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與態勢

【摘要】由于大國對抗和沖突、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巴以沖突持續及難以遏制的擴散性效應,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出現危機態勢。今后幾年世界戰略格局中大國對抗與爭端、地區性安全熱點難以降溫,各種地緣政治沖突激化或將引發全球范圍政治極端主義上升,全球性政治思潮的分裂可能再度爆發。地緣政治形勢緊張和可能繼續擴大的軍事沖突危險正在使全球地緣政治沖突與對抗結構化、整體化和長期化。

【關鍵詞】地緣政治  世界政治  全球治理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從冷戰結束到今天,世界政治正在經歷實質性逆轉,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出現新的結構性對抗和沖突。究其根本原因,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激蕩。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全球力量結構出現了“東升西降”的歷史性態勢。自大航海時代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財富、權力、技術的美歐“中心主義”雖然有所下降,但全球力量分配依然處于“西強東弱”的轉型期。當前,由于地緣政治形勢緊張、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巴以沖突持續及難以遏制的擴散性效應,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出現危機態勢。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地緣政治沖突結構化、整體化、長期化趨勢明顯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東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尖銳對立和地緣政治殊死較量隨之瓦解,長達44年的冷戰陣營對立和地緣經濟分裂終結。后冷戰時代,經濟全球化席卷世界,合作成為主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要素。各國相互開放,國家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經貿關系和市場聯系不斷深化,主要國家之間安全領域的競爭和沖突相對弱化,傳統意義上大國關系中揮之不去的地緣戰略競爭和對抗走向緩和。但是,世界政治的本質就是國家間永無休止的權力、利益與財富的競爭,世界政治回歸美西方權力政治思維窠臼已成為中短期內難以改變的結構性特點。①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和一些國家實行的競爭、沖突與合作戰略,正在將大國對抗重新帶回到世界政治舞臺,大國競爭和可能繼續擴大的軍事沖突危險正在使全球地緣政治沖突與對抗結構化、整體化和長期化。

中國堅決反對國家間兵戎相見,努力推動與國際社會一起“勸和促談”。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一些西方國家忌憚于俄羅斯的戰略與戰術核力量,選擇并不直接出兵介入烏克蘭危機,而是通過全面制裁俄羅斯、逐步降低甚至全面停止進口俄羅斯油氣,為烏克蘭政府和軍隊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武器、彈藥、情報支持等方式,強化烏克蘭政府、軍隊和民眾對抗俄羅斯的戰爭決心和軍事打擊能力。在各方政治對立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烏克蘭危機已經陷入了長期化的困境。烏克蘭危機一旦長期化,不能排除北約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可能性,更不能排除引發局部核戰爭的可能性。今天,烏克蘭危機各方都已經陷入了“政治正確”的陷阱,這恰恰是歐洲地緣政治惡化的根源。即便是多數歐洲國家都認為,勸和促談或者承認俄羅斯占領烏克蘭東部四州與南部克里米亞,是歐洲無原則地接受“失敗主義”。②

盡管烏克蘭危機中短期內都難以看到和平解決的前景,但亞太地區已經難以改變地成為了全球地緣戰略競爭的焦點地區。日本、印度、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家將協助與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作為自身安全戰略的最新選擇。盟伴體系正在衍生出更為明確的陣營化趨勢,美國在強化雙邊同盟的同時,構建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升級美日印澳四邊安全機制、推動“五眼聯盟”職能轉型和北約力量的亞太化,塑造出了多圈層、網絡化的安全合作架構。其目的,一是要加快實施印太戰略,升級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四邊機制”,加強在東亞的軍力部署。美英澳“奧庫斯”(AUKUS)協議的簽訂反映了美國支持印太盟友進行核擴散的危險動向。③二是高調推行外交、政治和軍事干涉主義政策,增加了發生軍事摩擦的風險。三是將亞太作為美國外交重心地帶。東亞區域安全最具挑戰性的新變化是日本,近年來日本的安保戰略發生明顯的質變態勢,把“制衡中國”作為國家安全戰略中心目標與手段配置。④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關系變化的溢出性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效應不斷涌現。中國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決反對冷戰分裂,并努力在東西方之間保持合作、開放與平衡。但在結構性的爭議、競爭和沖突難以緩解的背景下,未來無法排除大國沖突引發陣營對抗的可能。科技戰、貿易戰、經濟戰、媒體戰、輿論戰、網絡戰、信息戰和意識形態戰都在不斷深化。美國能否客觀、理性地看待和處理美中關系,對于為兩國人民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承擔起應有的大國責任和發揮出應有的大國智慧至關重要。中美關系深刻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美國學界和媒體要求拜登政府相對理性地處理美中關系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巴以沖突或將誘發全球新的極端主義抬頭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宣布對以色列采取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向以色列境內發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彈。以色列隨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對加沙地帶哈馬斯目標發起代號“鐵劍”的行動。2023年10月28日,以色列軍隊正式進入加沙。這是自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后,時隔50年以色列與哈馬斯再度全面廝殺,猶太人和中東穆斯林勢力持續近千年的宗教和民族之爭再度爆發。

作為以色列的鄰國,埃及和約旦擔心受到沖突牽連,強烈反對戰事擴大,并明確拒絕接收來自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難民。沙特則努力尋求在地區和國際層面阻止加沙局勢升級。土耳其一直謀求在中東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在此輪沖突爆發后力挺巴方,希望進一步拉近與阿拉伯國家和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關系,擴大自身國際影響力。伊朗的強硬姿態一度在國際上更受關注,但此輪巴以沖突讓伊朗進一步拉近了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伊朗總統萊希受邀參加沙特主辦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領導人聯合特別峰會,成為十多年來首次訪問沙特的伊朗總統。但進入2023年12月以來,伊朗的政策已經傾向于在巴以之間平衡。短期來看,此次巴以沖突升級為中東多國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巴以要實現盡快停火、重啟和平談判、走出沖突無法抑制的惡性循環,仍面臨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試圖徹底擊垮哈馬斯組織的強勢政策困擾。

巴以沖突持續3個月來,其具有強烈煽動力的引發民眾情緒性對抗、干擾和破壞中東地區航運和能源安全的外溢效應不斷顯現。此次巴以沖突在世界范圍引起的究竟是同情以色列還是同情巴勒斯坦,究竟是反猶太人還是反穆斯林的尖銳對立,正在招致世界政治思潮和國內政治新的動蕩。與此同時,胡塞武裝等中東極端組織在紅海地區騷擾和襲擊運行船只、美以軍方加強在紅海軍事部署等產生重大影響,截至2023年12月18日,世界各大船運和石油公司已經宣布暫停在紅海的航運。⑤這將對全球能源供應和貨物運輸帶來重大沖擊。

歐洲國家內部撕裂加劇、對立情緒升級,給社會穩定帶來威脅。從2023年10月7日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到10月底,法國發生了584起記錄在案的“反猶”行為。2023年10月20日,英國倫敦警方表示,此前兩周多時間里,“反猶”仇恨犯罪數量同比激增1353%,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同比增加140%。2023年11月底,德國情報機構警告稱,新一輪巴以沖突加劇了激進伊斯蘭主義者在德國境內發動襲擊的風險。西班牙內政大臣馬拉斯卡警告說,在國際形勢微妙的背景下,中東局勢可能加劇緊張氣氛,加劇兩極分化,助長恐怖主義。2023年12月5日,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事務的委員于爾娃·約翰松警告說,隨著巴以沖突愈演愈烈,歐盟國家在即將到來的圣誕節期間面臨“巨大恐襲風險”。歐洲內部的緊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領導人譴責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支持以色列。

在英國倫敦、葡萄牙里斯本、荷蘭阿姆斯特丹、波蘭華沙,都出現聲援巴勒斯坦的大規模集會。在歐盟領導層內部以及歐盟國家之間,就巴以問題也存在明顯分歧,甚至導致歐盟難以采取統一立場并有效發揮外交影響力。例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沖突爆發后訪問以色列并表達挺以立場,結果招致不少反對聲音。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公開表示,馮德萊恩的言論“缺乏平衡”“不代表愛爾蘭立場”。法國總統馬克龍警告說,如果情況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加沙沖突可能成為法國“分裂的因素”。荷蘭極右翼民粹主義者基爾特·維爾德斯出人意料地贏得選舉,成為下一任荷蘭首相,此前他發表了諸多“去伊斯蘭”言論,新一屆政府很有可能在維爾德斯的領導下走向極端主義。⑥此外,阿根廷新總統哈維爾·米萊更是一名極右翼分子,他多次表露出對中東國家以色列的支持,并表示他就任總統后的首要舉措之一就是扭轉阿根廷數十年來針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平衡外交政策。⑦

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美國社會上的“反猶”事件激增。據美國穆斯林民權組織“美國—伊斯蘭關系委員會”統計,2023年10月7日至24日期間,該組織共記錄774起針對美國穆斯林的仇恨言行案例,為2022年同期的三倍多。同一時期“美國阿拉伯裔反歧視委員會”記錄了100起針對阿拉伯裔的仇恨事件,包括言語攻擊、威脅、恐嚇以及暴力襲擊等。針對巴勒斯坦裔的仇恨言行尤甚,“巴勒斯坦法律協會”在同一時期記錄了400多起求助案例,其中包括多位正遭受暴力威脅和反巴勒斯坦言論威脅的學生求助。⑧

在輿論分化日趨明顯的態勢下,美國各大高校正在成為新一輪巴以沖突的“第二戰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相繼成為抗議行動的集中爆發點,支持巴以雙方的學生群體形成對峙,甚至發生暴力沖突,哥倫比亞大學一度因此封校。由30多名哈佛大學學生組成的“哈佛巴勒斯坦團結組織”發表聲明,認為在經歷了數十年對加沙地帶的占領之后,“以色列政權應該對所有正在發生的暴力行為負全責”。這些美國學生的言論及表達遭到了美國國會的強烈指責。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被傳喚到國會聽證會,被迫接受“反猶太人”不是“言論自由”的政治原則。美國大學校園的立場分化只不過是全美社會分歧的縮影,折射出巴以沖突產生的強烈的對抗性外溢效應,波及美國社會的猶太裔、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群體。如果以色列在加沙地區采取進一步的強硬軍事行動、引發更多巴勒斯坦民眾傷亡,此次巴以沖突對全球政治思潮的穩定、進步所造成的基于種族和宗教的情緒性、對抗性沖擊將持續發酵。

應對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雙重分裂的緊張態勢

在供應鏈重塑、數字經濟發展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地緣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先后提出“繁榮非洲”倡議、“藍點網絡”計劃、“美洲伙伴關系網絡”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同時還相繼提出在印太地區建立一系列經濟政治聯盟,試圖重塑全球產業鏈,如美日澳印韓越“經濟繁榮網絡計劃”、美日“印太高質量基礎設施”投融資合作關系、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等。2022年5月,美國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并宣稱這一框架“將為21世紀的世界經濟確立新的規則”,希望借此實現基建合作和“供應鏈韌性”等目標。在此框架下,美國將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在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為東道國提供“一帶一路”的替代性方案。⑨2022年6月,美國牽頭聯手七國集團(G7)共同宣布發起“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2023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上,美國聯合歐盟、印度和沙特等中東國家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將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以對壘中國已經持續十年、為世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一帶一路”倡議。⑩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利用自身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和影響力,對他國的科技企業和機構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限制和打擊,限制正常的文化、社會、教育、媒體交流,全面盤查參與科技交流的學者。國際上的一些同盟體系將高科技領域制裁和限制變成盟友之間的地緣經濟組合,濫用出口管制規則,以此打造一個“科技民主同盟”,即從技術、硬件管控和產業替代兩個方面對高科技產業進行“卡脖子”,加緊地緣科技攻勢。

2023年,美國不斷加速推動更多盟友一同編織一個更緊密的地緣科技“硅幕”,試圖鞏固在以芯片、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上的優勢地位。美國針對半導體產業鏈特點,通過給予高額投資補貼等方式,拉攏日、歐、韓知名生產商加強對美國的高科技產業投資,通過美國自己的再工業化進程來控制和主導全球計算機芯片和高端半導體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在美國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在對華投資和銷售上受到美國商務部、財政部的重大限制。實質性地影響中國與歐洲國家、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高科技貿易與投資合作。

地緣政治的競爭已經蔓延到東亞以及亞歐跨區域正常的貿易、科技和技術交流與合作。各種“小多邊”不僅是霸權體制內在邏輯的延續,更是依仗同盟體系的“大多邊”來實施陣營內部的安全與經濟利益的排他性“內化”。亞太和跨區域的政治和經濟緊張態勢不斷延續。拜登政府近年來不僅極力拉攏組建新的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機制,美國軍方和智庫界甚至若干年前就開始討論要籌建亞洲版的北約,將美國主導的雙邊軍事同盟轉變成針對中國的多邊軍事同盟。有韓國學者明確指出,將陣營對抗重新帶回亞洲的結果必將犧牲數十年來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面對地緣政治形勢緊張態勢、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巴以沖突持續及難以遏制的擴散性效應,再加上世界經濟進入慢增長期,今后幾年世界戰略格局中大國對抗與爭端、地區性安全熱點難以降溫,美西方國家陣營組合可能會不斷升級,各種地緣政治沖突激化或將引發全球范圍政治極端主義進一步上升。甚至可能因為同情猶太人還是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分歧而造成全球性政治思潮分裂的再度爆發。最近阿根廷米萊政府上臺、荷蘭反穆斯林為代表的極端政治保守勢力贏得大選上臺執政就是兩個典型事例。大國對抗和沖突、地緣政治形勢緊張甚至進入新的戰亂時期,再加上全球經濟低迷,都有可能誘發極端主義政治勢力在全球范圍上升。

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的中國,將是今后世界地緣政治形勢復雜化、尖銳化、沖突化進程中最具建設性的穩定性力量。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胸懷天下的宏闊視野,先后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供助力。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通脹水平仍然較高等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潛力和活力,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這不僅為中美關系、亞太地區政治,也將為世界戰略局勢演變把舵領航。美國CNN著名評論人扎卡利亞最近在美國《外交事務》上撰文指出,“美國應該接納中國強化自身影響力,以適應其經濟實力增長的合理嘗試”。?

2023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斐洛里莊園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兩國元首就事關中美關系的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事關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并將其作為事關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五根支柱之一。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展現了雙方建設性管控分歧的積極意愿,對穩定中美關系的作用無可替代。近年來,美國一些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拿著放大鏡看中美之間存在的差異和分歧,以競爭定義中美關系,這是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的不負責任。中國不懼任何遏制打壓,堅定維護正當利益,致力于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推動構建穩定、健康、可持續的中美關系。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態勢的惡化,拜登政府應該意識到,在加劇陣營化對抗態勢的同時確保美國同盟和安全伙伴體系內少數國家的競爭優勢和壟斷利益,不僅將破壞全球經濟的合作、包容和共同發展,更將使得全球治理機制進一步走向碎片化,加劇地區性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和對峙。習近平主席指出:“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要放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這個大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為人類進步展現擔當。”中美兩國應該加強合作、共同行動,努力降低和減少全球地緣政治態勢持續失序的戰略風險。

(作者為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注釋】

①朱鋒:《現實主義回歸與中美戰略博弈》,《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1期。

②Dmytro Kuleba ,There is a Path to Victory in Ukraine: Delusions and Dangers of Defeatist Voices in the West , Foreign Affairs, December 14, 2023.

③Pentagon forges new high-tech agreement with Australia, United Kingdom, aimed at countering China, Associated Press , December 2, 2023.

④朱鋒:《地緣戰略與大國關系:中日關系基本走勢的再分析》,《日本學刊》,2022年第1期。

⑤Jenni Reid,Oil major BP becomes latest to pause Red Sea shipments, with global supply chain in focus, CNBC News, DEC 18, 2023.

⑥Geert Wilders: the anti-Islam, anti-EU populist who could be next Dutch PM, Reuters, November 23, 2023.

⑦Javier Milei: Argentina's pro-Israel and far-right presidential front-runner, Middle East Eye, August 18, 2023.

⑧US university presidents face firestorm over ‘evasive’ answers on antisemitism, The Guardian, December 7, 2023.

⑨In Asia, President Biden and a Dozen Indo-Pacific Partners Launch 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The White House, May 23, 2022.

⑩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Principles of an India-Middle East-European Economic Corridor,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9, 2023.

?Wang Son-taek ,Seven problems with the Asian version of NATO, Korea Herald, Dec. 14, 2023.

?Fareed Zakaria, Self-Doubting Superpower: America Shouldn't Give Up the World It Made,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24.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