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的高質量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注重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供給,注重圍繞創新主線任務、產業載體功能、人才主體資源,加快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加強國際開放合作,從而形成系統布局、多管齊下、合力攻關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 產業體系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經濟新常態出現的生產力新質態,由“高素質”勞動者、“新質料”生產資料構成,以科技創新為內核、以高質量發展為旨歸,適應新時代、新經濟、新產業,為高品質生活服務的新型生產力。①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搶占發展制高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培育競爭新優勢,是破解社會經濟發展難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優化完善頂層設計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踐證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形成先進生產力的關鍵。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出臺法規,從而引導生產力發展。市場通過價格、供需、競爭機制,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一方面,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引領重大科技攻關。政府需要引導支撐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加大科技研發、人才培養投入力度,通過財政和稅收支持,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發展。另一方面,發揮有效市場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支持建設政企聯合平臺,組建企業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最終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
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處理好體制機制改革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和引領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完善體制機制,提升組織能力、完善聯動機制、優化市場準入規則,充分釋放市場活力。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在于統籌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從大國博弈、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發,繼續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高效決策、統一指揮、形成合力,大幅提升國家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重要戰略性領域形成競爭新優勢。充分發揮黨和國家強有力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動員能力,以重大創新項目帶動技術創新,以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集群,形成政府部門、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協同攻關的發展模式,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科學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強系統謀劃,加快出臺支持未來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貫徹落實《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組織開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著眼關鍵領域,適時出臺重點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鼓勵先進地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先行先試,進而以一域帶全局,形成創新策源、產業承載、資源保障的多層次空間格局。地方政府需要抓住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出臺相關政策。
貫穿創新主線任務,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2022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0.4%,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提高至2.55%。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逐漸增強,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基礎。
精準布局創新鏈,發揮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一是在創新領域,圍繞產業鏈布局重點、供應鏈安全堵點精準布局,加快建設一批研發應用中心,讓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解決科研與經濟發展脫節問題。二是在創新方式上,繼續加快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著力探索前沿領域、未來領域,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搶占優先權和制高點。加強技術體系、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建設,精心組織跨學科和跨產業集成,實現單元技術、關鍵技術的集成和關鍵領域的突破,提升集成創新水平。三是在創新主體上,激發企業創新的主動性,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形成新興產業“策源地”。圍繞科研創新鏈,融合技術創新鏈,充分調動企業協同創新。政府和企業、社會還需要注重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營造創新生態。
以科技創新引領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是堅持久久為功,加強基礎研究。進一步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以學科體系支撐研究體系。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尖端企業之間的科研合作,加快建設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平臺。建立完善競爭性項目支持和穩定性機構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做好“集中攻關”。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協同攻關。既要拓展先進領域科技研發的廣度,又要拓展科學技術的深度,在基礎材料、關鍵元器件等關鍵技術領域突破“卡脖子”問題。三是把握戰略機遇,實現“變道超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培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創新,圍繞具有先發優勢的潛在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及早布局,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
加快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產業活動。科技成果需要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從而形成新質生產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塑造更多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和中試基地,采用政府搭建、民營興建、企業自建、閑置改建等模式打造一批高能級的中試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實驗技術的二次開發和中試熟化等研發設計外包服務及中試驗證服務。以企業為主體建設一批企業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加快布局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將技術研發、成果擴散、產品商業化、產業化串珠成鏈,打通實驗室產品與產業化之間的“梗阻”,讓各種要素、平臺、主體相互協同、相互支撐,把科技創新的策源、轉化、服務融為一體,形成成果轉化全鏈條。
釋放產業載體動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的載體是現代產業。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重大科技項目的投入力度,將自主可控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到產業鏈中。創新的產業孵化能力持續增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425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441家。一大批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成長的主陣地。
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過程,也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迭代升級的過程。一方面,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產業高端化方面,既要抓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等基礎工業,又要抓大飛機、工業母機、醫療裝備等重點領域高端裝備。在智能化方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的融合,推進人工智能與生產設備和控制系統的融合,實現生產控制和運營優化的智能化變革。在綠色化方面,加快實現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推進傳統產業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另一方面,延伸新興產業衍生的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不斷拓展新興產業的廣度和深度,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良性互動,推動產業上下游互聯互通,實現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帶動產業結構與形態梯次升級。
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是明確發展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二是實現融合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相互關聯,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原創成果、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進而形成若干全球領先的新興未來產業集群。三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監管,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破除阻礙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四是積極開展前瞻性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地方產業規劃與國家整體戰略規劃相結合,重點部署產業集聚,實現城市群協同發展,提升整體產業發展效能。
建立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二是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集群,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對標國際領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三是加快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總之,推動三次產業跨界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整體提升國家科技水平和產業能級,在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過程中形成新質生產力。
整合人才主體資源,推動人力資本躍升
人才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新時代,我國勞動力素質顯著提升,高層次人才、職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為生產力從量到質的飛躍提供了堅實基礎。2022年6月,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2020年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達11234.1萬人(不考慮出國留學未歸、“專升本”等因素);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大專學歷以上科技人員占比超90%。抓住我國人力資源由量轉質的發展特征,進一步整合人力資源,推動人力資本躍升,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著力人才自主培養,做好科教興國戰略基礎性工作。發揮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把教育優勢與產業優勢相結合,根據產業需要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優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推進高等教育開放交流合作,吸收國際先進有效的辦學治學理念,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
優化人才結構、空間布局。一方面,優化人才結構,前瞻性謀劃“人才地圖”。針對人才類別和特長,選拔培養一批戰略帥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打造從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到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各類互補性人才體系。另一方面,優化人力布局,科學使用人才資源。推動人力資本在空間區域上均衡分布,調整和改善勞動力在地理空間、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分布格局,使其更加合理、均衡。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復合型人才、生物醫藥高端型人才、“雙碳”行業專業型人才。
完善人才評價、考核制度。一是在人才評價方面大膽探索,“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勵、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問題。構建更加包容的科研管理機制和創新文化生態,保障科研人員順利度過基礎理論從提出到落地的“空窗期”,以及原始創新從“從0到1”突破的“冷板凳期”。二是建立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榮譽體系,加大對承擔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等重點研發任務的科技人才的激勵力度,加大對優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宣傳力度,使科研人才收獲物質和精神雙重激勵。系統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評全過程的保障政策,營造人才長得成、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環境,推動若干地區建成世界人才樞紐和發展高地。
積極培育高質量技能勞動者。一是提升勞動者知識素質,新質生產力是知識密集型生產力,持續追蹤國內外各專業、各領域、各行業、各產業的前沿知識及新興技術,及時組織培訓活動,更新培訓內容,促使勞動者與時俱進地刷新知識體系與技能體系。二是提升勞動者創新能力。引入創新容錯糾錯機制,寬容探索性失誤,激發勞動者創新創造的積極性。三是培育勞動者協作精神。營造鼓勵集思廣益、崇尚群策群力的協作環境,搭建主體多元、溝通順暢、安全可靠的協作平臺,完善以項目牽引團隊建設、以團隊保障集智攻關的協作機制,促使勞動者培育協作意識,進而在信息共享、知識擴散、技能倍增、優勢互補中發揮與強化協同功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的躍升。
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加強對外開放合作
不斷完善開放創新機制。一是深化創新對話機制,加強與主要國家、重要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圍繞研發合作、創新政策、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跨國并購等深度溝通,圍繞政策制定、科技合作和技術交流平臺、重大國際研發任務等內容開展對話合作。二是深化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推進與發達國家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與周邊國家打造互利合作的創新共同體,實施發展中國家科技伙伴計劃和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推動在科技資源共享、科技政策規劃與咨詢等方面的合作,打造新型科技伙伴關系。三是深化產業界深度參與機制。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找準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定位及與他國產業的連接鏈,向上下游同步拓展技術轉移與產業對接的合作空間,爭取全球產業布局的主導權。
促進開放創新資源雙向流動。一是依托“一帶一路”建設等國際合作平臺,組織開展未來產業領域的產業平臺共建、應用市場互通等工作,強化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互動。二是提升企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支持國內企業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三是鼓勵外商投資新興產業,在國內設立科研合作平臺。支持國內高端智庫、領軍企業和科研院所同世界先進科研、產業平臺對接合作,建設高層次聯合研究中心,組建國際產業創新聯盟。四是深化科技人員國際交流,優化國際合作平臺的集群建設,開展國際培訓、人才培養和信息服務,建立以國際科技成果與創新合作成果為導向的評估資助機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來華工作、交流。
參與全球開放治理體系。一是積極參與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規則制定,主動設置全球性議題,提升對國際科技創新的影響力和制度性話語權。二是優化駐外科技機構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局,支持和推薦更多的科學家等優秀人才到國際科技組織交流和任職,同時,爭取和吸引國際組織在我國落戶,鼓勵設立新的國際組織,發揮民間交流在促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與適應全球創新生態,在更高起點和更高水平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作者為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項目編號:22VSZ022)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第1-11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