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同步起跑、競爭搶跑的新賽道,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帶動作用和重大引領作用。
因此,培育與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對地方來說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區,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積極爭取重大項目落地。錨定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標高追求,圍繞未來產業加強前瞻布局、搶占發展先機,突出平臺支撐、動力激活、重點突破、要素保障4個抓手,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未來產業發展承載地、先行地、集聚區、示范區,從而進一步激發地區發展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突出平臺支撐,打造未來產業重要承載地。發展未來產業,首先要謀劃好“四梁八柱”,發揮好平臺匯聚高端資源、促進集聚發展的作用,加快建設樞紐、產業、科研“三大平臺”,不斷優化整體布局,提升產業發展能級。一是加快建設樞紐平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強用好機場、火車站、港口等交通樞紐優勢,打造空鐵水陸立體交通網絡,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切實將“樞紐流量”轉變為“產業增量”。二是加快建設產業平臺。高標準打造科技園、總部集聚區、數字科技城等發展平臺,特別是規劃建設未來產業核心區,為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全力打造域內未來產業培育核心基地。三是加快建設科研平臺。構建以大型高科技企業研發中心、相關科研院所等為龍頭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與有關部委合作共建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服務基地,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產業集群等項目,推動形成更多前沿性、交叉性、顛覆性技術原創成果。
突出動力激活,打造未來產業引領先行地。發展未來產業,需要主動適應未來產業由突破性、顛覆性的前沿技術推動的特點,提高產業發展系統性、前瞻性,全面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確保在推動產業發展中搶占主導權、增創新優勢。一是激活改革動力。大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健全完善適應未來產業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制度規范,以一系列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工作為牽引,推進并聯審批、項目管理、經費使用、成果評價、人才評估等全方位改革,以改革破冰引領產業突圍。二是激活開放動力。依托域內各國際交往載體,爭取世界級、國家級重要會議論壇落戶,推動未來產業高水平國際合作。三是激活創新動力。依托“國字號”平臺,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等的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統籌“從0到1”的源頭創新和“從1到10到100”的應用轉化,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區。
突出發展重點,打造未來產業鏈條集聚區。發展未來產業,需要結合區域資源稟賦,聚焦發展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能源、未來健康“四大集群”,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構建全鏈條產業發展集群。一是聚焦發展未來制造產業集群。以白云區為例,我們充分發揮相關智能網聯汽車“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作用,謀劃建設大規模的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園,重點發展智能感知系統、車用無線通信、電機電控、快速充電等細分領域;以相關技術研究院為“鏈主”,圍繞激光加速器、激光加工設備、離子注入機等領域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創新技術在醫療、半導體制造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努力破解國產高端裝備及工藝“卡脖子”難題。二是聚焦發展未來信息產業集群。面向未來信息通信和先進計算需求,依托數字科技城等重大平臺,深化與相關龍頭企業合作,積極布局發展云計算、大數據、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元宇宙等未來產業,以數字賦能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三是聚焦發展未來能源產業集群。組建國地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引進龍頭企業,聚焦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超導儲能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擴散和商業化應用,打造千億級戰略性支柱產業;圍繞氫氣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推動上下游企業與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推進先進技術、材料和裝備研發,積極開展多元化示范應用,打造氫能產業高地。四是聚焦發展未來健康產業集群。發揮域內優質高校、醫院和企業集聚的優勢,大力發展臨床醫療、生物醫藥、醫工融合、保健養生“四大板塊”,加快推動國家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醫工融合創新中心等項目落地,打造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的重要承載區和集聚區。
突出要素保障,打造未來產業發展示范區。發展未來產業,需要不斷加強組織、政策、人才三大保障,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一是不斷加強組織保障。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責、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的未來產業工作推進機制,研究制定企業、招商、投資、創新四項工作清單,加速各項工作落實。二是不斷加強政策保障。研究制定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保護、應用場景培育拓展等政策,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裝備首臺(套)、科技創新券、創新產品推廣等政策,以惠企政策賦能產業發展。三是不斷加強人才保障。扎實推進人才工程,完善重大引才項目配套獎勵措施,面向全球精準制導、集聚引進“高精尖缺”人才,每年引育一批創新創業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
總之,發展未來產業,需要強化動力、平臺、重點、保障等多方位支撐,堅持創新驅動、前瞻布局,統籌謀劃、系統推進。需要國家層面進一步強化系統性謀劃和總體性布局,加強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多路徑探索和交叉融合,積極塑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在全國因地制宜培育孵化一批未來產業,全力搶占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