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深冬午后,一縷陽光灑向大地。走進新落成的北京市豐臺區圖書館大紅門新館,35米高的陽光中庭,錯落有致的綠植點綴其間。讀者或坐或站,享受這閑暇的閱讀時光。
這樣美好的生活圖景,得益于豐臺區的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傳統商圈向現代產業轉型,蝶變的大紅門延續中軸文脈;“長辛扶搖計劃”用設計與創意讓長辛店老鎮重拾繁盛;片區類城市更新實踐梯次進行,“40歲”的方莊社區活力再現……
萬年永定河、3000年蓮花池和870年金中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稟賦孕育了首都之南的“豐臺”。如今,伴隨著城市更新的腳步,古老的豐臺正煥發新生。
1.騰籠換鳥引領城市功能轉型蝶變
新時代首都發展,本質上是首都功能的發展。在首都城市格局中,豐臺區既屬于中心城區,又處在中軸線上,是完善首都功能格局的戰略要地。隨著北京城南行動計劃、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深入推進,豐臺區也迎來了加速轉型升級的廣闊發展空間。
“以前是住在大紅門,現在是生活在南中軸。”家住珠江駿景小區的林薇說。疏解整治前,居民出小區上三環特別不容易,路上都是亂停的車。現在出小區兩分鐘就到了三環輔路。林薇感嘆道:“住了十幾年才感受到家離三環這么近!”
南中軸是北京中軸線向南延伸的地區,承擔著首都功能拓展的重大任務。曾經,這里的大紅門地區,作為北京乃至華北最大的服裝批發交易中心,日客流量達10萬余人次,日貨物吞吐量上千噸。
“大紅門地區的城市更新,不搞大拆大建,利用騰退空間進行整體功能轉換,在原址上實現功能升級。”南中軸地區建設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史長誼介紹說。
在涼水河與南苑路交會處,曾經滿是巨幅服裝廣告的外墻,現今搖身一變成為現代感十足的格柵和玻璃幕墻立面,彰顯中軸線文化底蘊的同時,又不失未來科技元素。原來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已變身為“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
“園區一期已投用,二期于2023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實現全面開園。”南中軸(北京)國際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閆福介紹說。圍繞數字經濟為主導、元宇宙為特色的產業方向,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正在打造集“空間+投資+服務”于一體的園區。目前已有150多家中外高精尖企業簽約入園,成為首都商務新區建設的重要一環。
“選擇入駐科技園,看中的是園區的區位優勢和在元宇宙產業方面的布局。”作為元宇宙行業代表性企業,北京霍巴超元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義嶺表示,“希望能在園區找到合作伙伴,形成集聚效應,實現協同發展。”
除了產業更新迭代,南城市民也開始享受城市更新所帶來的公共服務改善紅利。
作為南中軸地區首個利用“疏整促”騰退空間進行升級改造的試點項目,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前身是服裝批發市場,現在變身為集政務服務、黨群服務、文明實踐和公共文化等功能的城市綜合服務空間。
“我做好了跑三次的準備,結果一次就辦齊了!政務服務做到我們企業心坎上了!”市民王先生通過“一證(照)通辦”,辦結了“小微型客車租賃備案有效期屆滿延續”所有事項。
政務服務中心運行以來,已聚合豐臺區46個部門,實現1600余項事項“一門辦理”,有效解決了群眾辦事“到處跑”“跑多次”的難題,群眾服務好評率99.99%。
未來,國家自然博物館、首都規劃展覽館等也將落地這里。南中軸地區,將以文化功能和國際交往功能為主導,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推動功能重塑、品質改善和動力升級,大力建設生態軸、文化軸和發展軸,成為展示國家形象和中華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區。
2.街企結對攜手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
抖空竹、打乒乓、唱京劇……走進方莊街道芳華里家庭養老社區,歌聲、歡笑聲,聲聲悠揚。家住附近的劉奶奶說:“這里面積大,綠化好,又有運動設施,功能特齊全,大家都愛來這兒!”
作為北京首個“成片規劃、成片建設”的大型居住區,方莊街道也是豐臺區第一個完成城市化的街道。經過40年的發展,這里的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但社區硬件設施以及規劃的配套設施都跟不上時代需求。
為此,方莊街道啟動系統性城市更新行動,芳華里家庭養老社區應運而生。這里原是方莊電影院,閑置了近30年。方莊街道將“養老社區”這一概念引進來,周邊的老人也可以來參加各類活動。
“在樓頂的空中花園,我還認領了‘一米菜園’。”劉奶奶高興地說。自2023年4月運營以來,養老社區已組織活動近200場,參與群眾3000余人次。
距芳華里不遠的方莊文化藝術中心,2023年10月開業,由街邊小樓改造而來,融合了三聯韜奮書店、“一方劇場”、“可”藝術中心等文化設施,是豐臺區首個政府建設、企業管理、市場化運營的公共文化設施,為長效化社會化運營提供了“方莊樣本”。
超大型老舊社區更新統籌難、資金平衡難、產業資源導入難……面對城市更新中的諸多問題,豐臺區以方莊地區城市更新先行先試、創新利用“街企結對”模式,以街道為實施單元,進行街區城市更新的研究和探索,巧妙破題。
方莊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曉東表示,在“街企結對”模式下,方莊活力街區一期項目已完工,龍珠公寓老舊小區及鄰里中心改造項目啟動實施。街道還將聯合高校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打造北京市首個“政、產、學、研、用”融合的區域城市更新試點和實驗基地。
目前,“街企結對”模式推動片區更新,已在豐臺全區“迭次展開、多點開花”。依托寫字樓改造的北京市殘疾人職業康復和托養服務中心,提供7大類14項專業化助殘服務項目,成為全國最大的省級殘疾人綜合服務園地,是太平橋街道推動街區城市更新的重點項目。在對馬家堡68號院2號樓試點“原址原建”老舊居民樓改造工作中,豐臺城市更新集團與西羅園街道成立改建街企工作專班,居民深度參與老樓改造工作,征詢率、參與率、簽約率都達到了100%……
這些街企合作的成功實踐,推動了一批批城市更新民心工程的落地,讓豐臺的城市發展更有溫度。
3.組團發展產業煥新協同前行
“眼前的這座體育館,原來是個儲煤倉庫,占地面積很大。現在升級成為棟能魔王運動空間,附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運動自由’。”家住中關村豐臺園附近的居民李先生說。
“依據《北京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目前豐臺區涉及城市更新街區42個,總面積63.8平方公里,涉及待更新建筑規模共2400萬平方米。”豐臺區住建委主任李國龍介紹說。
推動多類型、多層次城市更新工作的背后,是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之有效的機制路徑。
2021年,豐臺區成立了城市更新專項小組。2023年4月,又在全市率先成立城市更新集團公司,推進產業內容和更新載體的聯動互促。與此同時,豐臺區通過“倍增追趕、合作發展”計劃的實施,讓產業煥新發展和城市更新發展兩大進程在豐臺歷史性疊加,為城市更新帶來更多可能。
2023年,豐臺區整理出城市更新“儲備庫”70余個項目,其中已啟動51個項目,共投資近482億元。
曾經是亞洲最大鞋城的大康鞋城,如今轉型為京印國際中心。利用地處北京南站的地理優勢,打造城市人文商務綜合體,發展高端商務新業態。
在新村街道,圍繞天壇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打造樊家村“鼎業文化健康產業園”,發展“大健康”產業。2023年7月入駐園區的國控醫療北京健嘉康復醫院,設置重癥監護室、高度依賴病房、神經康復科、腫瘤康復科、疼痛康復科等專業科室,床位超過500張,為患者提供康復治療、專業護理和生活照料服務。
在航天航空等重點產業領域,豐臺區打造和義科創產業園等優質項目,開展航天科技、智能裝備等企業孵化,推動商業航天企業的“爆發式增長”。作為一家商業航天公司,天兵科技于2020年將“家”搬到產業園。公司火箭副總師張建宏說:“園區雖不大,但配套齊全,還有不少供應鏈企業。幾年來,公司扎根豐臺不斷發展壯大,享受到了豐臺區的租金優惠、人才引進等多項政策紅利。”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扎根豐臺,更多產業聚集紅利、產業升級紅利體現和融入城市更新進程中。
“作為完善首都功能格局的戰略要地,引領城南發展的排頭兵、主戰場,豐臺區通過攜手、協同、賦能‘三步走’,以重點項目建設帶動城市更新,精細化推進街道畫像,構建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彰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城市新形態。”豐臺區委書記王少峰表示。
一針一線編織城市底蘊,一磚一瓦彰顯城市氣象。豐臺區的城市更新,正以其獨有的方式滋潤著這片土地,將產、城、人有機地結合起來,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新增長極——豐臺,正展現在京都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