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無論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質要求還是重大原則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都有著不可分割的互通共促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包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須強化黨建引領和要素集成,放大“地”的效益、破解“錢”的瓶頸、挖掘“人”的潛能,聚智匯力共建和美鄉村。
【關鍵詞】鄉村振興 中國式現代化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現代化”這一概念,并指出“我們已經或者即將區別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1964年,我國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農業現代化居于首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并列,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無論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質要求還是重大原則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都有著不可分割的互通共促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包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在之義。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所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主要是指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員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性的充分自由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毫無疑問,廣大農民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中“所有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從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來看,便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世之言,古往今來,農民都是社會的“供養者”。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有的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導致大量涌向城市的失業農民流離失所、生活窘迫,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了以農民為大多數的勞苦大眾”當作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十分重視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縱觀古今中外,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才成為歷史的書寫者和奮斗目標的本身。如果說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是從農村“起家”的,那么和平建設時期、改革發展時代,則是幫助農民“安家”“發家”,這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953年,黨中央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中首次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共同富裕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021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鄉村居住人口為50979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6.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全國人口規模大、農村人口占比大,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清醒面對的現實;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全力解決的短板。黨中央從我國發展實際出發,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眼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決策,就是為了推動農業農村農民與國家同步實現現代化,讓廣大農民物質富足、精神富有,共享發展成果。從這個意義上看,鄉村振興正在完成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即實現一個超大規模的共同富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充分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社會化、農民組織化,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底盤”。
農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農業是鄉村的本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自立、社會安定的基礎。自古無農不穩,沒有農業,生存都是問題,工業也就失去了原材料和消費市場,糧食沒有保證,搞建設抓發展也就受到了掣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才能在國際局勢動蕩中保持定力,有信心謀劃發展、有底氣應對風險。因此,必須穩固農業基礎、保障糧食供應,優化結構布局、提升農業質效,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根基。
農村擁有中國式現代化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日趨飽和,可用資源、空間日益趨緊,增量拓展難以為繼,存量提升潛力有限。而廣大的農村可用資源比較豐富,開發利用空間相對較大。推動人口、技術、資本、信息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無障礙流動,做好面向農村的商業資本引入、經營主體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等文章,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深入推進建設用地改革,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既為城鄉建設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又能因地制宜實施產業發展類、生產服務類、混合經營類等富民強村項目,讓“沉睡的資源”變成“可增值的資產”。
農民中蘊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群眾中蘊藏著豐富的實踐智慧和首創精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在農村取得突破,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當年小崗村的“一聲春雷”,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把廣大農民中蘊藏的內在動力、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積極探索落實頂層設計的基層路徑,尊重村莊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形成各盡其力、共鑄和美的生動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多個層級,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鄉村振興,因人而興,為民而興。必須強化黨建引領、強化要素集成,放大“地”的效益、破解“錢”的瓶頸、挖掘“人”的潛能,聚智匯力共建和美鄉村。
興產業增實力,放大支部引領效應。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只有產業興旺,集體積累才能持續,農民增收才有基礎。堅持以產業振興“打頭”,以組織振興“托底”,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圍繞地區重點發展的農業產業鏈,按照地域相近、產業相連、市場相通的原則,成立農業農村行業黨委,鼓勵農業產業園區、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主體“抱團發展”。以縣域為單位,在主導產業大框架下,實施集體經濟發展“一村一策”行動,推廣特色產業黨支部、創業型黨組織等有效做法,鼓勵村黨組織和黨員帶頭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籌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支持發展村級實體經濟項目。出臺鼓勵村黨組織創辦集體經濟項目實施細則,組建鄉村振興共富發展基金,設立專項信貸額度,開發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家庭農場生產服務等金融扶持產品,確保村級發展集體經濟項目“資源有供給、信貸有支持、貸款有貼息、風險有共擔、創業有兜底、增收有激勵”,讓村干部領辦項目“賺了有分紅、虧了有保險”。
抓骨干強動力,放大“頭雁”領飛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要堅持專業化方向,落實系統化措施,完善分級準入、梯次晉升、精準培育、差異激勵和動態管理“五大體系”。細化村干部入職標準,注重把推動發展有本事、化解矛盾有招數、服務群眾有熱情的優秀黨員、干部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推行“興村特崗”“定制村干”,辦好“書記論壇”,發揮好老支書“傳幫帶”作用,著力將“雛雁”“歸雁”培養成“頭雁”。完善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常態化機制。實行村干部專業化星級管理,按照村書記(主任)、村“兩委”副職、一般村干部三個類別、五個星級層次的總體框架,嚴格“評星、定星”,動態“升星、降星”,真正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推動“頭雁”效應和“群雁”活力同步激活,加快村級班子運轉由“火車頭”牽引帶動向“動車組”全列驅動轉變。
蓄后勁激活力,放大人才支撐效應。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要堅持以人才這個“關鍵變量”,提升農村發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綠量”。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結對聯系在外優秀人才制度,邀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下鄉、吸引農村籍大學生回鄉、鼓勵在外創業能人返鄉,使農村發展既“事得其人”又“后繼有人”。深化黨建引領“快遞進村、產品出村”行動,推廣“支部+合作社+電商物流”模式,培育一批農業綜合網絡直銷平臺,提高農民對電商的心理接受程度和操作熟練程度,使農民成為“新農人”、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流量成為“新農資”。深入實施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和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大力支持鄉土人才辦企業、興實業,發揮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作用。對扎根基層、貢獻突出的實用人才,在“兩代表一委員”推薦、“兩優一先”評選、職務職級職稱晉升、項目科研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讓優秀人才向下“深扎根”、向上“有通道”,形成人才隊伍活水涌流、鄉村發展活力迸發的生動局面。
優治理聚合力,放大服務暖心效應。黨群同心,力能斷金;雙向奔赴,共促振興。要持續深入打基礎、辦實事、聚人心,著力營造鄉村振興的和諧環境。聚焦群眾“需求端”、優化服務“供給側”,堅持“一點多能”、注重“一室多用”、瞄準“一老一小”,不斷完善基層服務陣地功能,打造一批最具磁力的黨群服務中心。深化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推動村(社區)黨組織從“行政末梢”向“治理樞紐”轉變。實施“紅網微格”工程,建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推動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多網合一,打通基層治理“微循環”。全面推廣鄉鎮黨委書記直接掛鉤最薄弱村制度,健全縣級領導班子成員走村進戶、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村“兩委”班子成員經常入戶制度,對各種矛盾隱患見之于未萌、化之于未發。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面落實“黨務、村務、事務、財務”公開制度,注重發揮黨員中心戶、網格員等傳達政策、收集民意作用,暢通群眾表達訴求、反映意見渠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作者為中共鹽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靳佳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