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表現為構成生產力的各種要素的質的變化,是生產力的巨大躍遷。新質生產力呈現出顛覆性創新驅動、產業鏈條新、發展質量高等一般性特征,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的新質生產力還具有數字化、綠色化的時代特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推動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進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同時要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新型基礎設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國際合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科學技術 戰略性新興產業 未來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質的躍遷,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推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從理論上厘清其特征和形成機制,從而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
新質生產力的一般性特征
相對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呈現出顛覆性創新驅動、產業鏈條新、發展質量高等一般性特征。
顛覆性創新驅動。傳統生產力推動的經濟增長是依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擴張,不僅嚴重依賴要素投入,而且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都較為緩慢。新質生產力驅動的產業發展降低了自然資源和能源投入,使經濟增長擺脫了要素驅動的數量型擴張模式。而且與傳統生產力的發展依靠漸進型的增量式創新不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源自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對原有技術路線的根本性顛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顛覆性技術群。隨著這些顛覆性技術的逐步成熟,就會形成相對于傳統產業而言全新的產品、生產資料、零部件和原材料,使人類可以利用的生產要素的范圍極大擴展,使產業結構、增長動力、發展質量發生重大變革。
產業鏈條新。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改變原有的技術路線、從而以全新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已有的市場需求或者創造全新的市場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它會帶來產品架構、商業模式、應用場景的相應改變。產業鏈條表現在鏈條的環節構成與鏈條不同環節的地理空間分布兩個方面,顛覆性科技創新會使這兩方面都發生重大改變。一方面,新的產品架構、商業模式的出現,使產品或服務生產和交付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基礎設施等發生根本性改變。例如,新能源汽車以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替代了燃油汽車中的發動機、變速箱;另一方面,生產這些新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國家和企業及其所占市場份額也發生巨大變化,從而改變產業鏈各環節的地理空間分布。
發展質量高。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會全方位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立。一是提高生產效率。顛覆性技術中有很多是通用目的技術,具有強大的賦能作用,一方面會使勞動資料的功能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還會優化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組合,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例如,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替代許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使生產的效率、精度、良品率都顯著提高。二是增加附加價值。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所形成的新產品新產業技術門檻高,掌握新技術的企業數量少,市場競爭不激烈且在產業鏈中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因此可以實現更高的增加值率;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創造迎合了用戶(包括消費者與企業)以前未能滿足的潛在需求,開辟了新的市場,帶來新的產業增長空間。三是減少環境影響。不可忽視,工業化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巨大壓力,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不斷增長。新質生產力更有力地發揮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替代自然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并能夠使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副產品循環利用,減少產品生產和使用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形成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改善的和諧并進。優美的生態環境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特征
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一方面,生產力劃分了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時代,如農耕技術、蒸汽機和發電機、計算機分別對應著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另一方面,每一個時代也具有該時代特有的新技術、新要素、新產業,生產力具有時代特征。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入突進,顛覆性技術群包括數字技術、低碳技術、生物技術等,其中顛覆性最強、影響力最廣的是數字技術與低碳技術,推動當前的新質生產力呈現數字化、綠色化的特征。
數字化。當前新一代數字技術迅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獲得廣泛應用,催生出一系列新產業并向廣泛的產業部門全方位滲透、融合,區塊鏈、擴展現實、數字孿生、量子計算等新一批數字技術也在積蓄力量,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釋放出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數字技術與產業技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予生產力數字化的時代屬性。大數據、芯片等新型數字產品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傳統的生產設備、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也不斷提高①。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設備、場景和人接入互聯網,數據的生成速度越來越快,泛在連接的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增強的算法和算力使得對海量數據的傳輸、存儲、處理、利用成為可能,數據進入生產函數,成為新的勞動對象,并通過與生產工具的高效結合,實現生產力的巨大躍遷。同時,這也要求勞動者不斷提高數字素養、數字技能。
綠色化。工業時代的生產和生活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其在加工、燃燒、使用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從而影響人類的持續生存和發展。為應對這一問題,世界主要國家簽署了致力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控制累積排放量的《巴黎協定》,許多國家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一方面,要推動新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碳捕獲、碳封存技術等低碳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將低碳技術轉化,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統、生產系統、消費系統,實現整個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低碳化。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機制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顛覆性創新形成的新勞動資料、新生產工具、新勞動對象的物質形態表現為國民經濟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些新興產業具有不同于傳統產業的新技術、新要素、新設備、新產出,蘊含著更巨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更高的發展質量。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既要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力,又要加快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
創新驅動:推動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新質生產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創新推動,而是由具有顛覆性且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廣泛而深遠的科技創新所推動。顛覆性創新在它的早期階段,所形成的新技術新產品在性能和價格上無法與既有的技術和產品相競爭,但是它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代表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方向,一旦越過臨界點就會釋放出改變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巨大力量。而且現在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②,因此基礎研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與沿著現有技術路線的增量創新不同,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大,無法在事前準確預測哪個領域會出現技術突破,無法準確判斷技術突破的重要性、不同技術路線的前景、應用領域和商業化的時間,因此原有面向增量型技術創新的科技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應當更加鼓勵科學家們憑興趣和能力選擇研究方向,而不是由政府部門確定具體的科研項目,同時不能再沿用增量型創新階段“以成敗論英雄”的科研評價方式,要允許科學家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出現失敗。
產業基礎: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當前沿技術或顛覆性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形成的產品大規模生產時就形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具有較大的規模,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處于快速增長的軌道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形成新的日益強大的產業部門,而且許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產品具有廣泛的用途,通過在其他產業的應用、與其他技術和產品的融合,能夠使既有的產業部門發生效率和質量變革,從而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重大科技創新的不斷突破,也需要市場的拉動和相關配套產業的支持。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能夠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有力的市場支撐,齊全的產業門類、完備的產業生態構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供應鏈形成和高效運轉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的光伏組件、風機設備、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動力電池、互聯網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均蓬勃發展,進入世界領先位置甚至成為最大的生產國。
未來布局:加快推進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指由處于探索期的前沿技術所推動、以滿足經濟社會不斷升級的需求為目標、代表科技和產業長期發展方向,會在未來發展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并形成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但當前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的新興產業。③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未來產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更靠近科技創新,產業的成熟度更低、不確定性更高。在未來產業賽道上,世界各國處于相同的起跑線上,都面臨相同的不確定性,因此成為后發國家“換道超車”的重要領域。從科技創新到未來產業再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連續的光譜,但未來產業已進入商業化開發階段,如果不及早進行布局,一旦當產業到達爆發式增長的拐點時,就會由于前期人才積累不足、工程技術進展慢、產業配套弱、市場開發不力而被甩在后面。因此盡管未來產業的不確定性更高、投資回報期更長、風險更大,也必須及早進行布局。同樣由于高度的不確定性,支持未來產業的政策需要做出重大改變,應從原來選擇特定技術路線加以支持的作為“跟隨者”所采取的方式,轉向政府進行方向引導、市場支持,更多地鼓勵市場微觀主體的科技創業和對技術路線、應用場景的“試錯型”探索。我國市場主體多,能夠在多條不同的技術路線上試錯,而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又給每條技術路線提供了充分的市場需求支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多領域,培育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力隊伍。二是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勞動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建設大型科學裝置和公共科研平臺,推動連接、算力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并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加強適應人的更高發展需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政策、產業政策轉型,促進資本、數據等關鍵生產要素更充分的流動,形成各種政策以及政產學研用金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合力,激發市場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和投資于新興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四是加強國際合作。鼓勵國內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前沿科技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和新興產業企業;積極參與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推進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推動先進技術、數據、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注: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全球先進制造業競爭與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GJS02);中國社會科學院智庫基礎研究資助項目;中國社科院登峰戰略優勢學科(產業經濟學)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戚聿東、徐凱歌:《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日。
②習近平:《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3年第15期。
③李曉華、王怡帆:《未來產業的演化機制與產業政策選擇》,《改革》,2021年第2期。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