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也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廣闊舞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文藝事業的發展既面臨新機遇,也伴隨新挑戰。文藝是情感的表達、思想的傳遞、價值觀的引領。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始終心系人民,創作出貼近人民群眾、緊跟時代、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作品。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道路,推動文化繁榮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道路,文藝工作者必須創作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能夠引領時代潮流的優秀作品。我們要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創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同時,也要在作品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增強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鼓勵人們向善向美。
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用藝術情感傳遞真實情感
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真實感人的故事觸動人心。我們要走進千家萬戶,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愿,用藝術的表現形式傳遞真實的情感,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我來自農民家庭,深知貼近群眾生活的作品才是傳得開的作品,也深知反映群眾真實生活的作品才是能撫慰人心、加強情感共鳴、加強群眾向心力的作品。因此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制作“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用貼近人民生活的作品觸動心靈,引發人們對愛的思考和回應,傳遞溫暖和關愛。
文藝作品要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文藝創作中,在作品中體現中華文化的獨特美學與魅力,強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優秀的歷史文化故事走入當下、常講常新,運用當下的藝術手法、思想理念,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文藝創作要注重創新與突破
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不能滿足于過去的模式,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勇于創新,敢于突破,挖掘新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我們要勇于嘗試各種創作風格,融合傳統與現代,融入國際視野,使我們的作品更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文藝創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觀眾的喜愛。
積極響應時代召喚,關注社會熱點
文藝工作者應積極響應時代召喚,關注社會熱點,用藝術的力量引領社會進步。文藝作品要有溫度、有深度、有社會責任感。新時代,我們要關注社會發展的脈搏,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用藝術作品傳遞正能量,引發社會共鳴。
例如,華語樂壇有一首經典的音樂作品《明天會更好》,歌詞中反映了當代人面臨的種種暫時的壓力與困擾,同時傳遞出積極向上的信念,鼓勵人們勇敢面對生活。作品從誕生起到如今,經久不衰。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向社會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鼓舞人們勇敢前行。
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藝術水平
藝術是高度的創造性勞動,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鉆研、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才能夠創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文藝工作者要時刻保持對藝術的敬畏之心,持續學習理論知識,不斷探索新的創作方法,不斷拓寬自己的藝術視野,使自己的音樂作品更具多樣性、時代價值與文化深度。
培養文藝人才,推動文藝事業繁榮
文藝創作不僅需要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與審美水平,同時也需要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文化功底。我們要加強對文藝人才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藝術水平。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對文藝創作的研究,深入挖掘文藝創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文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在這個方面,我曾積極嘗試將社會藝術領軍人才與國家藝術院團相結合的模式,促進不同創作群體之間的交流與互鑒,同時輔導、培養院團的后備人才,為推動文藝事業的繁榮而共同努力。
新時代,我們要始終保持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保持對藝術的崇高追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創新創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回應時代召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李玉剛,系中國青年導演、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