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地方】攜手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福建結對幫扶寧夏調查

從東海之濱到西北山塬,閩寧協作開辟了東西部協作的新機制。27年前,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系。27年來,從單向扶貧到產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社會事業多領域深度合作,閩寧之間守望相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在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新階段,閩寧協作也在不斷探尋新的升級之路。

六盤山高,閩江水長。近日,閩寧協作第二十七次聯席會議在福州召開,福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簽訂《閩寧協作第二十七次聯席會議紀要》。會上,閩寧兩省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東西部協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共敘深情,共商協作,攜手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27年來,兩省份始終牢記囑托,聚焦脫貧攻堅、加強長期協作、實現互利共贏,形成了全面協作、共同繁榮的生動格局。

干沙灘變身金沙灘

紅磚瓦、燕尾脊,走進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隨處可見的紅磚大厝式建筑,呈現出濃郁的閩南特色。泉州街、南平路等道路指示牌,更是令人仿佛置身福建。閩寧鎮最初叫閩寧村,1997年,以福建、寧夏兩省份簡稱命名的閩寧村正式建村,自此,福建支援寧夏脫貧的“山海情”徐徐啟幕。

閩寧兩省份確定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市縣結對幫扶,互派掛職干部,部門對口協作,使福建的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等要素深深植入寧夏發展的“肌體”中。

在“閩寧協作”機制的帶動下,如今的閩寧鎮已培育形成了特色養殖、特色種植、文化旅游、光伏產業、商貿物流五大支柱產業,昔日貧窮荒蕪的“干沙灘”變身為欣欣向榮的“金沙灘”。

在位于富貴蘭(寧夏)實業有限公司的閩寧鎮幫扶車間里,幾十名女工正在縫紉機前工作,穿針走線的“噠噠”聲和布匹摩擦聲交織在一起。

該公司董事長許上等已扎根寧夏10年之久。2015年,作為閩商的一員,許上等在閩寧鎮新鎮區掛牌買地、建廠區,帶動了100名群眾就業。2019年,許上等投資3000多萬元創建富貴蘭(寧夏)實業有限公司,并招收了500多名當地村民進行培訓,讓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經過5年發展,企業生產的各類服裝產品有80%出口海外,公司年收入達3000多萬元。很多女工從開始每月掙1500元工資,到現在每個月可以掙3500多元。”許上等說。

沿著寬闊的柏油馬路向閩寧鎮鎮區南側行駛,只見一片戈壁灘上整齊排列著16棟廠房。建設者們正在進行外墻抹灰、噴漆等工作,遠處的塔吊也在轉運水泥鋼筋等建筑物料。這是廈門市湖里區、思明區以及銀川市永寧縣兩地三方實施閩寧協作的又一成功實踐——閩寧產業園。

今年4月,閩寧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及通用廠房建設破土動工,8月,閩寧產業園廠房一期項目16棟通用廠房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寧夏閩寧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舟介紹,閩寧產業園是閩寧協作重點項目,總規劃面積1439.4畝,總投資15億元。項目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發揮閩寧協作機制優勢,大力吸引閩商到園區投資興業。截至目前,閩寧產業園共對接228家企業,引進企業11家,在談意向企業22家,用地面積預計達300畝左右。

已落地于此的佰興(寧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是廈門建發漿紙集團設在西北地區的首個生活用品生產基地。在該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經過一道道工序后,全自動生產設備將紙漿變為日常所需的生活紙品。

“工廠擁有全自動紙面巾生產線和衛生紙自動生產線,達產后每年營業收入可達5000萬元,未來我們的市場將輻射到內蒙古及甘肅一帶,逐步把企業做大做強。”該公司銷售經理劉鴻林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閩寧兩省份合作建設了一批產業園(城),截至2023年10月底,通過福建招商引資,落地寧夏的項目有908個,實際到資392.11億元,形成了電子信息、紡織輕工、設施農業、葡萄酒等一批特色產業項目,極大增強了“造血”功能,為寧夏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閩寧產業園高質量發展仍存在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面的弱項短板,兩省份正不斷探索出臺含金量高、可操作及企業獲得感強的政策,吸引更多福建龍頭企業到寧夏投資興業,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做強閩寧鎮、閩寧產業園,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

科技結晶帶旺產業

一部熱播劇《山海情》向觀眾展現了過去西海固“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天上沒只鳥”的真實場景,更讓人們看到了閩寧協作機制下我國脫貧攻堅實踐的縮影。劇中農技專家凌一農的原型人物正是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20多年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啟動,林占熺將菌草技術帶到了寧夏。經過艱難的攻關試驗,菌草在塞上“安家落戶”,成為閩寧協作的重要項目之一。

寧夏固原所在的六盤山區氣候冷涼,位置優越,發展菌菇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在固原市的各個縣區,菌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成為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重要項目。

在固原市彭陽縣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內,高高的菇架上,菌棒整齊排列,食用菌長勢喜人。車間內,幾名女工正在揀選杏鮑菇并裝箱打包。該科技示范園技術負責人祁登榮告訴記者,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占地300畝,是彭陽縣與福建省結對幫扶縣區開展合作的重要成果。園區日產各類鮮菇5噸,年產值達2000萬元。產品優勢的形成,離不開技術支持。“園區與福建農科院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建立食用菌研究中心,來自福建省各科研院所的專家每年都會到園區開展幫扶指導工作。”祁登榮說。

依托閩寧幫扶等資金,固原市隆德縣城關鎮楊家店村發展起了菌菇產業。2016年,楊家店村引進寧夏食添康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投資870萬元建設了食用菌菇馴化種植基地,占地面積515畝。該公司負責人柳志清曾在福建學習菌草技術,回到家鄉后開始探索在本地發展菌草種植。城關鎮鎮長陳建寧告訴記者,自基地建成以來,年平均收入達400萬元,純利潤80萬元,累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1.5萬元左右。

菌菇產業的發展,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科技結晶”。時至今日,兩地菌草企業、科研院所、技術人才的交流往來仍然很頻繁。

在固原市原州區的許多鄉村,當地群眾憑借養牛增收致富,養殖業是原州區的重要產業。2019年4月,原州區引進了福建融僑集團,建成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冷鏈運輸、餐飲零售、休閑體驗于一體的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是固原市單體投資最大的農業項目。

記者在該產業園內看到,這里養牛采用的是露天散養模式,牛棚面積較大,為牛群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產業園帶來了更加現代化的養殖方式。飼養環境和管理技術的提升,也使牛的病死率明顯下降。從收益上看,散養牛也比圈養牛賣價更高。”原州區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維說。

該產業園副總經理溫群煜告訴記者,園區與當地30家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協調流轉土地1.2萬畝,帶動周邊2011戶群眾獲得資產性收益,實現了年人均收入5萬元。

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是福州市馬尾區和固原市原州區踐行閩寧協作的重要成果,兩地立足發展優勢和資源稟賦,豐富協作內容,創新合作方式,聚焦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形成了“雙向協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山海相連碩果累累

2021年以來,東西部協作進入新發展階段,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福建和寧夏創新協作方式,不斷拓展東西部協作的廣度和深度。

漫步在固原市涇源縣六盤山鎮集美村,只見村容整潔、環境優美,蔬菜大棚郁郁蔥蔥,養蜂場內百花齊放。集美村與廈門市集美區同名。集美村黨支部書記閔富有告訴記者,2012年至2014年,在集美區的對口幫扶下,六盤山鎮陸續搬遷農林村、杏和村、塔灣村、牡丹村、蒿店村的生活困難群眾至此,取名為“集美村”。歷經10年發展,如今的集美村村民,不僅有了如田園畫卷般的家園,家門口就業的愿望也得以實現。

順著村道一路向前,就到了集美村蔬菜基地,一排排溫室大棚內蔬果長勢正好。大棚旁邊是蜜蜂產業園,背靠六盤山的集美村林木豐茂,蜜源植物豐富,是發展中蜂養殖業的理想之地。2022年,集美村打造高標準中蜂養殖場1個,引進中華蜜蜂70箱,目前共計450箱。

不僅是中蜂養殖產業,集美村的產業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在村集體企業澳麗妃車間,工人們熟練地操作縫紉機制作無紡布袋。車間負責人曾德武說,澳麗妃車間以閩寧協作資金建廠,廠房為村集體所有,訂單大多來自廈門總公司,月產量可達100萬袋。

“最近這些年的變化太大了,以前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如今我們住上了磚瓦房,通了自來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生活越來越好了。”55歲的村民陳東京說。

站在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星空酒店的觀景臺上眺望,梯田上條條田壟如鏈似帶,從山下蜿蜒至山頂,目之所及,五彩斑斕。從貧窮落后到美麗鄉村,從無人問津到游人如織,十幾年間,龍王壩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焦建鵬表示,龍王壩村的發展變遷正是閩寧協作“山海情深”的一個縮影。

龍王壩村是西吉縣重點打造的12個閩寧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由于干旱缺水,“面朝黃土背朝天”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如何改變山村面貌成為龍王壩村面臨的現實問題。2022年,在福州市的牽頭下,福建興業證券投入50萬元在龍王壩村建設生態林1000畝,栽植丁香苗木1.1萬株、山楂苗木1.1萬株,與龍王壩村原有的3600畝樹木花草形成生態保護屏障。如今,龍王壩村的山青了、水綠了,一派鳥語花香,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研學、康養。

在閩寧協作幫扶下,龍王壩村還建設了閩寧小吃一條街、星空酒店、手工非遺產品一條街、閩寧福清鄉村民宿群落、閩寧窯洞民宿等,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龍王壩村接待游客16萬人(次),收入達1800萬元,解決脫貧戶就業208戶,人均年收入13500元,是2012年人均年收入的5.8倍。

如何持續助力寧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閩寧協作下一步的重點任務之一。福建將著力促進脫貧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加大消費幫扶力度,深度參與寧夏鄉村振興建設,支持一批重點幫扶項目。

增強致富內生動力

閩寧協作27載,通過共建產業園區、搭建合作平臺、組織務工就業等方式,帶動形成了一套特色比較明顯、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農業、工業體系,再通過金融、創業、教育培訓等一系列措施激勵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扶志”“扶智”方式,增強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

記者來到位于原州區的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時,正值教學時間。一間教室里,40多名學生正在學習電子基本操作基礎知識。該學校由福建飛毛腿集團創辦,是閩寧兩地勞動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

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校長廖仕寶告訴記者,學校的學生都是適齡的家庭困難學生,學校實行“零學費、零生活費、零雜費”就學,希望他們用知識、技能武裝自己,實現自身價值,成為技能型實用人才。

為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培訓更多本土產業技術工人,2021年,寧夏原州、福建馬尾兩地謀劃建設了原州區公共實訓基地。基地采用校企合作、定向培養、本地就業的發展模式,項目總投資9216萬元,建筑面積1.2萬多平方米,可開展機械、電氣、電子信息工程等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

在實訓基地的生產車間內,飛毛腿技工學校的學生正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詳細檢查每一片電路板。廖仕寶介紹,飛毛腿集團在原州區注冊成立了寧夏飛毛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簽約15條全(半)自動數據線及電池貼片生產線項目,完成投資4000萬元,10條數據線生產線已先期投產。

在其中一條生產線上,2021年入職的海鵬正在自動化焊接機前埋頭工作。海鵬是飛毛腿技工學校電子電工類專業的畢業生,也是閩寧協作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我是固原本地人,畢業那年正趕上公司建廠,因此幸運地留在這里工作,現在每個月收入有6000多元。”海鵬說。

除了職業教育,殘疾人托養也是近年來閩寧協作重點關注的領域。隆德縣發揮閩寧協作平臺資金和人才優勢,努力建設殘疾人安居社區、康復基地、致富平臺,形成了助殘、幫扶、扶志、社會效益共贏的良好局面。在隆德縣閩隆福馨托創園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殘疾人在這里不僅能夠得到悉心照料,還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隆德縣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韓玉峰介紹,隆德縣持證殘疾人數超7000人,殘疾人托養和就業問題曾是縣里的一大難題。隆德縣以閩隆福馨托創園為載體,探索“托養+”模式,設置人造花組裝室、手工藝制作室、電商創業中心、醫務室等,為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訓練、醫療護理、創業就業等服務,讓不少殘疾人自食其力,重拾生活信心。

自2017年以來,隆德縣通過閩寧協作平臺累計投入閩寧社會幫扶資金1887萬元,支持托創園服務保障殘疾人。全縣殘疾人托養中心累計帶動托養殘疾人及其家人就業133人。

“要緊密結合閩寧兩省份實際,因地制宜加大對接力度,加快雙方資源整合利用,深化產業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勞務用工、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等方面協作,不斷提供科學路徑和持久動力,在優勢互補、互利互惠中不斷推動新時代閩寧協作結出更多碩果。”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表示。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地方   閩寧協作   結對幫扶   東西部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