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消費作為數字經濟的主要形式,是數字技術對消費形態進行變革性重構所涌現出的新事物,現在已成為拉動內需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3.79萬億元,同比增長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96萬億元,同比增長6.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2%。從消費場景、交易成本等方面看,數字消費將為內需增長打開空間,促進國民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創新消費場景。打造消費新場景會激發消費動力、培育新的消費者。數字消費突破時空限制,打造出多樣化消費場景,變線下消費為線上線下多元融合消費,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有力推動了消費升級,釋放了消費潛能。如今各種新消費場景層出不窮,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文娛等“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智慧停車、無人駕駛出租車等新型數字化出行服務,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等新個體經濟,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旅游、共享充電寶等共享經濟消費業態,沉浸式體驗場景成為城市消費新地標。
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是數字消費蓬勃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首先,平臺發展降低了消費側的信息獲取成本,消費者在互聯網電商平臺上只需動動手指、鼠標就可以搜索獲取到各種產品服務信息,大大提高了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匹配效率和消費者的購物滿意度。其次,暢通的物流體系以及不斷降低的運輸成本是發展數字消費的有力保障。從消費者層面講,變線下交易為線上交易,節約了消費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依托發達物流體系和電商平臺發展起來的即時零售等消費業態,極大便捷了消費,增加了消費者剩余。從生產者層面講,運用數字消費大數據在全國范圍內優化倉儲配置,既提高了運輸效率,又降低了運輸和存儲成本。最后,在數字消費過程中,平臺數字口碑系統等機制設計,讓消費者和生產者彼此看到雙方的聲譽和歷史記錄等信息,降低了溝通管理成本,促進市場交易效率,進而提升經濟社會活力。
降低產品價格。產品價格下降會直接增加消費者剩余。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透明度增加,市場不對稱現象減少,消費者可選產品服務增多,而且可以多方比較價格,極大刺激了市場和行業競爭,使得生產者不得不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價格來獲得一定市場份額。直播帶貨、電商平臺入駐商家直接面向消費者,既減少了很多中間商環節,也節省了實體店經營中的人工、運營等成本,進而為降低產品價格提供更大空間。團購、拼單、轉發、點贊等消費模式,在產品價格上實現了一定優惠,有助于刺激消費。物流成本的下降,也有助于保證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此外,像線上課程、虛擬博物館等生產投入的邊際成本較低的數字虛擬產品,為降低產品價格創造了空間。
改變支付習慣。數字支付是數字消費的有力杠桿,數字消費的發展也推動著支付方式的加速迭代以及消費者支付習慣的改變。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產業年報2022》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04億,占網民整體的87.6%。數字支付方式的簡單快捷高效特點,突破了傳統支付方式對消費時空的限制,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也提高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消費效率,增加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活動。各大互聯網平臺推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消費信貸渠道,激發更多消費潛能。此外,數字支付還提供理財、保險等金融產品服務,擴大了消費者消費預算邊界。
擴大市場范圍。擴大市場范圍是數字經濟時代消費拉動內需的直接表現,具體說來有三個方面:一是開拓下沉市場。隨著農村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和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的日益完善,極大釋放了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從2018年的1.37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17萬億元。二是振興區域市場。在數字經濟時代,線上可以完成“跨區域”消費,打破地理限制,從而為振興中部、西部和東北等區域市場提供了空間和機遇。三是深耕細分市場。在數字消費中,企業可以利用消費行為數據進行分析綜合,精準把握消費者偏好,形成需求導向的產銷邏輯,滿足消費者零散化和非標準化的需求,實現從“生產者生產什么,消費者消費什么”到“消費者需要什么,生產者生產什么”的轉變。
當然,我們在深刻認識到數字消費打開需求空間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數字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價格歧視、數據安全、數字鴻溝等實際問題。積極應對問題挑戰關乎數字消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應該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數字經濟,以數字監管數字,以技術監控技術,暢通生產—流通—消費循環,有效維護數字消費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構建綠色的數字消費生態,為內需持續增長進一步打開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