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人類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世界格局重構、國際秩序調整以及社會模式與全球環境巨變,金磚國家組織的形成、發展與擴員,使其成為影響世界格局、改變發展中國家地位的重要力量和百年變局的重要標志。不斷發展壯大的金磚國家組織應成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代言人和引領者,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應發揮重要作用,以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精神,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和推動金磚機制的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金磚擴員 世界格局 國際秩序 金磚目標 中國作用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
2023年8月2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發表《約翰內斯堡宣言》,決定邀請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聯酋6個國家從2024年1月1日起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由此,金磚國家組織由原來的5個成員國擴展到11個成員國。同時,有40多個國家表達了加入金磚國家組織的愿望,其中23個國家提交了入會正式請求。這表明,金磚這一發展中國家的多邊合作組織處在大幅擴員、迅速發展的路上,金磚國家組織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無論從歷史進程還是從現實意義上看,金磚擴員都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和時代涵義,這一改變將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金磚擴員的歷史經緯
? 百年變局的重要標志。
今天,人類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世界格局重構、國際秩序調整以及社會模式與全球環境巨變,其中包括大國力量對比之變和東西方力量對比之變兩個維度。金磚國家組織的形成、發展與擴展,使其成為影響世界格局、改變發展中國家地位的重要力量和百年變局的重要標志。
眾所周知,自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方國家便利用其在科技、軍事、經濟實力上的絕對優勢,開始對包括亞非拉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入侵、占領、殖民和掠奪,掌握了對全世界的統治和主導權,廣大發展中國家一直處于被統治和支配地位,東西方力量對比失衡,國際公平正義缺失。然而,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由黑暗向光明發展。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過不懈抗爭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獲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逐漸擺脫了被占領、殖民的命運,但由于東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仍然懸殊,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仍為西方所主導,發展中國家仍處在被欺壓和歧視的弱勢地位。自21世紀以來,隨著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發展,發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的實力差距開始縮小,目前東西方經濟實力對比已經達到4:6左右,東升西降態勢日益明顯。東西方力量對比向對等、平衡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最終將形成東西方力量對比的歷史性逆轉,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局,是世界百年變局的重要體現。
金磚國家組織是以新興經濟體為主體、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多邊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組織的形成發展,就是發展中國家實力上升的標志,是發展中國家自發組織起來改變命運的開始。特別是這次大幅擴員后,金磚國際組織在總體實力、代表性和能力上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和作用進一步凸顯。金磚擴員后,金磚國家國土面積占比由26%增至32%,人口總和由42%增至47%,國內生產總值由26%增至29%,金磚國家組織在世界力量格局中的分量進一步上升;擴員后的“金磚十一國”,地域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展,覆蓋了世界上多個重要地區,無論從世界范圍看還是從發展中國家自身看,金磚國家組織的代表性得以較大提升。
代表性與合法性正相關,金磚國家組織越來越成為代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的組織,是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組織;不僅如此,擴員后的金磚國家組織在國際事務、全球治理中具備更多的能力和資本,來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比如,金磚國家的能源和關鍵礦產儲量占世界比重較大,金磚中的俄羅斯、沙特、伊朗和阿聯酋所占全球石油供應量的42%,這足以影響世界能源市場。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ISIS)的數據,擴員后的金磚國家將擁有全球72%的稀土資源,還將擁有世界上75%的錳、50%的石墨、28%的鎳和多于10%的銅等重要礦產,金磚擁有對關鍵礦產的重要話語權。中國和印度人口數量占全球的35%,金磚國家人口總數接近全球的一半,這也使得金磚國家成為影響世界消費和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
? 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實力決定權力,格局決定秩序。長期以來,國際事務的處理被西方特別是霸權國家所左右,國際秩序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不公正之處,人類的公平正義得不到有效伸張和保障。而隨著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發展中國家自發成立金磚國家組織,就是為了反制強權和不公,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可以說,金磚國際組織形成與發展并成為一個影響世界的組織機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維護和強化世界霸權始終是一些西方國家的全球戰略,其憑借強大實力對外推行霸權政策、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企圖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世界,這成為世界和地區戰爭、沖突和動蕩之源。美西方國家還利用對國際秩序的控制,對異己國家進行政治孤立和打壓、經濟制裁和封鎖,企圖通過長期圍困和高壓逼其就范,這成為一些國家貧困、落后和動亂之源。
金磚國家組織的發展壯大,也是對國際秩序特別是國際經濟秩序不公平、不合理的糾偏。個別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經濟實力和對國際經濟金融機制的控制,利用在國際貨幣中的主導地位,通過肆意印鈔、控制利率和匯率等方式,收割全世界的財富,也以此轉嫁自身的債務風險和通脹壓力。比如,美國通過量化寬松政策制造巨量流動性,對外輸出低息美元,在發展中國家制造資產泡沫,隨后會通過激進加息以使全球資金快速回流美國而形成“美元潮汐”,這是美國除利用其強大軍事實力通過入侵占領直接掠奪財富之外,另一種憑借其貨幣主導地位和對國際金融體制的控制力,通過操弄資本貨幣等手段掠奪全世界財富的霸權行為,也是導致地區和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
? 機制發展的現實動因。
從歷史宏觀看,金磚機制的形成與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從其發展軌跡看,這是發展中國家由自覺到自主與自強的過程,國際局勢和形勢的變化則是金磚機制快速發展的推動器。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首次提出“金磚四國”概念。“金磚四國”特指四個新興市場國家——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各取四個國家的首個英文字母組成BRIC即“金磚”一詞。2006年,巴西、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四國外長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首次會晤,開啟了金磚國家合作的序幕。2009年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會晤,金磚合作機制由外長級升級為元首級,并由此確定年度領導人峰會機制,開始金磚國家戰略層次的合作。2011年,為使金磚機制成為覆蓋各大洲的全球性合作機制,金磚吸收南非(South Africa)為金磚國家成員國,金磚國家由此擴為五個國家,英文名稱變為BRICS。近一兩年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后,在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形勢下,許多發展中國家表達了加入金磚的強烈愿望,金磚機制迎來大幅擴員、迅速發展的新形勢。這次6個國家加入金磚機制只是這個過程的開始,不久的將來,金磚必將繼續擴員發展,成為一個影響歷史進程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全球性組織。
雖然金磚機制的形成發展是一個由被動到自覺再到自主的過程,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歷史邏輯和時代背景。金磚擴員及其迅速發展是歷史演進的自然邏輯,但近年來國際格局和局勢的劇烈變化則是這一結果的推動力和加速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西方對俄羅斯采取的極端措施,則起到了推動金磚機制加速擴員的重大作用。美西方國家不僅對俄羅斯發動了政治外交戰,在國際多邊平臺將俄羅斯踢出多個組織、機制,并在聯合國等場所打擊、孤立俄羅斯,而且在經濟金融領域對俄采取了極限制裁,制裁范圍包括禁止和限制俄能源、資源出口,將俄相關銀行踢出國際結算系統,沒收和凍結俄海外資金、資產等。美西方將國際公共產品武器化、工具化的極端做法,連同歷史上的相似遭遇,極大激勵了發展中國家自立自強,建立并依靠自己的組織機制以應對西方控制國際秩序特別是經濟金融秩序對發展中國家施以極限打擊,成為當前國際形勢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選擇。
國際秩序演進與金磚機制的作用
國際社會的產生和本質是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屬性,決定了國家是利己而非利他的。在世界無政府狀態下,各國際行為體即國家都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訴求,但由于世界疆域、資源、環境等的有限性和國際權力的零和性,就必然導致國際行為體之間的競爭、矛盾和沖突。但是,生存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利益訴求,作為主要國際行為體的國家之間就不得不相互協調、妥協,建立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行為規范,各國按照這一國際行為規范發生聯系、處理關系,以求在一個不得不發生關系的國際社會中減少矛盾、避免沖突和戰爭,從而形成一個有條不紊的狀態,維持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這就是國際秩序建立的最初目的。由此可見,國際秩序就是各國際行為體在其所處的國際體系內,按照普遍或共同認可的國際規范發生關系而呈現出的狀態。
? 現代國際秩序的起源與演進。
國際秩序之源可追溯到古代形成的一些地區性國際秩序,比如在西方形成了古希臘城邦體系,在東方形成了朝貢體系。而現代國際秩序始于17世紀威斯特伐利亞秩序的創建,以后又經歷了維也納秩序、凡爾賽—華盛頓秩序和雅爾塔秩序,直到今天我們所遵從的國際秩序。
《聯合國憲章》的確立和聯合國的成立,標志著當代國際秩序的形成。《聯合國憲章》確立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成為各國普遍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和國際條約等國際法律文書制定所遵循的指導原則,是國際關系的“憲法”。而聯合國則是按照《聯合國憲章》要求建立的旨在推動實現《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和原則的國際組織。由此可見,今天的國際秩序就是以《聯合國憲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行為規范、以聯合國為主要國際組織的國際秩序,遵守“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就是要遵守以上這一國際秩序,而不是遵守一些國家以自己意志和利益為導向形成的集團性的組織機制和制定的相應規則規范。實際上,一些所謂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就是指他們的“小院高墻”組織機制及其規則,無論是北約、“七國集團”,還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美英澳安全聯盟”(AUKUS)都是這種性質的機制,這些集團性組織機制具有排他性、自私性、對抗性,與現有國際秩序與規則毫不相干甚至背道而馳。
? 現有國際秩序的缺陷與調整。
當前,世界格局與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國際機制、規則也應進行相應調整,以滿足新的格局和形勢下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需要。為此,需要推進新時代的全球治理,推動加快包括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在內的重要政治安全、經濟金融等體制的改革,以反映時代的需要,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70多年來,以《聯合國憲章》為國際關系基本行為準則、以聯合國為主要國際組織的國際秩序,維護了世界和平安全、發展繁榮的大局,得到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認可、尊重和遵守。然而,現在的世界與70年前的世界相比,甚至與本世紀之初相比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聯合國成員國構成、組織機構、職能發揮等變化較大,全球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更前所未有,特別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的歷史階段,作為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維護全人類根本福祉的《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組織也需要與時俱進地演進和改革完善。《聯合國憲章》內涵需要擴展,聯合國組織機制需要改革,調整改革的方向應特別反映被嚴重忽視甚至歧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訴求和利益。
在國際經濟金融領域,現有組織機制并不能反映格局變化和滿足時代需求。比如,國際三大經濟金融組織機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雖然在2016年做了份額調整,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IMF中的份額和投票權仍明顯不足,不足以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大國際金融組織——“世界銀行”(WB)也存在發展中國家投票權嚴重不足的情況。2022年金磚五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26%左右,但五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加起來僅為14.06%,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總量僅占14.15%。作為規范國際經貿秩序的世貿組織(WTO),也與上訴機構一樣,在特殊與差別待遇以及透明度等問題上亟待改革。這些國際經濟金融體制機制的改革,應適經濟格局、形勢發展變化,從根本上改革治理結構,包括持續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和投票權,改革組織管理體制以增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改革組織機制和相應的決策機制等。
? 金磚機制的作用和目標。
金磚國家組織擁有發展中國家屬性并具有全球影響力,理應成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代言人和引領者,其使命就是要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根據金磚屬性和當前國際形勢發展,除了要在政治安全領域繼續提高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改革和國際事務處理中的發言權,加強在對包括經濟發展、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外,在經濟金融領域金磚國家組織還應該有兩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是要推動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改革完善。二是要努力建立自主經貿和金融組織機制,增強不受霸權制裁、脅迫的能力,并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
首先,逐漸發展壯大的金磚國家組織,可以自主建立自己的經濟金融機構。比如,金磚國家組織已經成立了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簡稱NDB),在推動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可持續發展和抗風險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后,隨著金磚的擴員,金磚機制應繼續發展自己的經濟金融組織,同時這也是對現有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補充和完善。
其次,創造性建設自己的經濟金融機制。《約翰內斯堡宣言》強調,金磚國家同其貿易伙伴在開展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時使用本幣的重要性,鼓勵加強金磚國家間代理銀行網絡,促進本幣結算,并“責成財長和/或央行行長們研究金磚國家本幣合作、支付工具和平臺,于下次領導人會晤前提交報告”。因此,金磚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大宗商品交易、易貨貿易、石油換黃金等多種結算中采用本幣結算,推動推出數字貨幣進程,加快增加黃金儲備,建立金磚國家支付系統(BRICS-Pay),并可考慮推出金磚貨幣。
最后,金磚國家可根據自身優勢,推動各具體領域機制和規則的調整。比如,沙特、伊朗和阿聯酋這三個中東石油大國,擁有國際石油產量定價、支付結算等較重分量和發言權,在金磚合作框架下發揮作用,可有效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推動國家經濟金融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的新契機
從歷史進程看,近一兩個世紀是發展中國家改變命運的歷史階段。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是發展中國家追求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階段,那么20世紀下半葉就是發展中國家開始獨立自主、追求發展的階段。隨著世界格局之變、東西方力量對比之變,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影響獲得了歷史性提升,正在成為改變國際格局和秩序的重要力量。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更面臨一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以迅速追趕西方國家的歷史性契機,這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
從發展核心要素和世界歷史看,一個國家追求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關鍵是科技的發展進步,特別是要趕上時代科技革命的潮流甚至引領科技革命并同時實現產業化。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已完成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蒸汽技術革命(始于18世紀六十年代)、電力技術革命(始于19世紀下半葉)、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當前,世界正面臨著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術為突破口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被稱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在這次科技革命中,雖然西方國家基于歷史慣性仍占有先機并處于優勢地位,但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像前三次科技革命一樣處于旁觀者的邊緣地位,而是也參與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西方國家處在同一個科技進步時代和波頻上。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創新、工業制造、基建水平等方面都已躍居世界前列,并消除了絕對貧困這一人類社會難題。中國開拓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模式和道路,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現代化道路上提供重要借鑒,發展起來的中國以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也完全可以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進程,在金磚這一發展中國家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
現代化是人類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是全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現代化是西方引發、主導和引領的,已有現代化模式和道路也是西方開創的,為此,西方一直推動西方現代化范式的普世化,將西方文明定義為普世文明。但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歷史證明,照搬西式制度、效仿西式模式、完全走西式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到目前為止成功發展起來的很少,大多數仍處在不穩定甚至動蕩中。有鑒于此,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在汲取人類發展成果、經驗基礎上,走自己獨立的現代化道路。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的天下觀和人文思想,發展起來的中國有意愿、有能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在新時代實現各自的發展。根據中國的經驗、能力和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中國可在以下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是幫助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基礎設施是制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大障礙,而中國已經擁有強大的高鐵、高速公路、橋梁、港口、機場、電網、4G/5G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能夠以先進的基建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和發展基礎設施條件,多年來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擴大雙邊經貿合作。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呈快速發展之勢,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國也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和完整的全套產業鏈,擴大雙邊貿易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的巨大動力;三是推動工業化發展。中國在中高技術制造業、能源電力、數字基建和數字經濟乃至航空航天等行業領域具有技術和產能優勢,可加大對發展中國家這些領域的投資和技術轉移,推動其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工業化發展;四是助力減貧。中國僅用四十年時間就使8億人民擺脫了貧困,消除了絕對貧困。中國完全可以同那些與中國擁有相似的國情和條件的發展中國家分享減貧做法和經驗,并采取實際行動幫助其推進消除貧困進程。
金磚機制在新時代肩負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推動國際秩序公正合理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而作為金磚國家中首屈一指的大國,中國應承擔重大責任、發揮重要作用,以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精神,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和推動金磚機制的健康穩定發展。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就是中國推動金磚機制發展的成功實踐,今后應根據國際格局、形勢變化和金磚國家發展需要,推動建設新的金磚合作機制。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大國,在國際事務處理和全球治理中,應不斷加強與金磚國家相互協調與配合,必將有效維護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理事)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鄒治波:“金磚擴員開啟歷史變局,但發展中國家要改變地位命運,還有三件事要注意”,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2023年9月19日。
責編/谷漩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