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出現的“四個重大轉變”和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五個重大關系”的科學論斷,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認識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四個重大轉變”是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客觀規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五個重大關系”蘊含著必須按照客觀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性實踐要求。“四個重大轉變”和“五個重大關系”的科學論斷,標志著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為我國在自覺探索和遵循客觀規律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客觀規律 經驗總結 理論概括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總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出現的“四個重大轉變”,即:“我們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不斷增強全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同時指出了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五個重大關系”,即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個重大轉變”和“五個重大關系”的科學論斷立意高遠,精辟精準,內涵深刻,意蘊深遠,既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又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精辟理論概括,“四個重大轉變”是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客觀規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五個重大關系”蘊含著必須按照客觀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四個重大轉變”和“五個重大關系”的科學論斷蘊含著豐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規律論,標志著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有了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指明了方向。
“四個重大轉變”是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客觀規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客觀規律的。客觀規律體現了事物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規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無論是自然界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都必須在探索和遵循客觀規律中進行。遵循客觀規律發展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規律論的基本原理,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充分體現科學性、客觀性、人文性、實效性的根本保障。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強調,自然規律是自然界固有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嚴厲懲罰。“如果說人們靠科學和創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它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怎樣。”[1]人類在實踐中只有自覺地遵循客觀規律,才能達到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目的,無視或忽視客觀規律,則必然會走向生態衰則文明衰的境地。在人類和自然界所構成的對象性關系中,人類作為理性動物,雖然具有很大的能動性,但是,與人的能動性相對應的則是人的受動性,即人的能動性再大,都要受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自身生理規律等多方面的制約。自然界不是人類創造的,人類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不可能任意地為自然界立法。人類始終處于自然界之中并始終要依靠自然界才能存活和發展,人類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必須是始終要以一種謙恭的姿態、敬畏的心理、友好的態度與自然界相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只有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謀劃發展”[2],才能實現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和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四個重大轉變”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規律論,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告別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摒棄不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糾正只是被動應對而不主動作為的行為,擺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實現引領全球環境治理的角色定位,達到將注重實踐探索和自覺運用生態文明科學理論指導相結合的目的,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出現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客觀規律辦事取得重大成就,其重要的經驗就在于,自覺地遵循了按照生態系統固有的內在聯系這一客觀規律予以系統治理的方略,以將生態環境問題作為關系黨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和關系民生實事的重大社會問題的政治站位,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入手,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充分把握客觀世界在普遍聯系中辯證運動的發展規律,從山水林田湖草沙形成的生命共同體出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堅持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決不能各管一攤,而是要進行整體、全面、系統的治理和保護,從而做到了點面結合、標本兼治,推動實現了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注重將遵循客觀規律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按照馬克思關于“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3]的思想,堅持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不斷地轉變觀念、壓實責任,不斷增強全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從而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隨著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這一時代的到來,形成了“地球一村,人類一命”的新格局,生態無國界,病毒無簽證,這一新的特點和由此形成的客觀規律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起大國應盡責任、展現大國使命擔當,從而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把握和遵循客觀規律,是達到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根本保障,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的認識,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態文明思想,這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而實現了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五個重大關系”是按照客觀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即必須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正確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正確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是必須按照客觀規律繼續卓有成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從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認識的高度揭示了要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準則。
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體現了經濟優質增長和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相得益彰、協調共進的發展規律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雖然是一對矛盾,但是,兩者并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絕對對立的關系,遵循客觀規律發展,可以促進兩者形成相輔相成、互饋互益的統一關系。要確立高質量發展必須以高水平保護為重要前提條件的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又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保護。實踐反復證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生態環境問題與發展方式緊密關聯。只有自覺地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加速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加快推動發展方式朝著綠色化、低碳化方向轉型,有效降低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環境的高度依賴,實現高水平環境保護,才能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新方式、新形態,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活力和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雙贏共進。
正確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局部性和系統性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生態治理規律
生態環境問題決不是一天或兩天形成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決不是一天或兩天時間就能完成的。生態環境問題是通過以問題點再到問題群的方式出現的,經過了一個從不斷積累到質態變化的發展階段。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性治理是集中全力解決一些問題點,如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此基礎上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協同性和整體性規律推進系統性治理,推動形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綠色發展體系,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治理是根本,必須著眼于全局和整體的辯證關系,堅持大局觀、系統觀,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堅持將治標和治本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局部著手和全局著眼,立足當下,放眼長遠,將當前集中解決的生態矛盾和長遠將要實現的目標愿景緊密地銜接起來,以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突破帶動生態環境整體質量提升,實現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
正確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體現了在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
生態系統作為自然界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精致、高度嚴密、高度復雜性能的生命有機體,以其自身強大的抗干擾和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韌性生生不息地演變和發展著,展示出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人類作為宇宙之精華和萬物之靈長,有著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巨大能動性。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推動著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再進入到工業文明,充分體現出人類能動性、創造性的巨大力量。人類有足夠的力量破壞自然界,但在人類的生態理性覺醒后,也會有足夠的力量構建人與自然相親相愛的親密伙伴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自覺地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是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健康、環境安全的根本舉措。一方面,要秉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充分遵循生態系統自身的運行機理和客觀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思路,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另一方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意味著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生態文明建設關聯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人人都是參與者,沒有局外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構建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的力量,以善作敢為的勇氣和膽量,積極探索出最佳的生態保護修復路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機統一。
正確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體現了法治和德治、內因和外因在相互聯系、相互轉化中雙向互動、雙向發力的客觀規律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外部約束主要來自嚴格的法律制度和規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4]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要加強法治、制度的執行力建設,以充分發揮法治、制度規約人的行為的積極作用。同時,還必須看到,制度并不是萬能的,制度的背后是文化,倫理道德和良性良知影響著人們對于制度的敬畏和遵循。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生態文化自覺,使制度具有神圣性和權威性。要加強生態文化教育,促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廣泛流行的社會文化,推動人們牢固地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只有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是人自身的建設,促使每個人都自覺地行動起來,牢固地確立人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的理念,就能在行動上自覺地做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5]從而將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體現了將誠實守信和獨立自主緊密結合起來辦事的客觀規律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的國策,必須堅定不移地向著既定的目標推進,以建設美麗中國的實際行動大踏步地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雙碳”承諾,既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必須堅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體現出大國應有的公信力。實現“雙碳”目標,并不是單一的在國際社會壓力下的一種無奈選擇,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習近平總書記以“四個迫切需要”闡明了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6]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既要毫不動搖地按照既定時間表、路線圖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又要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擾,堅持獨立自主和自主行動的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把握好節奏和行動步伐,決不能通過“碳沖鋒”“碳運動”“碳突擊”等主觀主義、盲目蠻干的方式,打亂自己的發展計劃,影響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而要將短期任務和長期目標結合起來,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地完成“雙碳”工作目標。
從規律論視角領悟“四個重大轉變”和“五個重大關系”的方法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四個重大轉變”和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的科學論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又一原創性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規律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對于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我國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始終在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統一中加強美麗中國建設,以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更高臺階,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方法論價值。
規律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的重要理論,遵循客觀規律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類社會要始終面對的兩大關系,生態文明的價值目標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而要達到這兩大和諧,必須按照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諧,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7]的思想,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是一條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全過程的基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四個重大轉變”和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的科學論述,是立足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規律論,科學論述了如何在轉變思想觀念、轉變工作方法、轉變角色定位、轉變實踐范式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效性提升的世界觀、方法論,揭示了如何以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順利化解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的矛盾、局部性和全局性的矛盾、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的矛盾、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矛盾、“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矛盾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真理光輝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智慧。
從“摸著石頭過河”感性經驗式的生態文明建設階段進入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階段,表明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認識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化,由此形成了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出現了遵循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可喜成就。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就的“四個重大轉變”的精辟概括,層層連接、環環緊扣,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創新、觀念更新、角色定位、理論指導等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出現的系統性治理、主動性作為、全球性視野、理論性指導等四個方面的重大轉變,突出說明這四個重大轉變決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必然的結果,這種必然性結果就建立在充分遵循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四個重大轉變”既是經驗總結,也是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按照客觀辦事的一種重大提醒,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固有的內在聯系進行系統性治理,必須將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遵循客觀規律性結合起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問題的客觀規律發揮好中國作為全球環境治理引領者的作用,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增強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
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的創新觀點,是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規律論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一種總體性實踐要求,具有唯物辯證法的深厚意蘊。“五個重大關系”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中五大矛盾如何協調平衡問題的科學論述,闡述了只有從五大矛盾的內在規律出發,才能以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順利化解這些復雜矛盾。“五個重大關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學理性和實踐性問題。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問題,關涉如何實現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的協調平衡問題,要求堅決摒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錯誤做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雙向共贏;正確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關涉如何實現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協調平衡問題,要求堅決摒棄將局部和全局對立起來的錯誤做法,實現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雙向推進;正確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關涉自然力和人工力的協調平衡問題,要求堅決摒棄將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各執一端的錯誤做法,實現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雙向并舉;正確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關涉法律制度和內心自覺的協調平衡問題,要求堅決摒棄將法治和德治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實現法治和德治的雙向發力;正確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關涉信守諾言和獨立自主的協調平衡問題,要求堅決摒棄言行不一和受他人左右的錯誤做法,實現承諾兌現和自主行動的雙向落實。
總之,從規律論視角領悟“四個重大轉變”和“五個重大關系”的方法論價值,我們能提高思想認識,堅定必勝信心,擺正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自覺地協調好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關系、局部價值和全局價值的關系、近期價值和長遠價值的關系、代內價值和代際價值的關系、民族本土價值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關系,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自覺地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地球美好家園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作者為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本文系“以黨建工作成效引領蘇州軌道集團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和2023年度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廳基地第一批重點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內涵和江蘇新實踐”(項目編號:20230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頁。
[2]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42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
[4]《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4頁。
[5]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頁。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71-372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頁。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