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產業振興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摘要】堅實的產業基礎是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縣域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特色產業缺乏等因素制約了縣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補齊縣域基礎設施短板可以為縣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可以使資本、人才、產業等要素向縣域集聚,依托縣域特色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可以提升縣域產業的競爭力,從而振興縣域產業,實現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  縣域產業  特色產業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實的產業基礎是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凝聚人氣,進而增強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推進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圍繞補齊工業、現代服務業的短板,充分利用縣域資源稟賦培育龍頭產業、特色產業,不斷鞏固壯大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

阻礙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主要依賴于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社會福利成本等低成本優勢的發展模式,但隨著土地、原材料等生產成本的增長,這種低成本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近年來在“用工荒”蔓延、剩余勞動力“探底”的驅動下,農民工工資持續上漲,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升,長期依賴廉價勞動力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亦難以為繼。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經濟發展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縣域產業的發展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基礎設施是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基礎,良好的營商環境可以促進資源在市場中的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的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變,尤其是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與此同時,縣域的基礎設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道路交通、管網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不斷提檔升級。但相對于大城市、沿海地區,我國一些縣域仍然面臨著財政資金緊張帶來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現象,基礎設施薄弱、營商環境不佳成為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

產業結構不合理影響了縣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縣域產業結構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一產業在縣域經濟總量中占比較大;第二產業則以農、林、礦產品的初加工為主,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第三產業則以傳統服務行業為主,現代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占比較低。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不合理、規模小、缺乏特色產業等是縣域產業結構的普遍現象,先進制造業比重偏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縣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缺乏特色產業、知名產業,制約了縣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忽略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注重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導致了資源特色市場開拓不足,特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高,品牌優勢不凸顯,產業缺乏特色。此外,為追求縣域經濟的增長,縣級政府對低端產業發展的扶持,造成產業重疊現象較為普遍,資金、人才、技術流失進一步加劇了縣域產業的低端化。部分縣域開發區的建設未能形成自身的發展特色和獨特的競爭優勢,特色產業缺乏、同質化競爭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縣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縣域產業轉型升級

完善基礎設施是振興縣域經濟的前提。現代產業的發展、產業鏈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配套的、必需的社會化服務,現代產業就難以立足,產業鏈也無法形成。產業配套設施不齊全還會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升,削弱縣域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使縣域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縣域產業的競爭力。這就需要建設與縣域發展產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來降低交易成本,使得總成本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通過縣域產業園的建設可以改善基礎設施,從而引導資源向產業園集聚,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提升縣域產業的競爭力。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產業的發展往往與要素的流動、技術創新和營商環境密切相關,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優化配置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營商環境的優化有助于提升市場的透明度,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降低企業交易費用,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使資本、人才、產業等要素向縣域集聚,為發展縣域產業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通過促進市場的充分競爭來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縣域產業的轉型升級。

引導資源向縣域集聚要充分發揮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雙輪驅動作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會促使資源向高盈利性行業投資與轉移,使資源配置到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壟斷和外部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市場配置資源無法達到最優效果,而政府的適當干預可以彌補市場的“失靈”現象。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扶持,政府出資設立產業基金投資特定產業,可以向市場傳遞政府的產業發展導向,引導社會資本向政府支持的產業集聚,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效應。產業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還能避免單純依靠財政投資帶來的弊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因而,發揮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雙輪驅動作用可以促進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圍繞補齊縣域工業、現代服務業的短板,瞄準產業的細分行業、優勢領域培育龍頭產業、特色產業,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縣域產業集群形成,是促進縣域產業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關鍵所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推動技術與產業融合可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當前有不少農民工依靠其在外地工作期間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回家鄉所在縣域創業,持續優化縣域的營商環境可以使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進一步向縣域聚集,為縣域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提升特色產品競爭力,促進縣域特色產業發展

打造特色產業是提升縣域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唯有“特色”才能有市場、有優勢、有競爭力。如果區域經濟體擁有相對豐富和廉價的生產要素,則表明該經濟體擁有資源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通過密集使用這些優勢資源進行專業化、規模化生產,能夠獲得比較收益。特色產業之所以“特”主要體現在特有的自然資源稟賦、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特色產品具有顯著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品質的差異性和市場的競爭性,依托特色資源瞄準產業細分領域培育龍頭產業、特色產業,才能向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充分利用當地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并將其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是發展特色產業的一般經濟規律。依托縣域當地的特色資源稟賦開發特色產品,不僅可以降低產業發展所需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發揮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提升縣域特色產品的競爭力;還能夠使當地的特色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縣域產業經濟效率的提高。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不斷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實現產業聚集式發展,還可以增強產品的附加值、資源的附加值和資產的附加值,打造“一縣一品”“一縣一業”差異化的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縣域特色產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特色資源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科學技術、人文歷史、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只有特色資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與開發才能轉化為特色產業,生產出特色產品。資金不足是制約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的瓶頸,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財政投資、稅收優惠、信貸資金支持等政策引導,使要素資源向特定區域、特定產業流動,不僅可以使縣域特色資源得到開發、利用,還可以引導資源向政府需要發展的特色產業集聚,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特色產業集群。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縣域特色資源充分利用與開發的重要原因,特色產業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缺少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必需的社會化服務,特色資源難以轉化為特色產品,特色產業就難以形成,因而政府的財政支持政策是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特色產業是以稀缺性自然和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獨特的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和組織方式生產或提供的特色產品或服務。但特色資源的挖掘與產業化需要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具有高投入、周期長等特征,需要政府進行相應的支持來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政府通過加大高新技術行業研發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的力度,可以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分擔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還可以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向特色產業轉移,提升特色產品的競爭力,促進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

(作者分別為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導;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助理)

【注:本文系贛州市社科重大課題暨江西省社科規劃地區項目“贛州市提振縣域經濟的有效舉措研究”(項目編號:23ZXDQ2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②閆坤、鮑曙光:《經濟新常態下振興縣域經濟的新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③鮑曙光:《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否推動了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基于多期倍差法的經驗證據》,《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