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十四五”時期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向

摘 要: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的工具性支撐和創造性應用影響經濟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新時期信息化的內涵呈現客體擴展、角色轉變、發展深化、價值躍遷四大新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壯大數字經濟、提升數治能力、信息普惠利民,我國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展望未來,數據要素創新、算力引擎賦能、平臺跨界融通、綠色低碳共享將成為信息化驅動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趨向。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 網絡強國 高質量發展 數字中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與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上,以信息技術的工具性支撐和創造性應用影響經濟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從《“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全面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到《“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強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建設數字中國為總目標,以加快數字化發展為總抓手,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的驅動引領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經濟體系”,不難發現,從信息技術到數字技術,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從支撐服務到創新引領,信息化的技術內涵持續演進,信息化應用的廣度深度不斷延展,信息化的技術—經濟范式醞釀突變。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十四五”時期,我國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面向新時代新征程,把握新時期信息化的內涵特征,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明確信息化驅動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路徑選擇與未來趨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信息化的內涵演進與新時代特征

信息技術一般指主動處理并且存儲、傳遞信息的以機器為基礎的技術?;赝麣v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經歷了兩次高速發展浪潮,可以分別稱為信息化1.0和2.0階段。信息化1.0始于20世紀80年代,伴隨硬件芯片和軟件操作系統的進步,個人電腦開始大規模普及應用,這一時期,以單機操作、辦公自動化、紙介質信息的數位化為主要特征,不僅促使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取代純手工處理,也讓個人的信息獲取、存儲和處理效能進步神速,組織的勞動生產率明顯提升。信息化2.0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歷了桌面互聯網(1995—2011)和移動互聯網(2012—2019)的大規模部署與廣泛使用,在實現人與人信息高效連接,任務實時協作的同時,也加速個人、組織、產業和社會行為數據的流轉與匯聚。這一時期以信息實時交互,人機網絡互聯為主要特征,與物理世界相對應的數字虛擬世界孕育發展,信息技術趨向融合,信息化應用驅動個人、組織、產業和社會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尤其是2015年以來,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驅動轉型、引領發展的新階段。信息技術創新代際周期大幅縮短,信息技術與其他新技術加速演進融合,信息化應用潛能裂變式釋放,數據資源體量指數式增長,更快速度、更廣范圍、更深程度地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概括來看,新時期信息化的內涵呈現客體擴展、角色轉變、發展深化、價值躍遷四大新特征。

信息化的技術內涵之變:由以人為中心向“人機物”三元擴展

信息化技術內涵外延持續演進。信息技術通常包括信息獲取(傳感)、信息傳遞(通信)、信息處理(計算機)和信息控制四類技術。誕生以來,主要服務于人,滿足人對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與分析、控制的需要,是對人的感官(五官)和認知器官(大腦)的擴展與外化。數字技術通常被視為是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和控制技術的組合。服務對象,由以人為中心向“人機物”三元擴展,滿足人對機、物(自然產物及人工制品)所處狀態的實時了解,并能對機、物所處狀態實時改變,它是增強人對物理世界控制能力的體現。信息化客體的延展,驅動人人信息互聯向萬物智能感知、智能聯接、智能控制演進,信息化的技術外延也將涵蓋一切實現“人機物”一體,具有融合互促特性的使能新技術。

信息化的應用內涵之變:從工具支撐向創新引擎轉變

信息化應用在不同時期各有特點。在個體使用、組織采納的早期階段,信息化應用更多扮演工具和橋梁的角色,提升工作效率,輔助管理決策,支撐業務運營;隨著信息化應用向千行百業的廣泛滲透與融入深化,越來越凸顯其升級助推和轉型賦能的引擎角色。以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典型的通用技術,與傳統信息技術相比,既具有廣泛適用和創新互補特征,能對眾多產品或產業產生替代或互補效應,也具有關聯互鑒、融合共生的特點。新一代信息技術引致的數字化創新,既是顛覆式創新者,不斷打造新產品(服務),重塑新流程,孕育新業態;也是組合式創新者,推動產品服務融合,加速線上線下一體,促進數實共生;還是需求激發型創新者,識別用戶潛在需求,創新技術應用場景,按需定制價值主張。信息化應用角色的轉變不僅加快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也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領域、新賽道。

信息化的發展內涵之變:從“補課升級”向創新融合邁進

信息化建設分階段遞進。大量實踐表明,信息化的發展既存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順序進階,也存在數字化、網絡化升級與補課同在,智能化改造與創新共存的并行進級。從復雜適應性系統的視角審視,信息化的發展是信息技術與其他前沿科技交織影響,用戶需求與供給創造互為因果,政策指引與企業實踐相互依托的持續演化的過程。由于個體、組織、產業和不同地域存在著資源稟賦和技術吸納能力差異,信息化的發展在不同層面也存在著先行者、跟隨者與落后者的不同。個體層面已形成數字原住民和數字遷移民的數字技能鴻溝,組織層面已存在數字化轉型標桿先鋒和滯后跟進的差異,產業層面已顯現傳統產業和數智產業增速的分化,地域層面已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梯次格局??紤]到所處信息化發展階段影響各類主體的最優路徑選擇,無論是個體還是組織,既要向智能化創新和融合化發展方向邁進,也需要補短板、強弱項,夯實“智改數轉”基礎。

信息化的價值內涵之變:從技術要素使能向數據要素賦能躍升

長期以來信息技術的投資價值和使用價值因存在統計缺失、數據錯配等爭議,在統計報表里難見蹤影,但眾多的組織實踐表明,信息技術應用帶來的自動化效應、信息協同效應和促轉型效應,不僅提升人員生產率,降低運營和管理成本,改善消費者體驗,也幫助各類組織拓展新客戶、新業務,擴大競爭優勢。伴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的泛在應用,物理世界孤立分隔的人、機、物向數字世界映射的主體互聯交匯。新時期的信息化價值從技術要素使能轉向數據要素賦能,呈現三種獨特機制:

一是要素重構,各類信息化應用產生的海量數據交互、融合、共享、流通,提高勞動、資本、技術、土地等傳統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價值創新,數據+算法驅動的用戶側需求洞察和供給側定制設計,促進供需聯動,激發應用場景和模式業態創新;三是網絡重塑,隨著數據來源的豐富,數據體量的增大,數據要素之間、數據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建立鏈接網絡,通過直接網絡和間接網絡效應,逐步形成具有自生長、自響應、自反饋的數據空間生態系統,不僅重塑原有的生態體系,也增進數據要素的共享普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成功經驗

信息化內涵的時代之變,既是供給端、需求側和技術端多方交織、不斷演進的產物,也受到政府頂層設計與政策迭代指引的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信息時代的“時”與“勢”,統籌協調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重大問題,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信息化建設提速,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驅動引領中國經濟社會從工業時代邁進數字時代,也為全人類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概括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息化驅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有以下四點值得重點關注:

適度超前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夯實高質量發展“數字底座”

信息基礎設施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石,既是具有通用技術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擴散的重要表現,兼具技術密集和普遍服務的雙重特點,同時也是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的先決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領先、技術先進、性能優越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方面,截至2023年9月,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318.9萬個,5G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5G應用已廣泛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67個。算力基礎設施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180EFLOPS(每秒18000京次浮點運算),位居世界第二。

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以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為宗旨,盡管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特點,但也存在需求彈性、回報不確定等難題。我國政府采用頂層設計、滾動規劃、建用互促的統籌思想,通過綜合性政策鼓勵,專項性政策扶持以及配套性政策支持,以5G網絡、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為抓手,適度超前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打通信息“大動脈”,筑牢夯實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

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高質量發展“產業動能”

數字經濟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是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受益于技術進步及應用普及的發展紅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產業創新能力加快提升,產業數字化轉型提檔加速,公共服務數字化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治理水平持續提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的比重由2007年的52.9%提升至2022年的81.7%。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從2012年的1.66上升至2022年的1.75,對國民經濟生產效率提升起到支撐、拉動作用。新冠疫情期間,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逆周期”波動上升,顯現較強的產業韌性與輻射帶動作用。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有利于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信息化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強化高質量發展“制度保障”

信息化的發展和繁榮,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國家治理體系和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同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務信息化得到了長足發展,從技術支撐的政務管理轉向技術賦能的服務治理,展現三大變化:

一是從科層式有距離感的分級管理向線上線下一體的無縫服務轉變。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為依托,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的服務新模式,不僅推動數字政務服務向“多服務匯聚,全流程在線”深化,還呈現“入口上移、服務下沉”態勢,政務服務的“難點”“堵點”和“痛點”逐漸消解。

二是從政府管理走向更加開放、更為科學的政務治理。隨著政務信息公開、數據開放等制度的建立,公眾可以第一時間獲取政務信息,民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協同共治方興未艾。

三是政務運行由傳統的手工作業趨向智能處理。在線智能客服,拓展政務服務交互渠道;流程機器人應用,加快公務批文智能流轉;輿情大數據監測,洞察民情社情。

利民為本,為民惠民,培育高質量發展“民生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2016年以來,我國在信息服務“用得上”“用得起”方面進步顯著。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網絡提速明顯,光纖用戶占比從34%提升至93%,4G用戶占比從7.6%提升至81%,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資費大幅下降,固定寬帶和手機流量平均資費下降均超過95%,各項舉措每年惠及通信用戶10億人次以上。在信息服務“用得好”方面,數字消費活力全面釋放,數字文化下沉趨勢凸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擁有10.44億網絡視頻用戶,7.81億網絡新聞用戶,7.26億網絡音樂用戶,5.28億網絡文學用戶。用戶偏好和數字產品增速均表明,相比圖文類數字內容產品,短視頻為代表的富媒體數字文化產品在三線到五線城市各細分市場占比中均居于首位,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成為地方數字人文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也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生產、分發和消費的諸多環節,以科技助力人文,以人文點亮科技,數字文創、電商直播等為民惠民的新型信息消費展現高質量發展累累碩果。

信息化建設趨向與展望

以科技創新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內容?;厮輾v史,每一次社會變革都與科技變革息息相關。從農業中國到工業中國再到數字中國,數據和信息在產業轉型、社會變革和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加速邁入萬物智聯、泛在協同,以數據生產要素和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特征的新時代,堅持信息化驅動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僅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升影響深遠,還將影響各國競爭位勢和全球數字化發展格局。

擁抱智能互聯時代,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建設步伐,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是新發展階段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核心議題。透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展望,以信息化驅動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宏偉圖景清晰可見:

首先,數據成為經濟增長新要素,算力助燃經濟發展新動能,平臺打造經濟暢通新業態,共享成為資源循環新特征。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挖掘數據資源要素價值,創新數據開發利用機制,將沿著數據資源化、數據資產化和數據資本化的遞進層次構建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與此同時,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算力,將以一種新質生產力形式,為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作為算力的主要載體,具有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特征的算力基礎設施,也將助推產業轉型升級、賦能科技創新進步、消弭數字鴻溝差距、實現社會高效治理。工業互聯網平臺加速跨界,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成為促進二三產業融通發展的主要動力。綠色低碳、資源共享將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特征。

其次,智慧城鄉共塑美麗中國新形象,普惠服務構筑全民智慧新生活。在老百姓關注的醫療、教育、社保、養老、就業等領域,數字技術將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將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成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數字鄉村建設將成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地的重要抓手,智慧村鎮將徹底改變中國廣大農村面貌。

第三,智能化治理、敏捷治理和協同治理成為數字政務新抓手,數據隱私保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公共智治體系逐漸形成。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融合應用,政府結構將持續優化,政務治理將愈發敏捷、協同,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將有新的突破,政務服務效能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各級政府的數字政務越來越離不開企業和公眾數據,尤其是個人數據的使用,需要處理好安全合理利用與隱私分級保護之間的關系?,F有社會形態加快向以網絡化、扁平化、數字化、高效化、智慧化為主要特征的全新社會結構轉型,公共治理向全域感知、全數匯聚、全景融合、全維賦智的社會智治體系轉變。

第四,數據主權和網絡空間成為大國發展與安全利益博弈的重要領域,大國間的技術競爭將重塑國際規則和秩序。中國在原創技術策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形成的優勢,連同網絡強國建設、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社會轉型中積累的最佳實踐,將不斷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成熟方案和先行經驗。中國也有望通過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在網絡安全、技術標準以及數據主權等領域的治理議程制定,促進數據分類分級跨境流動等核心議題的全球共識達成。

【本文作者為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135頁。

[2]《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7/content_5153411.htm,2016年12月27日更新。

[3]《“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網站,http://www.cac.gov.cn/2021-12/27/c_1642205314518676.htm,2021年12月27日更新。

[4]Boar, B. H. (1997). Strategic thinking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 to build the IT organiza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NY, USA.

[5]Bharadwaj A, El Sawy O A, Pavlou P A, et al. Digital business strategy: toward a next generation of insights[J]. MIS quarterly, 2013: 471-482.

[6]《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318.9萬個》,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0/content_6910844.htm,2023年10月22日更新。

[7]《“一網通辦”助力數字政府建設新階段——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三周年觀察》,新華網,http://www.news.cn/2022-05/31/c_1128699838.htm,2023年5月22日更新。

[8]《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站,http://www.cac.gov.cn/2023-05/22/c_1686402318492248.htm?eqid=e964285800089bd400000004646d59f6, 2023年5月22日更新。

[9]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2023年4月27日更新。

[10]《新一輪提速降費助企惠民》,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21/content_5600960.htm ,2021年4月21日更新。

[1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2023年8月28日更新。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