學思想進一步闡發,如張載的“一物兩體”、王夫之的“一之體立,故兩之用行”。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全局觀來系統闡述天地人的關系,從整體把握個體,從全局觀照局部,從宏觀思考微觀,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各個局部之間的辯證關系,如關于自然與社會的關系,關于個人與家族、集體、國家的關系等。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正是基于大歷史的廣闊視角,深刻總結百年奮斗的經驗教訓,基于黨長期執政的未來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運用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推動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只有從國內與國際,歷史與現實,當下與未來,黨、國家與人民以及黨的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辯證關系出發,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才能深刻把握自我革命精神的內涵及重大意義。

本體互通、知行合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于其將內在與外在、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加以綜合并統一起來,表現在天與人、陰與陽、知與行、言與行、通與變、身與心的彼此聯系、相互影響。⑦《荀子·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把“行之”視為“知”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的心學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提出“夫圣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而自我革命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修心養性的心學,其學與用、認知與行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思維方式。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品格的契合性。弘揚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塑造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意識、公仆意識、責任意識,發揚犧牲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正氣、志氣、底氣與骨氣,保持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人格、氣節與風骨。而人格、氣節與風骨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胸懷天下、涵養浩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面對“四大考驗”與“四種危險”,培養中國共產黨人大擔當、大責任、大作為的格局、氣概與胸懷尤顯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情懷代表了一種大氣魄,古人強調“道法自然”,要求順應自然規律,稟天地之氣,修浩然正氣,以天下為己任。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己關系上,更側重于修己利他,嚴于律己,強調正人先正己,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平天下的起點和支點是修身,修仁心、立正氣,去民苦、濟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博大胸襟與巍峨之氣。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要求廣大中國共產黨人“正人格”,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無我的人格精神浸潤、綿亙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無我是一種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古人的無我是物我一體的大我精神,是自身與天地合一的無私境界,天地孕萬物,日月無私光,人稟天地之精氣,鑒日月之光華,方能超越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不為世俗的私欲、物欲所累。

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機理

互通與互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黨的自我革命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氣,熔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互通之處,如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具有共同點。中華傳統文化強調世界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系,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要順應、遵循規律。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陰陽、禍福、有無、理氣等關系的論述,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由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土壤、理論體系、思想特質和認知模式不同,二者又存在相異性與互補性。馬克思主義強調,在社會革命過程中,無產階級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中華傳統文化則從大自然觀、大社會觀、大人類觀的宏大場域與個體微觀相結合的視角,探討了人如何對主觀世界進行改造,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法與路徑。互通性與融合性,促使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中國大地而生機勃勃;相異性與互補性,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剔除與創新:以時代精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產黨引領時代潮流,站在時代最前列,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處理守與變的關系。守是守正,變是改造,依據時代精神,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鑒別,去除過時落后的內容,吸納、學習并弘揚精華,在改造中創新,在轉化中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應把中華文化特有的中國式的表達形式和民族色彩融入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中,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大眾化、接受的廣泛性、理解的深刻性。可以說,黨的自我革命理論和自我革命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與結晶。

(作者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武玉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58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13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4頁。

④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光明日報》,2005年6月21日。

⑤宋元人注:《四書五經》(卷1),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第295頁。

⑥[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1),北京:新華書店,1956年,第18頁。

⑦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93—199頁。

⑧[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卷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3頁。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