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金融立身之本。近期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健全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當前,信用信息如何在普惠金融領域得到有效共享和應用?怎樣讓企業的良好信用更好更快地轉化為“真金白銀”?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
平臺不斷完善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信用的基礎是信息獲取和判別。在普惠金融領域,服務對象主要是數量龐大但個體體量微小的主體,如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其本身一般缺少規范的會計、經營信息記錄系統。因此,普惠金融領域一般難以照搬傳統的銀行涉企信用評價方式,需要采取多種手段,集合多種力量收集相關信息,采用各種特殊的方式增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表示,在這一背景下,適度引入行政力量,建立完善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加強重點群體相關信息共享,是普惠金融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
《意見》明確,要推廣“信易貸”模式,有效利用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作用,建立完善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加強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群體相關信息共享。
什么是“信易貸”?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依托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開發“信易貸”,與商業銀行共享注冊登記、行政許可、行政處罰、“黑名單”以及納稅、社保、水電煤氣、倉儲物流等信息,改善銀企信息不對稱,提高信用狀況良好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分和貸款可得性。2019年9月24日,全國“信易貸”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啟動上線。
經過多年建設,各地“信易貸”融資服務創新實踐取得明顯實效。比如,截至今年年初,上海“信易貸”平臺上線700余款金融產品,授信金額近7000億元,貸款增長率達20%,平均放款耗時不超過3天。截至今年8月,北京“信易貸”平臺已入駐金融機構430多家(含總分支機構),發布金融產品1000多個,成立“金融診室”,為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定制化服務。
針對《意見》提出的“依法依規拓寬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信息采集范圍”要求,各地也加快探索步伐。比如,海南今年以來已累計歸集、更新涉企信息1000余萬條,并將各類涉企信息納入經營主體社會信用記錄,為近百萬經營主體建立了權威規范的信用檔案。河南打通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與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了“一平臺一系統”互通共享。目前,該系統實現了全省275.9萬家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全覆蓋,已歸集信息1.4億條。湖南“湘企融”平臺歸集了16個部門的4.7億條數據,及時對企業進行大數據精準“畫像”。
“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有利于企業經營透明化,減少市場短期套利,維護中小股東和企業員工的利益,也有助于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門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認為,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有助于企業健康發展、助力實體經濟持續恢復,從而達到激發經濟活力、增強發展韌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應用更加多元
《意見》提出,深化“銀稅互動”和“銀商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效率。近年來,相關實踐不斷深化。
四川達州市達旭暖通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空調設備維修安裝的小微企業。今年以來公司生意回暖,用錢的地方也更多了。前段時間,公司負責人寧盼東在辦稅大廳看到了“稅電指數貸”的宣傳海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進行了申請。沒過多久,他們就順利獲得中國農業銀行達州分行授信10萬元貸款。“無需抵押,到款快而且利率低,這筆錢正好用來更新設備。”寧盼東告訴記者。
今年7月,四川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稅電指數貸”,將貫穿企業購進、生產、銷售全過程的購進發票、用電量、銷售發票等數據指標納入銀行授信評估模型,將“稅電指數”反映的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作為主要授信依據,為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獲得資金信貸支持的新路徑。截至今年9月,“稅電指數貸”已為全省約900戶納稅人繳費人累計授信31億元,發放貸款超22.5億元。
類似這樣的“銀稅互動”不斷向基層拓展,進一步提高了信息共享效率,幫助更多企業打通融資堵點。比如,北京市海淀稅務部門與銀行搭建合作平臺,簽訂“銀稅互動”合作框架協議,將企業的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信用。今年前三季度,海淀區簽約企業1138戶,同比增長14.14%,簽約金額合計12.66億元,同比增長56.1%。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小微企業通過“銀稅互動”獲得銀行貸款498萬筆,貸款金額1.45萬億元,同比增長41%。“從現狀來看,各地已探索出‘銀稅互動’‘銀商合作’等跨部門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效率的增信模式,起到了良好效果。”汪德華表示。
通過持續創新探索,信用價值得到更有效發揮。比如在政府采購領域推行“政采貸”,即銀行機構以政府采購誠信考核和信用審查為基礎,憑借中小企業取得并提供的政府采購合同,按優于一般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直接向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一種新融資方式。今年上半年,湖北發放線上“政采貸”1072筆37.16億元,分別是上年同期的4.4倍和5.4倍。
“我們將提高‘大數據+增信’的應用水平,充分釋放政府采購合同的信用價值,支持金融機構按照不高于合同融資規模上限做到應貸盡貸,力爭全年實現100億元的融資目標。”湖北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上半年,工商銀行海南省分行為某大型央企上游供應鏈企業海南某科技公司發放“海南供應鏈采購貸”貸款290萬元,此筆業務由海南省融資擔保基金有限公司作為擔保方。這也是海南省落地的首單“信用+供應鏈融資擔保”金融業務。這一模式取消了核心企業提供擔保和反擔保的要求,基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真實交易信息為授信基礎,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
在農業領域,更多農戶和投身鄉村振興的創業者嘗到了信用的甜頭。比如湖南省農信聯社通過創新推廣信用建檔評級等方式,持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力度。截至9月末,湖南省農信系統共投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177.2億元。
仍需提升效能
中國企業信用指數顯示,2022年度中國企業信用指數為158.36點,同比上升24.14點。中國企業信用指數由2014年的100點,波動上升到2022年的158.36點,創2014年以來的歷史新高。隨著企業信用水平不斷提升,對信用信息的應用產生了更多需求。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領域,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程度有限、信息質量不高、應用不充分等問題,需進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效能。
“總體上看,普惠金融領域還存在政銀企等多方在政策目標、運用模式等多領域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效的信息共享還需要加強。”汪德華表示,要加快平臺建設,由地方政府牽頭,集合多部門行政性信息,輔以大數據收集的信息,提高信息的豐富度和準確度。同時,金融部門應當以高質量發展普惠金融為目標,充分利用共享信息,豐富金融產品設計。
“要以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市場各組成部分對于信用信息的需求,推動市場和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加強創新與合作,以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領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湯繼強說。
《意見》提出,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制度的頂層設計,依法依規健全信息歸集、共享、查詢、對接機制以及相關標準,確保數據安全。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部署開展為期一年半的企業信用監管數據質量全面提升行動。這項行動主要針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歸集的涉企信息、其他政府部門依法履職中產生的涉企信息、企業依法填報公示的信息三大類數據,通過統一數據標準、加強源頭治理、強化問題整改、實施常態監測、拓展數據應用等辦法,促進企業信用監管數據質量全面提升。
專家認為,優化信用修復機制是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的必要之舉。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修復機制正不斷健全。近期,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運行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和行政處罰公示信息信用修復功能。經營主體可以隨時通過公示系統查詢信用修復的進度,進一步規范了信用修復的辦理程序和工作時效。今年以來,北京市場監管部門已為2.67萬戶經營主體開展了信用修復,其中通過線上途徑為經營主體節約“跑腿”時間3100小時。
“信用信息是一種社會資源,其效用可以通過共享來實現放大。共享的程度越深,應用范圍越廣,信用信息的約束力就越強,價值就越大。”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表示,信用數據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和對象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企業和個人信用數據時,存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合規性風險。因此,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優化機制,確保依法依規獲取和使用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