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依托信息化高速發展,社會治理領域通過電子政務建設正在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便捷高效。近年來,安陽在基層治理領域大膽試點實踐,探索數治賦能基層網格化監督,帶動新時代干部干事創業。安陽市紀委監委牽頭研發應用“民聲監督服務微信群”,現已取得四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向著定制化、智能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完善,以高效閉環的數治賦能新時代基層治理。
民聲微信群成為新時代“大喇叭”
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越來越多的群眾習慣于通過網絡表達訴求,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建言獻策。存在于幾代人獨特鄉村記憶中的大喇叭,變得不再聲音洪亮。伴隨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網絡空間成為重要的執政環境,而信息化則演化為重要的執政手段。安陽順應時代發展變遷研發應用“民聲監督服務微信群”,架設起新時代的“大喇叭”。安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劉勝利介紹,截至目前,安陽市已在全市3134個村(社區)建立“民聲微信群”4177個,入群106萬余人,基本實現了戶戶有代表入群。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哲指出,安陽“民聲服務監督微信群”不僅是一個線下的平臺,而是一個依托于線下服務的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群眾和領導干部一起生活工作的共同體。線上是用于超越物理空間、收集群眾心聲,發現為民服務中的線索性,苗頭性問題,線下是用于實際問題解決,貼近群眾生活,最終形成心連心,情連情的,快捷便利、無縫對接的體系。
打通“最小節點”和“最初節點”
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黨內監督處于統領地位,發揮主導作用,群眾監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安陽認真落實“充分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數智監督融入基層治理新路徑,創新搭建民聲監督服務微信群,推動監督上網、監督下沉、監督落地,賦能打造基層治理新格局。“把有力度、有溫度的紀檢監察工作帶到群眾身邊。”內黃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齊宏陽介紹,作為民聲監督服務微信群最先試點的內黃縣,縣紀委監委接收檢舉控告量連續下降,今年1-10月份接收73件,較2022年同期下降10.9%,較2021年同期下降59%。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河南省政府參事沈開舉指出,安陽市黨委領導、紀委牽頭、部門協調、群眾參與共同打造出的扁平化、全覆蓋、全時段、零距離的服務平臺,著力解決的是多年來百姓痛心、群眾疾首的重大難題,探索出了一條數字化轉型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在提升便捷便民、廉潔高效、民生民主等治理效能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張俊偉指出,安陽打通政府服務群眾的“最小節點”和“最初節點”,科學建群、管群,充分發掘微信群平臺潛力,進一步發展基層直接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讓政府惠民政策落實、落地的有益舉措。
群眾身邊“微小事”就是撬動民心“大政治”
安陽通過在群內開展“兩進一聽一看三推動”活動,確保干部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上保持時刻清醒,抓實干,干實事,惠民生。民聲微信群不僅倒逼了干部作風轉變,而且拉近了干群距離,同時定期在群內評選、表彰文明典型家庭和個人等,弘揚了時代新風。安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劉勝利表示,在安陽基層紀檢監察“三化”建設創建工作中,一項一項抓好落實、一件一件干好干成,不斷提升基層監督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唐元指出,民聲微信群抓住農村基層治理難這一社會痛點問題,把黨的關心通過微信群落實到解決農民問題的實際行動上,深得民心,值得高度肯定。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鄉村是最大的國情。安陽市委書記袁家健要求,在安陽全市范圍積極推廣民聲微信群,把民聲微信群建成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新陣地”、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服務群眾的“連心橋”、督促黨員干部履職盡責的“正風鏡”,真正讓群保持“活力”、聚集“人氣”,成為“群眾吹哨、干部報到”的掌上監督治理平臺,推動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良治善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