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層論壇在杭州順利召開。本屆論壇以“八八戰略”與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共杭州市委黨校聯合主辦,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杭州基層黨建研究中心、社會治理與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共同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省委黨校、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等省內外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為推進“八八戰略”走深走實,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提供了富有學術價值和啟發意義的觀點,為杭州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范例貢獻了智慧。
論壇開幕式由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教育長柯紅波教授主持,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柴寧寧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辛向陽先后致辭。之后,辛向陽院長還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什么樣的人類新文明”的主旨發言。他指出,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能夠不斷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新質生產力會推動新質生產關系的變化,新質生產關系的變化又會進一步推動新質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化,從而推動新型文明的形成。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出和平型的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能夠以強大的現代化力量不斷制止戰爭的現代化,也是能把中華民族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平性發揚光大的現代化。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這一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真正的民主性文明。遍覽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發現這是一個非民主化的過程。而與西方早期現代化的非民主性相反,我們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民主性的,是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民主的文明,特別是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要實現人民的政治權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民主性特質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第四,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市場新文明。這個新文明是能夠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又能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它既強調要發揮資本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同時也強調要處理好市場的利益性、道德性和法治性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市場新文明,推動形成世界范圍內公平合理的經濟秩序。
深入理解“八八戰略”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
2023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20年來,浙江省堅定不移深入實施“八八戰略”,之江大地發生了系統性、整體性的精彩蝶變。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一級巡視員、研究員張賀福認為,“八八戰略”的提出以深入調研為基礎,對當時浙江省的發展優勢和先天不足作了客觀而全面的分析,從而明確了推進浙江省域現代化發展的具體目標、工作重點和實踐路徑,是中國式現代化省域探索的科學結晶。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權力監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董瑛分析了“八八戰略”與“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認為“八八戰略”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邏輯貫通、精神契合,具有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一致性,具有價值立場、思想路線和方法論的契合性,而且相互支撐、相互印證、相互促進,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篇章。中共杭州市委黨校臨平分校常務副校長桂祖武認為,“八八戰略”優勢論包含“勢論”思維、推動經濟發展由低時空位向高時空位轉型和審時度勢、主動造勢、持續運勢等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浙江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的成功應用,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堅持、創新性發展和對由勢差到勢能再到發展主動權的孜孜以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涵的深刻把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研究員張志強指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定是保持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現代文明,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需要把握好文化與文明、“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喬曉楠則以浙江的共同富裕和省域現代化“兩個先行”為考察重點,分析了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他認為,“八八戰略”已經成為引領浙江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并必將進一步成為指引浙江實現“兩個先行”新使命的總綱領。
中國式現代化與城市治理現代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何艷玲指出,“八八戰略”方法論與城市治理現代化息息相關。杭州要成為善于發展經濟的政府、善于系統研發的政府、善于資產運營的政府、善于產業創投的政府、善于承擔責任的政府,才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范例。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副研究員李燕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正加快推進中,對城市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當前,在城市治理理念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城市治理技術現代化等方面還亟待加大改革力度,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夯實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的多元面向與實現路徑
基于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特殊情況,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多維表征。為此,多位與會學者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多元面向與實現路徑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韓強提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以重大發展統一干部思想,要以重大發展戰略統一干部思想,要以重大決策統一干部思想,在統一思想中不斷深化“八八戰略”在浙江的發展。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應雪林指出,浙江在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的過程中,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要在推進“兩個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中,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二是要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于潮頭中,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三是要在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中,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杭州市紀委監察事務服務中心助理研究員、政工師金偉東認為,宋韻文化是浙江省委貫徹“八八戰略”的一項重要工程,是具有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而廉潔文化是其重要內容。為此,他對杭州宋韻廉潔文化的體系構成、鮮明特質及其當代借鑒方面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角度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路徑。例如,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張毅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典型的以政黨引領和推動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既能保證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也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更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上要始終確保正確政治方向,行動上要更好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丁京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城市治理的實踐走向,建設“人民城市”是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系統性和持續性的必由之徑,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色與“人民城市”治理邏輯具有內在一致性。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博士劉建鋒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張二進都講到,新時代創新生態民生建設的現實之“勢”和創新生態民生建設的體制機制“憂”,同時要關注以生態產業化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路徑,以此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狠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強國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基層治理創新
基層不牢,地動山搖。不少與會學者還結合典型案例,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基層治理創新問題。例如,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李穎提出,數據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資源要素,數據治理也已成為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內容,關乎治理轉型的實現程度。為此,她介紹了杭州市上城區“基層治理數據底座”案例。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城市之美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員邱浩鈞提出,增強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不僅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支撐,還是對市場邏輯挑戰農村基層治理秩序的有效回應。通過介紹浙江省推進鄉村共同富裕的八個典型案例,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從資源匱乏到資源自我生成積累、從發展依靠外部到實現內生發展的實踐邏輯。杭州市改革研究與促進中心助理研究員梁娟提出,保持民意表達與政府回應的動態平衡是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杭州市“民呼我為”的實踐探索,深化民意協同回應機制變革,推進民意表達與民主協商的有機融合,不斷激活民主制度的生命力,發展和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明和碩士生顧東明結合在廣東省D鎮的深入調查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以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優勢和合法性資源吸納整合而成的合作治理組織網絡,其存在形態表現為“組織吸納社會”。
本屆高層論壇共收到應征論文68篇,入編論文集28篇。浙江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貝靜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潘娜娜先后對上述論文作了精彩點評。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副校長、二級教授高國舫主持特邀專家主旨發言環節,并對本屆論壇作了總結性發言。
(執筆人:申魯菁,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學術秘書、講師;姜方炳,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