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綠色金融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

【摘要】發展綠色金融,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一項需要全球共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重要倡導者和建設者,并于2020年鄭重提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莊嚴承諾。推動綠色金融健康發展,支持綠色產業和項目建設,對于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綠色金融 可持續發展 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綠色金融是一個環境保護與金融發展相結合的術語,任何針對氣候緩解、氣候適應、自然恢復力以及其他環境目標的融資和投資活動,可以統稱為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一項需要全球共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重要倡導者和建設者,并于2020年鄭重提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莊嚴承諾。

綠色金融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是人類社會對發展與環境關系深度反思和進步的產物。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格羅斯曼(Grossman)和克魯格(Krueger)首次實證研究了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指出污染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隨人均GDP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隨GDP增長而下降”①。1993年,美國經濟學教授潘納約托(Panayotou)借用1955年庫茲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與收入不均等之間的倒U型曲線,首次將這種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認為環境質量開始隨著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隨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環境質量與收入為倒U型關系②。盡管這一結論存在爭議,但在綠色發展中,“環境庫茲涅茲曲線”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工業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工業化推動了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為現代社會帶來了自然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挑戰。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其第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了過度消耗資源和能源給人類未來生存帶來的風險,環境退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世界性問題將構成“人類困境”,經濟增長是有極限的,受到資源可耗竭性制約,人類應人為地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來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那么,人類如何在不人為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獲取自然環境的改善?答案就是利用綠色轉型發展獲取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綠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屬性,需要全球集體行動。近年來,極端天氣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威脅,時常引起各國政府和居民的憂慮。198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組建,旨在提供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認知狀況、氣候變化原因、潛在影響和應對策略的綜合評估。2023年3月,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中,關于“人類活動在全球變暖中的作用”,報告措辭從之前的“可能”“很可能”“極有可能”“明確的”,升級為“毋庸置疑”。通過對過去幾十年排放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使得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全球氣溫升高成為極端天氣加劇的重要因素。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會給農業、能源以及水資源等方面帶來重大影響;會影響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還會帶來社會問題,如海洋氣候變化會威脅到沿海城市及其居民的安全等。由此,就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制定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切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保護全球的自然資源,促進全球氣候韌性發展。

從實踐來看,綠色金融已基本成為全球共識。從2016年中國作為G20主席國首倡成立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到2018年阿根廷作為G20主席國決定延續綠色金融議題,但為了納入增加就業和減貧等更多可持續發展因素,決定將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擴展為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再到2021年意大利作為G20主席國將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升級為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SFWG),G20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2022年,印度尼西亞G20領導人峰會批準了《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和《G20轉型金融框架》。2023年,印度作為G20主席國,提出了可持續金融領域的三大核心議程:進一步發展氣候融資、為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提供融資和能力建設。G20成員和部分非G20成員都出臺了綠色金融發展動議,其中包括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此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可以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發展,協調各國經濟發展需求,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③。

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將加速全球產業結構變遷。按照國際綠色產業聯合會的定義,綠色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環境保護要求出發,借助于科技手段,以綠色生產機制力求在資源使用上節約以及污染減少(節能減排)的產業。產業的發展必須符合環保要求,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由此逐步發展和完善;政府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政策傾斜力度,綠色稅收、綠色財政等促進了綠色產業的發展;技術進步使得綠色發展不斷獲得新的突破,推動綠色產業更新升級;開放條件下的進出口貿易以及國際技術轉移方面的“綠色浪潮”會極大地影響各國的產業結構,促使產業向綠色方向發展。

綠色金融是一項需要全球共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

綠色金融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業、市場以及人民的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對綠色金融創造價值的認同。公共和私人的綠色投資以及政府制定實施的綠色政策,決定了綠色金融是一項涵蓋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

對政府來說,綠色金融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政府重塑本國金融體系的重要抓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數據顯示,2014—2021年全球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從370億美元增加到5090億美元。各國綠色金融政策強調以信貸、證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為基礎,將環境因素內化成企業的融資成本,倒逼企業技術革新,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政府在綠色金融領域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政府通過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通過綠色金融工具(結構性信貸等)降低碳減排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減排的綜合收益,從而激勵并約束企業在碳減排中的行為;通過懲罰機制提高污染大、耗能高企業的融資門檻,增加企業運行成本,進而逐步淘汰不達標的企業。

對企業來說,綠色金融已經融入企業的價值創造之中,并得到了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的認可。2006年,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牽頭發起責任投資原則(UNPRI),提出將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首次提出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理念和評價體系,旨在幫助投資者理解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要素對投資價值的影響,并支持各簽署機構將這些要素融入投資決策和戰略中,以降低風險、提高投資價值并創造長期收益,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今,全球投資者對ESG的關注度不斷提升,ESG投資逐漸成為投資界的主流趨勢。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簽署機構傾向于綠色資產,大型金融機構越來越傾向于綠色股票。可見,市場對企業綠色發展創造價值的認同在快速提高。

對市場來說,全球已有包括上海交易所在內的數十家交易所提供包含綠色債券板塊的證券交易。證券交易所在提供市場準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專門的綠色債券清單對于展示綠色債券非常關鍵,也突出了證券交易所具有的綠色市場性質。從交易品種來看,全球已經出現了大量的綠色交易品種,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綠色股權投資、綠色資產證券化等大量的綠色金融產品構成了綠色金融的生態系統,使得綠色金融成為一個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系統,而多種綠色金融工具之間相互協調與配合能夠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對居民來說,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居民樹立綠色生活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自覺行動。居民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形成了對政府、企業、市場提倡綠色發展的肯定和認同,能夠持續提高全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和擔當。引導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綠色金融大有可為。在居民消費、出行和居住等方面,綠色金融可以為相關綠色企業提供融資,鼓勵發展適合居民綠色生活的產品,進而引導居民形成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習慣。

中國是綠色金融的重要倡導者和建設者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④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綠色金融是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將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注入新動能。“雙碳”目標的提出明確表明了我國是堅持綠色發展的典范。而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綠色金融作為堅實后盾。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提出了“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原環境保護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第一次系統性地提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激勵機制、披露要求,以及綠色金融產品發展規劃和風險監控措施等。2018年11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綠色投資指引(試行)》,鼓勵基金管理人關注環境可持續性,以推動基金行業發展綠色投資。2018年證監會修訂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增加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有關規定,確立了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為投資者提供上市公司綠色評估信息。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將其作為各地區、各部門明確綠色產業發展重點、制定綠色產業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的主要依據,統一各地方、各部門對綠色產業的認識,確保精準支持、聚焦重點。2020年9月,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發布了環境風險分析領域的兩份重量級文件,包括《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和《環境風險分析方法案例集》,加大推廣環境風險(包括氣候風險)分析在金融業的應用,提高綠色金融的運用性和實踐性。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清潔能源等三個領域內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引導經濟主體轉變行為,進一步推動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

新冠疫情期間,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央行堅持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對于短期波動,央行強調通過結構性信貸錨定中長期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優化和升級的目標。其中,綠色信貸是央行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居全球首位。從用途來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2.45萬億元、7.27萬億元和4.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8%、36.2%和42.3%;從行業來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6.8萬億元,同比增長27.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5.1萬億元,同比增長13.8%。⑤可以說,中國銀行體系的綠色貸款保持了高速增長。

除了綠色信貸以外,我國在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方面都實現了快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境內綠色債券市場余額1.98萬億元,居全球第二。國內的ESG基金規模超過了5900億元,發行基金的數量接近500只,全市場已有近六成的基金管理人發布了ESG基金產品。另外,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票據等其他綠色金融產品也取得了快速發展。

隨著工業硅等綠色新能源、碳中和品種陸續推出,期貨行業在綠色產業領域的探索步伐逐漸加快。上市綠色期貨品種可以為相關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更好發揮期貨市場為實體經濟綠色發展目標服務的功能。同時,我國積極通過數字科技的力量打造綠色數字金融,不斷提高綠色金融發展的效率。

總體上,我國通過積極拓展綠色范疇,努力發展相應的綠色金融產品,實現綠色產業與綠色金融的良性互動發展。綠色金融發展能夠顯著提高地區綠色創新效率,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金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綠色金融可以為促進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提供金融服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綠色金融走向綠色金融系統:一些重要的國際機構將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上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當前,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等重要國際性金融機構通過分享綠色金融的經驗教訓和最佳實踐,并通過提供數據、分析工作、工具設計和技術援助等,支持不同經濟體的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持續“綠色”其金融系統,以加快建立全球可持續金融體系。各國之間綠色知識共享與合作將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實現金融部門的國際協調,有助于制定出適合各國國情的綠色金融路線圖,使綠色金融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激勵措施與國家環境和氣候目標相一致。同時,各國健全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標準、完善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監管機制、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機制以及加強國際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等舉措,能夠促進經濟轉型,推動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

綠色產業與綠色金融的良性互動發展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實現凈零排放和其他與氣候相關的環境目標將需要大量投資,以實現所有經濟部門的脫碳和創新,在綠色賦能產業附加值增長的過程中實現轉型。綠色金融發展將倒逼行業企業注重綠色轉型能力的建設以及轉型的信息披露,提高綠色轉型風險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的市場化運作將賦予其發展的動力。實踐表明,應讓市場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綠色轉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所有市場參與主體公平分享綠色價值創造,形成綠色融資和投資之間的良性循環。政府應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設置激勵機制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轉型企業和項目加快發展,以促進綠色金融更好發展。總之,綠色金融在促進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和價值。面向未來,應以更高質效的綠色金融為我國高質量發展賦能。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注釋】

①Grossman G, Krueger A.,1991,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

②Panayotou,T,1993,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Development,ILO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Working Paper No.238.

③卿信子:《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機遇、挑戰與展望》,《商展經濟》,2023年第19期。

④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新華網,2020年9月22日。

⑤《央行:綠色貸款余額至2023年三季度末超28萬億元》,《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1月3日。

責編/孫渴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