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黨政干部談治理> 正文

加大財政政策調控力度

——財政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談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  賈榮鄂:

減稅降費增強精準性針對性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求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近年來,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取得什么效果?2024年如何推進結構性減稅降費?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怎樣“破題”?

近年來,宏觀政策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切實減輕經營主體稅費負擔、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2023年,按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的要求,強化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研究,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實打實支持企業紓困發展,推動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財政部稅政司司長賈榮鄂表示。

首先,及早明確到期稅費優惠政策后續安排,進一步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分批延續、優化和完善了70余項稅費優惠政策,把握好時機、力度和節奏,大部分政策直接延續至2027年底。“這些政策重點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支持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支持促增收擴消費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穩外貿穩外資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些延續的政策項目多,涉及領域廣,延續時間長,契合企業期待,對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發揮了積極作用。”賈榮鄂說。

其次,出臺實施針對性強的新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特定領域、關鍵環節,精準實施新的稅費優惠政策。減稅降費打出“組合拳”,主要包括實施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支持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集成電路和工業母機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高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進一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和贍養老人負擔;對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交易給予稅收優惠,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我們加強宣傳解讀,著力提升政策知曉度和到達率,幫助經營主體應知盡知、應享盡享,推動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賈榮鄂說,“總體來看,2023年以來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在改善社會預期、助力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重點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強化政策供給,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稅收制度是國家財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賈榮鄂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的要求,不斷深化稅制改革,實現了稅制建設方面的諸多歷史性突破。

首先,深化增值稅改革。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簡并并降低增值稅稅率,完善抵扣鏈條,建立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基本建立起現代增值稅制度。其次,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明確綜合所得的征稅范圍,設立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優化調整稅率結構,初步建立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再次,優化企業所得稅制度。實施了覆蓋創業投資、創新主體、研發活動等創新全鏈條的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不斷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此外,穩步推進其他稅種的改革。完善消費稅制度,推進資源環境稅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等。“隨著一系列稅制改革的穩步實施,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制度保障。”賈榮鄂說。

“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完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健全地方稅和直接稅體系,推進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賈榮鄂表示。在健全地方稅體系方面,要培育地方稅源,擴大地方財力,合理配置地方稅權,理順稅費關系,逐步建立規范、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體系;要著力推進消費稅改革,穩步推進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在健全直接稅體系方面,要著力健全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體的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研究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我們將加強謀劃和頂層設計,統籌當前與長遠、中央與地方、公平與效率,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把握好時機、力度和節奏,積極穩妥推進稅制改革。”賈榮鄂說。

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司長  郜進興:

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財政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著力在‘增投入、轉方式、建機制’上下功夫,促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推動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司長郜進興表示。

增投入方面,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投入力度。2023年,中央財政安排生態環保和綠色低碳相關資金4640億元,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目標落地落實。轉方式方面,注重把握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通過競爭性評審等方式,創新性開展了一系列示范工程項目,推動財政資金向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聚焦。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生態系統修復和治理,強化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一體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機制方面,推進生態環境等領域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適當加強中央事權。“同時,推動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完善稅收、政府采購、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等制度體系,目前已基本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郜進興說。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郜進興介紹,具體來看,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首先,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財政加大投入,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近5年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約3000億元,年均增長9%以上,為建設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美麗中國提供堅實財力保障。藍天保衛戰方面,重點支持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多措并舉抓好大氣污染防治。比如,持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改造,5年來支持了88個城市,占北方城市數量的53%,集中供暖面積的76%、受益人口的75%,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提高了40個百分點。碧水保衛戰方面,統籌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重點關注集中式飲用水和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聚焦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持續提升改善水質。比如,近兩年安排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資金占水污染防治資金總額均超過70%。凈土保衛戰方面,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聚焦污染源頭,調整資金支持重點,持續加大對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系統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中央財政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以財政力量推動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以點帶線、由線成面,持續推動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全面提升。“‘十三五’時期以來,中央財政遴選了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試點項目,合計安排獎補資金1000多億元,累計完成系統治理面積約537萬公頃。”郜進興說,總的來看,在中央財政支持下,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明顯提升,進一步筑牢了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

再次,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擦亮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和成色。近年來,中央財政持續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不斷提高資金政策的精準性,大力支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重點行業領域低碳轉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工作,積極引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同時,不斷深化綠色稅制改革,強化稅收政策的激勵約束作用,以環境保護稅為主,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等為輔,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稅制體系。此外,持續優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更好發揮政府示范引領作用。”郜進興說。

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的要求,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薄弱環節,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財稅政策,培育綠色低碳轉型內生動力,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取得實效。”郜進興說。

首先,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打好幾個重大標志性戰役,實施一批系統性工程,推進一系列綠色民生項目。郜進興介紹,2024年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出臺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意見,健全“三北”工程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撐體系;積極推進森林、草原、濕地、礦山、海洋等重點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扎實推進老百姓“家門口”的綠色民生項目,穩妥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

其次,強化政策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們要落實好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進一步研究完善相關財稅政策。持續優化現有支持政策,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和技術研發,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重點領域行業節能減排。繼續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郜進興說,要注重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支持“雙碳”政策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銜接,加強與重要區域發展需求的銜接,合理規劃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

再次,深挖財稅政策潛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雙向發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優化調整財政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持續強化對生態功能重要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健全“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要充分發揮稅收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加大綠色產品采購力度,支持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2024年,我們將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以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既‘加力’也‘提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作出財政新貢獻。”郜進興表示。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  王建凡:

強化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求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

“2023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優化支出結構,切實保障基層‘三保’,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大力提升政策效能,有力促進經濟總體回升向好。”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說。

第一,強化逆周期調節。統籌用好各項財政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組合拳”,擴大財政支出規模,支持擴內需、穩投資、促消費。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在比2022年增加1500億元的基礎上,將城中村改造、5G融合設施等納入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將供熱、供氣等納入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推動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執行中增發國債1萬億元,以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第二,保障國之大者。強化財政政策支撐,加強重點領域保障,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增加對產糧大縣獎勵,擴大糧食作物保險實施范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落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的財稅舉措,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加強生態系統治理和保護,推進建設美麗中國。

第三,增進民生福祉。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線。延續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以及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提高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89元、640元,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合理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同時,著力提升政策效能。完善制度和加強管理并舉,切實提升政策效果和資金效益。持續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做到花錢要問效、無效要問責,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強化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推進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財政運行監測預警,積極推進預算公開。堅持化存量遏增量,推動制定一攬子化債方案,扎實推進地方政府債務化解。

“2023年以來財政運行總體平穩,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有效,有力支持了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王建凡說。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王建凡表示,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統籌各類財政資源,完善各項政策工具,強化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聚焦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首先,保持必要支出強度。用好增發國債、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適度增加財政支出規模,更好發揮拉動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循環的作用,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其次,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上下真功夫,用好增量、優化存量,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不動搖,嚴控一般性支出,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該保的保、該加的加、該砍的砍,把財政資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再次,提升財政管理質效。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將績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加強對各類收支政策的評審評估,強化預算執行監督,提高財政管理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此外,嚴格執行財經紀律。落實預算法定原則,嚴格執行各項財經法規和管理制度。切實硬化預算約束,嚴格規范財政收支管理,落實好各類民生保障標準,防止違規提標擴面。加強對財政資金全過程跟蹤監控,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糾偏,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要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兼顧當前和長遠、需要與可能,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財政收支政策,強化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持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積極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有效應對風險隱患,確保財政行穩致遠。”王建凡說。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