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業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風險,走好中國特色期貨市場發展之路?在第18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專家紛紛熱議相關話題。
實現量的增長質的提升
12月9日,由中國期貨業協會、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共同主辦,以“健全期貨市場功能 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18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在深圳召開。
我國期貨業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短短30年,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昔日的期市被稱為“小池子”,今日,我國期市已華麗蝶變,在國際上舉足輕重。我國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在全球總量中占比超過七成,商品期貨交易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上海期貨交易所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黑色金屬期貨市場和第二大有色金屬期貨市場;上海原油期貨成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大連商品交易所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棉紗期貨與棉花期貨、PTA期貨成為紡織企業避險“三劍客”,被譽為“全球紡織市場風向標”……依托強大的實體經濟,我國已初步建成與經濟金融發展程度相匹配、風險管理需求相適應、競爭力強的期貨衍生品市場。
回顧2023年的期貨行業發展,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認為,以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實施為契機,我國期貨市場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制度基礎不斷完善、品種體系持續優化、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市場影響力有所增強,總體上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為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大局奠定有力基礎。
截至10月底,全國期貨公司共有150家,總資產1.64萬億元、凈資產1929.04億元、凈資本1170.35億元,注冊資本1140.21億元。期貨公司合規風控水平整體提升,從分類評價結果來看,在2023年期貨公司分類評價中A類及以上公司達55家,占比37%。期貨行業服務中小微企業成效進一步顯現。圍繞解決中小微企業面臨的采購成本上漲、供銷銜接不暢等痛點堵點,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積極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基差貿易、倉單服務、含權貿易、場外期權、互換、遠期等多種業務模式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風險管理服務方案。
期貨行業支持鄉村振興模式進一步成熟。近年來,“保險+期貨”項目規模和覆蓋面持續擴大,為生豬、玉米、蘋果、天然橡膠等18個涉農品種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1346億元,在保障農民收入、服務初級農產品保供穩價、助力鄉村產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賦能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在全球交易量最大的20種大宗商品期貨合約中,有16種是在中國期貨交易所上市的品種。單看農產品期貨合約前十大合約中就有9個在中國交易。這些數據令人印象深刻,但當你想到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產能和購買力時,便會覺得不足為奇了。”國際期貨業協會(FI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前主席沃特·盧肯積極評價我國期貨市場穩步發展取得的成就。
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期貨市場的很多指標在全球是領先的,這得益于我們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期貨市場發展之路。”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認為,期貨業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發展了中國特色的期貨品種。目前,我國已上市131個期貨和期權品種,構建了風險管理網。每一個期貨品種背后都有一個行業作支撐,我國期貨業跨越式發展離不開中國國力的蒸蒸日上。“已上市交易的大宗商品期貨期權品種中,有60%的品種價格已經是中國基本面、中國定價、人民幣定價,甚至已經對海外產生了影響。”馬文勝說,這背后是我國期市按照中國實體產業的發展路徑規劃了期貨上市品種的路徑。例如,基于農業大國國情,上市紅棗、蘋果、花生等特色品種,更好服務“三農”。基于完整工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上市PTA等中間產品和不銹鋼等終端產品期貨,助力增強產業鏈韌性。
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五位一體”期貨監管體系。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證監會、派出機構、期貨交易所、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期貨業協會“五位一體”協作監管機制。證監會以期貨部為主發揮指揮中心作用,派出機構發揮機構端一線監管作用,期貨交易所發揮市場端一線監管作用,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發揮數據中心和監測平臺作用,期貨業協會發揮自律監管作用。機制建立以來運轉順暢,各方緊密聯動、協作配合,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及時阻斷市場風險蔓延。“特別是保證金的監管體系,非常有效,有力提升了市場的安全性。”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峰表示。
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風險控制體系。近年來,在保供穩價、倫敦鎳海外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國內期市發揮了價格發現的作用,穩步化解了風險,人民幣定價的大宗商品影響力日益增強。面對國際原油“負油價”等極端行情,我國期貨市場成功應對了輸入性風險。在風險防控和處置方面,這兩次事件展示了我國期貨市場的制度安排具有獨特優勢。
多層次期貨中介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初步建立了以期貨經紀、風險管理和資產管理為主的業態,逐步探索出具有期貨特色的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模式,創新了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基礎的業務模式,在服務鄉村振興、現代化產業體系、初級產品保供穩價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永安期貨總經理黃志明講述了一個故事:在浙江溫州,塑編產業占到全國產業鏈一半的市場,但是當地的塑編企業普遍存在小散亂的劣勢。特別是原材料的價格成本波動給當地企業的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制約了塑編產業的轉型升級。永安期貨用了整整9年時間深入當地塑編企業,推動當地40%的塑編企業運用期貨對原材料進行鎖價,穩定企業的經營利益、利潤,推動整個塑編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金融向善和期貨向實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國家所需、實體所盼,我們把服務實體經濟形成了‘期貨+’的工具箱。”黃志明表示,期貨+現貨,期貨+倉儲配送、倉儲物流……期貨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箱”日益豐富。
期貨公司是連接期貨市場各主體的核心中介,是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重要一環。期貨公司只有更好地扎根實體、服務實體,才能讓自身立得更穩、更好。我國期貨公司的業務模式從以收費類為主,逐漸轉變為收費類和資金類相結合的多元經營模式,風險管理要求隨之也提高了很多。中信期貨董事長竇長宏表示,期貨公司需要強化交易型業務的一線風險管理。“強調一線風險管理,關鍵詞是快速響應、風控前置。”竇長宏表示。他舉例,在期現結合業務中,現貨業務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信息不對稱性的情況很突出,信用風險管理上往往需要在屬地進行比較長期的跟蹤,掌握供貨方包括倉庫的情況,這類業務的風險管理一定要前置,而且要通過當地的團隊進行下沉。“要重點關注跨業務的風險。跨業務的風險體現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兩方面,要有提前的風險對策和預案。”竇長宏說。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期貨市場如何助力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定價和競爭優勢;如何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更好服務和引領實體經濟發展;如何暢通經濟“雙循環”,更好提升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等,這些具有迫切性、針對性的重大問題,對期市發展既提出了更多挑戰,也提供了更大機遇。
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張銘表示,上期所將結合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守監管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錨定“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戰略目標,乘勢而為,筑牢安全之堤,堅守監管責任;多謀實體之需,提升服務質效;走好開放之路,打造一流平臺;把握科技之勢,穩抓技術創新,為探索中國特色期貨監管制度和業務模式、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貢獻。
“大商所從中國市場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特色期貨監管制度和業務模式,發展中國特色現代期貨市場。中國大宗商品市場輸出的是穩定經濟的正能量。”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王偉軍表示,近年來,大商所在拓展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上探索,上市了一批“最中國”的品種,如黃大豆1號、生豬、雞蛋等農產品,塑料、煤焦礦等工業品,形成了沿產業鏈延伸的特色。“當前,在飼料、油脂油料等產業中,基差貿易、含權貿易等過去艱澀難懂的期貨專業術語已成為流行語。未來,希望通過期貨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和服務,使更多的產業把期貨專業術語變為產業的流行語,使期貨市場作為金融血脈的一部分,服務國民經濟的每一處神經末梢。”王偉軍表示。
鄭州商品交易所一直將“讓實體看見方向、助經濟穩健運行”作為自身發展使命。鄭商所副總經理王曉明表示,尿素、棉花、白糖品種是鄭商所服務保供穩價的重點品種;找準期貨市場服務鄉村振興的關鍵結合點,陸續推出菜油、花生、尿素、蘋果期權,農業風險管理工具體系進一步完善。“‘打鐵還需自身硬’,期貨市場自身高質量發展是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前提。鄭商所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豐富品種工具體系、優化市場運行質量、提升實體產業服務水平,努力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王曉明說。
“豐富產品體系,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優化參與者結構,強監管,防風險。”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史光偉介紹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取得的長足進步。廣州期貨交易所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成立的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廣期所副總經理冷冰介紹,去年12月22日,廣州期貨交易所第一個品種工業硅上市,即將運行滿一年。第二個品種碳酸鋰于今年7月21日上市,運行還不足半年。總體來看,這兩個品種的運行安全、穩定、有序。
“我國期市從價格發現的功能看,正在形成三層價格發現體系:期貨市場作為基準價;現貨市場的基差;各個地區的品牌商品定價。實際上正在形成期貨基準、基差、區域品牌三層定價體系。而企業的對沖、風險管理也越來越精細化。要從產品端、供給端、服務端高質量服務入手推動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專家表示。
下一步,期貨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李超強調,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期貨行業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金融報國情懷和政治擔當,加大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力度,健全期貨功能,著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助力金融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