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六大原則夯實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之基,這對我國科學運用和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具有深遠意義。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把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繼續強化國際合作,努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 生態文明 生態治理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①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②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把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繼續強化國際合作,努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文明是表征人類社會進步狀態的歷史范疇,文明形態則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中的一定歷史發展階段或一定類型的文明,文明形態與社會形態具有同構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過程,并呈現出不同階段。以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為標準,可以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依次更替的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以人的發展狀況為標準,可以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依次更替的三種社會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
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需從中國式現代化著手。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由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豐富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征程中,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到涵蓋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在內的“五個文明”,從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了不可或缺的生態智慧。
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的原則
生態文明既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組成部分,又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要條件。就生態文明觀而言,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根本思想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六大原則構筑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之基。只有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基石。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確立了世界觀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的現代化目標之一,也是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本身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結果,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確立價值觀基礎。“兩山論”指明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但這二者不具有直接性,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才能實現生態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才能形成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和諧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不僅是自然財富,還是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就是保護經濟發展的潛力,注重保護綠水青山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發展過程中確立了價值觀基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確立了群眾史觀基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表現在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人民而建、依靠人民而建、建設成果最終由人民共享這三個方面。“為人民而建”指明生態文明建設“為了誰”的邏輯起點,“依靠人民而建”表征生態文明建設“依靠誰”的核心本質,“建設成果最終由人民共享”是生態文明建設“由誰享”的價值旨歸。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為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確立了自然觀基礎。生態系統中各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不是局部或個體間的調整與發展。這就要求以系統、全局和發展的眼光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規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系統思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確立了方法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這一論斷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重在建章立制,通過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為生態環境保駕護航,讓制度和法治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的剛性約束,為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制度與法治的方法論基礎。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為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確立了全球觀基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在全球范圍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以全球視野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發展賦能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人類文明新形態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它立足中國,為解決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之基的重大意義
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要求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之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之基,有利于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有利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于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有利于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強調自然、環境對人的客觀性和先在性,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一方面,承認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的客觀存在,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要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另一方面,承認大自然是相互影響的系統、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關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規律,而且深刻洞察當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要求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特點,根據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正確地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當前與長遠、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統籌考慮各方面所包含的自然生態要素,對其進行整體性保護的同時也要進行系統性修復和綜合性治理。這些創新性思想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時代化作出歷史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從“五位一體”的視角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其中的生態文明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全新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人類文明發展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全新境界,充分展現出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有利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物質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和信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③中國式現代化是“五大文明”協調發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以生態文明為基,并通過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使得我國成功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打破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是中國式生態文明之路,堅定走中國式生態文明之路,才能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豐富意涵、時代特征和實踐價值,有助于更加自覺地堅定“四個自信”,為人類探索新的現代化道路提供新思路,以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其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
有利于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代表人類發展前進方向的新形態。從人類共同價值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形態,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系統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性思維,將之融入到其他四大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中,確保能夠與其他四大文明建設做到協同共進,推動形成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解決生態危機作為全球性、時代性的問題,需要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引領,需要置身于經濟全球化背景,把握全球發展態勢,在思維方式上以系統性思維謀劃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實踐路徑、指導思想和政策建議。各國應積極參與生態治理,加強國際合作,共享發展成果。我國在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維護國際環境正義,著眼于人類社會發展和世界前途命運提出中國方案,旨在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提出旨在實現人類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綠色“一帶一路”作為全球治理的新型公共產品,是對全球治理理念的改革性創新。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倡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在探索能源轉型和本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的同時,積極倡導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展現大國擔當,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國際公平正義。
(作者分別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頁。
②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2頁。
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責編/靳佳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