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年來,我們黨始終把“楓橋經驗”作為一面旗幟,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楓橋經驗”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不斷豐富精神內涵,持續釋放治理效能,展現出持續旺盛的活力。新征程上,社會治理面臨諸多新課題新挑戰,需要把握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和特點,堅持以平安建設為主線,在社會治理中實行“五個堅持”,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和實踐推廣,以基層治理現代化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根基。
【關鍵詞】新時代“楓橋經驗” 基層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
2023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新征程上,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60年“楓橋經驗”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展現旺盛活力
“楓橋經驗”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諸暨楓橋干部群眾的創造和政法工作的生動實踐。60年來,我們黨始終把“楓橋經驗”作為一面代代傳承的光榮旗幟,并伴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創造性地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使“楓橋經驗”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不斷豐富精神內涵,持續釋放治理效能,展現出持續旺盛的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闡明了“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楓橋經驗”不僅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范本,也是黨領導人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新時代“楓橋經驗”彰顯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獨特優勢和強大活力。全國各地推動“楓橋經驗”不斷拓展,從鄉村到城鎮社區,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領域。涌現出了把志愿服務引入社會治理的“紅楓義警”,以云治理平臺為抓手的“烏鎮管家”,傳遞群防群治正能量的“西城大媽”,參與破獲多起明星吸毒等大案要案的“朝陽群眾”,以“網上楓橋”賦能網絡治理的成都互聯網法庭,以信息化、大數據為驅動的“智慧警務”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平安建設新名片,不斷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生根,使社會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伴隨著平安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平安中國”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國家統計局組織的全國居民對15個主要民生領域現狀的滿意度調查中,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排在第一位。實踐充分證明,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我國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平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刻把握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特點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主要內涵,是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堅持以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為總抓手,堅持以平安建設為主線,在社會治理中實行“五個堅持”。
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有效整合基層力量資源。堅持把黨建作為引領發展、推進基層治理的“牛鼻子”,確保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各項工作中。推行黨建工作清單制,使黨建工作“脫虛向實”、責任層層落實。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本保證,要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基層社會的末梢,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群眾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用腳步丈量民情,著力打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施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制度,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實踐證明,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關心“關鍵小事”、解決具體問題上,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三治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村善治的有效途徑。”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基層自治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基層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在基層治理中的保障作用,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引導和規范社會生活。積極踐行基層德治,發揮道德在基層治理中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實踐證明,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夯實自治基礎,強化法治保障,發揮德治引領,更好地實現基層善治。
堅持“四化并舉”“四防齊抓”。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迅猛發展,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的必然要求。一些地方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打造“網上楓橋”,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提升了“楓橋經驗”化解矛盾的響應能力和支撐能力。讓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其在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預測預警預防工作,堅持“四防齊抓”,推動人防、物防、技防、心防齊抓,確保問題隱患及時發現、及時處置,絕大部分糾紛在鄉鎮以下解決。實踐證明,要堅持“四化并舉”“四防齊抓”,提高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堅持共建共享。圍繞“誰來治、為誰治”這一基本問題,秉持協商協調、協同協作理念,不斷優化社會治理格局,創新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制度機制,維護社會平安穩定。“鄉賢參事會”“圓桌問計”“僑鄉楓橋”工作法……各地結合實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的好形式、好方法。實踐證明,要整合廣大社會成員的力量,增強基層治理的協同性、整體性、實效性。
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自己的事情;就是牢牢抓好基層社會治理,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新征程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根基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當前我國處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期,也伴隨社會矛盾多發期,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任務艱巨。
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讓群眾智慧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群眾路線這個黨的傳家寶不能丟。要尊重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始終把群眾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走到群眾中間,與群眾“坐一條板凳”,真正了解群眾的訴求。發揮群眾的聰明才智,精準掌握基層矛盾糾紛隱患苗頭,找到化解矛盾糾紛的突破口。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社會治理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
抓好源頭治理,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矛盾。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矛盾是“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社會治理諸多新問題新挑戰,要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把好矛盾風險源頭關、檢測關、管控關,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完善社會風險預警監測體系,筑牢基層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防線。深入開展各類矛盾風險隱患源頭治理,健全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制度機制,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努力做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心,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問題意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抓好源頭治理的同時,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以聯調聯動促矛盾化解,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安全穩定。
努力實現“最多跑一地”,讓矛盾糾紛化解更便捷高效。把“最多跑一次”理念運用到社會治理領域,努力使企業和群眾有矛盾糾紛需要化解時“最多跑一地”。整合紀委監委、政法委、信訪局、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行政、綜合執法等力量資源,著力打造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推動“多中心”整合為“一中心”,做優一窗受理。打通線下線上工作平臺,提升群眾初次信訪(包括網上信訪)的辦理質量和公信力。建立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三聯”工作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探索建立處警與調解同步機制,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調處在現場、解決在始發、化解在當地。
堅持多元化解,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享有,是我們黨的重要治理理念。要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建引領作用,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挖掘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深入排查整治經濟金融、社會民生、涉法涉訴、家庭鄰里等領域矛盾風險隱患。
推動社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讓治理更智能更高效。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數字治理、智慧治理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成為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必然選擇。要運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動社會治理的數字化、現代化轉型,努力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切實把網上群眾呼聲傾聽好、情緒疏導好,把黨的方針政策在網上宣傳好,真正做到互聯網場域的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最大限度地通過互聯網集民智、護民利、聚民心。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創新基層治理的方式手段,著力構建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讓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此外,要持續推進理念、機制、方式、載體等創新,不斷提高社會治安動態防控力,堅持打防管控并舉,加快推進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新征程上,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上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推動形成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安定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10月。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