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當前新型工業化有哪些新內涵?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怎樣的意義?怎樣推進新型工業化?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
記者:新型工業化有哪些新內涵?
張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對我們理解把握新型工業化內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新型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一系列鮮明特征。
新型工業化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工業化。與以往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的工業化不同,新型工業化追求高質量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新型工業化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工業化。與以往相比,新型工業化更加重視發展與安全的有效平衡。要統籌兼顧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安全,既要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又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新型工業化是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工業化。與以往更強調要素驅動的工業化不同,新型工業化更強調創新驅動的引領作用。要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發展方向,推動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全球價值鏈掌控力不斷增強。
記者:推進新型工業化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怎樣的意義?
張立:當前,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增強制造業韌性、提振發展信心的關鍵之舉。當前制造業發展運行出現了一些困難,迫切需要凝聚新型工業化共識,增強全社會重視制造業、發展制造業的信心,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
從長遠來看,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鞏固提升百年發展成就、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必須充分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契機,聚力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記者: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有哪些優勢和難點?
張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優勢。一是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能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扎實的產業基礎。二是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交通、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不斷完善提升,能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必要的基礎保障。三是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市場規模越大則分工越細,分工越細意味著產業鏈專業化程度越高。我國擁有14億多規模人口能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創造豐富的需求市場。四是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能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創造更豐富的創新資源。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新型工業化面臨的新挑戰。從內部看,有重點產業鏈脆弱等老問題,又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重等新約束。從外部看,發達國家加速制造業回流、新興經濟體加速工業化,形成雙重壓力。總之,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必須加快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記者:怎樣推進新型工業化?
張立:一是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石。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確保現代產業體系的先進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是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推進智能制造,強化產業體系新動能;推動制造業綠色化轉型,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服務水平。
三是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打通“科技—創新—產業”良性循環。高質量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中試、應用驗證平臺,形成支持政策完備、多元投資有力、創新主體活躍、創新環境優良的產業創新格局。
四是培育一批優質企業主體,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力度,鼓勵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
五是提升產業治理能力,做好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保障。加強與財稅、金融、科技等部門的政策聯動;強化產業政策評估,健全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加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領域立法前瞻性儲備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