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北京訊(任國強)“第九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11月16日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等主辦。論壇發布了“2023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成果,《健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寧武實踐”》等20家實踐創新典型案例入選。
相關案例成果是人民論壇課題組從全國各地各部門自薦推薦的3600余份案例材料中,依據創新性、科學性、有效性、普適性、影響力5個評價指標篩選出來,并由相關領域權威專家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后總結提升的典型經驗,具有較高理論價值、實踐意義與借鑒作用。
《健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寧武實踐”》典型案例調研報告全文如下:
健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寧武實踐”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著重提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提升縣城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增強重點鎮集聚功能”。從攻堅深度貧困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再到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次考察山西期間,對做好不同階段的“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著三晉鄉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深入調查研究新時代全國各地發展鄉村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優秀經驗,加強權威宣傳,2月23日至24日,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雜志社調研組來到被譽為“華北之肺”“華北水塔”和“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的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圍繞“健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寧武實踐’”展開全面深入的專題調研。調研組一行先后走訪了山西忻州神達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達集團)、山西神達(集團)朝凱蘆芽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達朝凱)百億茶健康產業園暨萬畝毛健茶種植加工建設項目基地,實地了解寧武縣及有關企業緊抓機遇,高位打造寧武藥茶專業鎮、奮力書寫特色產業大文章、加快推動健康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特色健康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探索和實踐經驗。調研組一致表示,寧武縣及有關企業通過發展特色健康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做法有亮點、有成效,具有較好的示范效應,值得借鑒推廣。
寧武縣原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山西省深度貧困縣,現為山西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黨的十八大以來,寧武縣上下堅守初心使命,堅持把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踐行五級書記抓脫貧的歷史責任,用好用足脫貧政策,不斷強化產業支撐,全面夯實脫貧基礎,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0多億元,高位謀劃、專注打造寧武藥茶專業鎮,逐步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特色產業體系,培育壯大以毛健茶為代表的寧武藥茶特色產業,實現了“一戶多業、一主多輔”的脫貧產業多輪覆蓋。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寧武縣順利通過了山西省級考核評估和國家普查驗收,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完全勝利,開創了鄉村產業振興新局面。
“六大行動”打造寧武藥茶專業鎮
2023年2月1日,山西省忻州市在全面提升定襄法蘭和代州黃酒2個省級專業鎮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建設培育繁峙鑄造、原平煤機、神池特色食品、五臺鎂基新材料、寧武藥茶、定襄雕刻等6個市級專業鎮,推動省、市兩級專業鎮由規模擴張向量質并重轉變,到2025年,全市省、市兩級專業鎮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打造“忻州精品”公用品牌。調研組一行了解到,寧武縣堅持政府扶持、企業運營、市場導向、群眾受益的原則,以優質資源要素為支撐,立體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創新能力提升、就業富民賦能、質量品牌提升、重大項目攻堅、產業要素保障“六大行動”,確保如期實現藥茶專業鎮建設目標任務。
一是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行動。以基地建設和市場營銷為主攻方向,千方百計增加市場主體數量。寧武縣在鞏固好頭馬營聯棟溫室大棚、河西育苗大棚、迭臺寺育苗大棚的基礎上,建設一處育苗基地。劃定寧武藥茶種源基地,落實保護措施,禁止無序濫采。培育鞏固好現有種植基地,再新建千畝以上種植基地3到5塊,預計到2025年,毛健茶等種植面積擴大到五萬畝。寧武縣鼓勵縣內藥茶龍頭企業壯大發展、強強聯手,催生更多新的市場主體,提高藥茶產業發展規模與整體效益。
二是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寧武縣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藥茶專業鎮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鼓勵龍頭企業創建省級和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聯合省內外、國內外優勢智力資源建設創新戰略聯盟,積極破解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檢測認證、技術服務,突破繁育、種植、加工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形成一批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加快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推動各級各類企業用好5G、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開展企業管理、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業務。
三是實施就業富民賦能行動。寧武縣以就業富民為導向,依托各類職業培訓學校開展技能培訓、開設相關專業,培養藥茶專業鎮本土人才。鼓勵藥茶企業以訓提能、以訓穩崗,擴大就業容量,穩定實現就業。積極引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吸納能力。加強創業輔導,提升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就業創業服務水平,擴大產業就業容量、提高群眾就業率。
四是實施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寧武縣堅持質量引領、以質取勝,持續提高產品質量,打造高性能、多功能、綠色化的拳頭產品。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在充分利用好“蘆芽山珍”“汾源印象”等縣域公共品牌的基礎上,鼓勵專業團體、藥茶聯盟和其他集體組織建立公共品牌資源,通過注冊集體商標,保護區域產品,打造質量過硬、信譽可靠的產業名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企業申請專利,參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鼓勵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爭創一批省級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五是實施重大項目攻堅行動。寧武縣加強藥茶專業鎮重大項目謀劃,建立完善重點項目庫,持續推動項目簽約、開工、投產“三個一批”活動。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在審批服務、專項資金、項目用地、能耗排放等方面對藥茶專業鎮重點項目給予支持。強化縣、鄉兩級項目建設屬地責任,主動對接、靠前服務,做好重點項目建設的動態監測,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簽約項目早落地、落地項目早建設、建設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達效。
六是實施產業要素保障行動。寧武縣科學安排用地計劃指標,高效集約利用土地,保障藥茶專業鎮企業和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吸收一批藥茶深加工企業落地。著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強化落實正面清單管理、標桿性審批等支持政策。暢通藥茶專業鎮企業融資渠道,開展精深對接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在審批流程、貸款規模、授信條件、融資利率等方面優化提升。完善金融服務機制,推動藥茶專業鎮企業掛牌上市,以資本力量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三位一體”書寫特色產業大文章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產業興,則鄉村發展有活力、農民增收有動力、人才流入有引力。據了解,目前寧武縣野生毛健草分布面積大約有三萬畝,大多數和中藥材及其他草本植物伴生。2020年開始規模化種植毛健草,全縣種植面積達到五千余畝。現有毛健茶加工企業九家,年生產能力三百噸,形成湯朝茗香、九峰管涔仙草等十多個茶企品牌,初步形成了毛健茶產業鏈。從高位謀劃建設專業鎮到扎實穩妥做大毛健茶產業,寧武縣在品質上、品牌上、市場上做實做細做精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做優以毛健茶為代表的寧武藥茶特色產業大文章,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大創新研發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不斷提升品牌效益、拓展銷售渠道、加快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真正把資源稟賦轉變成發展成果。基于此,寧武縣以“一軸四鎮十村”為承載主體,產銷緊密銜接,三產深度融合,縱向延鏈和橫向成群并舉,“三位一體”推動毛健茶產業發展連上新臺階。
強化基地支撐,扎實做好育苗木、抓種植、保供給。寧武縣建設年產五百萬株優質種苗繁育基地,采用智能溫室大棚自動化育苗技術,為全縣及周邊縣(市、區)穩定提供優質毛健草苗木。選擇適宜種植的區域,把易地搬遷村的耕地流轉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名下,在防止耕地“非糧化”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證以規模化集約化種植來節約成本、增加收入。落實免費提供種苗的激勵措施,鼓勵散戶種植。據了解,無論規模種植,還是散戶種植,都始終堅守有機綠色原則,做實優質原料基礎。劃定野生毛健草等種源基地,保護撫育野生毛健草、中藥材、艾草三萬畝,保障本地優質種源的供給。
堅持需求導向,持續暢通毛健茶產品市場銷售渠道。一是實體擴面。寧武縣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直銷店,下一步將深度整合區域農優土特產品,實現一店多品,逐步實現毛健茶及中藥材、艾草主銷區實體銷售門店全覆蓋;寧武縣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對首次創辦且經營面積達到六十平方米以上的寧武農副產品營銷實體店,按照年銷量分別給予不同比例的獎補,鼓勵縣內企業采購藥茶等產品。二是參展促銷。鼓勵企業舉辦或參加各類促銷活動,由相關部門給予業務指導和協助,逐步打造一批展銷品牌,健全完善流通體系,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三是電商提速。據悉,湯朝茗品和管涔仙草已取得SC(食品生產許可證)認證,其他加工企業正在申領SC,制約電商銷售的相關問題正逐步得到徹底解決。寧武縣下一步將和中國移動、中國郵政、中國電信等企業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把寧武的農優土特產品推向上述企業的供貨平臺,線上線下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擴大產品銷售渠道。
推進三產融合,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寧武縣依托北方茶文化展示廳,做好藥茶傳統工藝、種植加工、研發創新、產品系列及藥茶文化的宣傳推介展示。在三個千畝以上的種植基地推出采摘制茶和賞花觀景旅游活動,試點開展茶園認領,鼓勵游客認購茶園,通過網絡全程了解茶園的種植生長及加工狀況,提升參與度,確保質量可靠。在文化展示中心開辟體驗店,讓受眾能全面了解北方茶文化,品評毛健茶味道,體驗中藥材和艾灸實效。在東寨康養小鎮引資建設寧武藥膳店,針對不同群體,量身打造消費菜單,吸引游客前來康養度假。調研組一行表示,寧武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成效顯著值得肯定。
在調研組一行考察了解神達集團發展以毛健茶為代表的健康產業的實踐成果時,神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國慶特別指出,神達集團作為傳統能源企業,牢記囑托,積極探索蹚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于2017年5月合作成立了山西神達朝凱蘆芽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由開采挖掘地下的“黑烏金”變成開發培育地上的“綠寶石”,下一步將進一步做優做強,使山西寧武毛健茶的區域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產業支撐、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的新綠色亮點、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新美好載體。神達朝凱董事長湯國朝介紹稱,神達朝凱篤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一家集毛健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以生產毛健茶、沙棘葉茶、桑葉茶以及衍生產品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創新型企業。
健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寧武實踐”專題調研組一行
寧武發展鄉村健康產業的四點啟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2023年4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茂名市,特別指出,農村特色產業前景廣闊。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黑烏金”到“綠寶石”、專業鎮建設到毛健茶產業大文章,調研組一致認為,寧武縣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成功經驗,在于當地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全力統籌做好毛健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以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增收致富相統一,助推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做好頂層設計,提升毛健茶產業的保障力。寧武縣專門成立藥茶發展專班,定期召開藥茶專業鎮建設推進會,制定專項行動計劃,形成重點項目清單,細化職責分工,整合獎補政策,強化鄉鎮服務意識,協助企業與農戶溝通對接,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見效,形成政府扶持、企業管理、市場運作、整合推進、集聚發展的一體化高效運轉體系。寧武縣目前已制定實施方案和扶持政策,從資金扶持、轉型升級、基地建設、種植獎補等十方面對種植農戶和藥茶企業予以大力扶持。調研組高度肯定寧武縣各級黨委政府定期深入一線調研、開展專題研究、破解發展難題、提出應對舉措的做法,寧武縣將各項產業發展工作做深、做細、做精、做實的做法,也是以頂層設計引領產業發展實踐的優秀實踐案例。
突出內育外引,強化毛健茶產業的支撐力。寧武縣堅持積極走出去、敢于引進來,對接著名茶葉企業品牌,借鑒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縣域實際探索新路徑,全流程提高制茶行業標準,融合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以神達朝凱為代表的毛健茶企業嚴格執行生產質量規范化管理制度,在山西省衛健委的支持下,參與制定“毛健草”“毛健草代用茶”山西省地方標準,并由山西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為了充分實現和利用相關技術,神達朝凱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杭州)、山西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山西大學、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一方面,毛健草行業企業“苦練內功”,另一方面立足需求不斷“引進強援”,內外合力共同壯大毛健茶產業。
錨定富民增收,凝聚毛健茶產業的向心力。產業振興有特色,群眾致富才有奔頭。鄉村特色產業,一頭連著群眾穩定增收致富,一頭連著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寧武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凝聚群眾同走共富路的向心力,以發展鄉村健康產業為抓手來壯大農村經濟,有效構建聯結農戶、農村和企業、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公司+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方式,使當地“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不斷提升專業鎮建設能力和水平,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讓廣大群眾成為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和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受益者。龍頭企業從育種、育苗、栽培、管護到收購、加工、包裝、銷售,找到了特色產業升級提檔的新路徑,讓群眾腰包更鼓了、致富步伐更快了。
聚焦延鏈補鏈,增強毛健茶產業的競爭力。鄉村產業發展要充分挖掘市場深度,及時把握新技術變革和新市場機遇,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寧武縣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完善產業鏈條體系,打造產業聯盟協會。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搭建集產品研發、規模種植、成品展示、品牌開發、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平臺,建設標準化種植生產基地,建立育人招才引智機制,凝聚藥茶行業企業合力,全面推動毛健茶專業鎮建設,在現有的茶產品基礎上,延伸建立茶點、茶飲品等生產線,逐步開發茶點、茶飲品、茶含片、茶酒、茶類護膚品等系列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取之于山林,還之于萬民。寧武縣全面貫徹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打通“兩山”雙向轉化通道的有效途徑,培育壯大健康產業,讓鄉村產業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成為健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優秀樣本,也是精準促進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動寫照。
(調研組成員: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會長、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唐元,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銅華,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賀曉慧,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鄭風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茶葉品質化學與營養健康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林智等;執筆:李從玉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潘旺旺 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