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城縣擁有源遠流長的彩陶文化、灰陶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歷史底蘊深厚綿長。近年來,這座古縣在堅守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尋求創新發展。如今,交城縣正在以其獨特的山水之美、歷史之韻和創新之魂,向世界展示著一座千年古縣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山水之城 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
在交城,山水自然景觀獨特秀麗,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春有教子文化節、夏有龐泉溝體育競技挑戰賽、秋有非遺中秋文化節、冬有民俗文化社火活動……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精彩呈現。2023年,交城縣成功上榜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成為呂梁市首個且唯一的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交山有巍峨、交水有柔婉、鄉村有鄉情。走進古村落磁窯村,這里的交城窯是山西較早燒制陶瓷的窯口之一,唐代便以燒制瓷器而負盛名。近年來,磁窯村在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同時,積極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修復的傳統院落免費提供給非遺產業使用,堆錦、木雕、金銀器、剪紙等產業在這里煥發新的生機。非遺傳承文化研學活動定期開展,游客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磁窯村以“黨建+文化旅游”為抓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農業、工業、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鄉村致富之路,打造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游新樣板。
交城縣的大山里,東社村是紅軍東征的主陣地,紅軍“紀律嚴明、宣傳抗日、開倉濟貧”的故事在這里家喻戶曉。近年來,該村巧妙地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旅游優勢,通過整治環境、宣傳紅色文化等措施,充分利用8處紅色遺址和4處不動產文物,開發了“重走紅軍東征路”旅游路線。東社村配套開發生態休閑、農家樂、紅軍東征文化廣場、登山步道等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重溫革命歷史。
無論是磁窯村的古陶瓷文化,還是東社村的紅色傳統文化,都是交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組成部分。在這里,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山水之美與人文之韻相互交融。
忠信之鄉 千年精神助推新時代文明
千秋忠信、大義交城。從晉代狐突到清代皮商,忠信精神深植人心,影響著城市發展。
如今,交城縣將忠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質量、推進文明創建,誠實守信、文明和諧、友善包容的社會環境已然形成。近年來,交城縣全力打造“三無”“三可”的營商環境,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推出“一次辦、就近辦、免費辦”和“延時服務”,真正實現窗口辦事時間無“斷檔”、辦理事項無“空擋”、優質服務無“阻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群眾事無小事”的服務理念,贏得了廣泛贊譽。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交城縣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典范。圍繞“張榜行動、示范行動、引領行動、風采行動”四大行動,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建設,使之提檔升級。在這座城市里,“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累計達到了450余場次。與此同時,依托“交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成立了236支志愿組織,吸引了1.49萬余名熱心人士加入。這些志愿者們積極投身于“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愛心送考”“99公益 情暖交城”等各種志愿服務活動,累計開展了4283場次,服務時長達到了21萬小時,為交城縣增添了無盡的溫暖和力量。
在交城,移風易俗工作成效顯著。2023年,交城縣東坡底鄉以“喪事簡辦三步走、文明鄉風樹新篇”上榜第四批全國“鄉風文明建設”典型案例候選名單。2023年,交城縣采取“宣傳先行+教育引導+典型示范”模式,依托全縣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10個實踐站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千余場,在村文化廣場、村民聚集地等顯著位置設立移風易俗宣傳欄,張貼、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宣傳冊、宣傳品4000余套,組織鎮村干部一對一入戶宣傳移風易俗政策,發放移風易俗宣傳掛歷80000冊。2023年,全縣共評選出2.83萬戶移風易俗星級文明戶,占比高達57%。這些措施使得崇尚文明、節儉科學的社會新風尚在交城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忠信傳千年,文明有力量。當千年精神與現代文明相遇,一個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交城,逐漸閃耀在三晉大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投資興業、旅游觀光、生活居住。
創新之地 傳統與現代融合碰撞
交城不僅是一座資源富集、古風沛然的歷史古城,更是一座充滿激情、活力無限的創新之城,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碰撞,讓這座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
世界鈣肥看中國,中國鈣肥看交城。作為全國硝基類產品產銷最集中的地方,交城在業界素有“鈣都”美譽。2022年,交城硝基復合肥基地被確定為呂梁市首批七大市級重點專業鎮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培育打造十大重點產業鏈和市委、市政府“1+7+N”特色專業鎮建設的戰略部署,交城縣涌現出了華鑫、金蘭、東錦、紅星、三喜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形成了集研發、生產和出口功能為一體的循環肥料產業聚集區。2023 年5月,交城縣委、縣政府在太原主辦“中國·交城綠色硝基肥產業峰會”,來自全國業內專家學者、行業企業家、海內外經銷貿易精英齊聚一堂,18家企業代表現場簽約達成合作意向。
創新之勢如星火燎原。同年10月,交城縣舉辦煤基新材料——新能源低碳轉型發展升級研討會暨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催化劑應用工業側線中試成果發布會。“合成氣經費托合成一步制烯烴”催化劑應用工業側線中試項目是呂梁市和交城縣成功引進并大力支持的重點項目,該項目的試驗成功,填補了我國利用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技術的空白,為發展我國煤基制低碳烯烴戰略新興產業,構建發展新格局,實現工業規模化應用、降碳推廣提供關鍵性技術保障。
走進交城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股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華鑫肥業引進國際先進的雙加壓法硝酸合成技術,采用變壓吸附提氫裝置與深冷空分制氮工藝,建成年產18萬噸合成氨、30萬噸硝酸、60萬噸硝基復合肥項目;紅星化工研發的全硝態氮中量元素水溶肥,成為首例在國家農業農村部注冊的產品;金蘭化工的硝酸鎂烘干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三喜化工自主研發的硝酸鈣連續結晶生產法、硝酸鹽清潔高效中和反應生產法、隔膜壓濾生產法等,提升生產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提高;山西利虎集團青耀技術玻璃有限公司研發的調光玻璃和星空頂氛圍玻璃以其獨特性能和科技含量,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山西上德水務有限公司的中水回用項目,實現了污水處理廠減排增收、用水企業節水增效的“雙贏”模式。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推動了交城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為全縣乃至更廣泛的區域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工業是交城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創新則是推動工業不斷前行的核心動力。目前,交城縣高新技術企業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50%,2022年更是通過了科技部首批創新型縣驗收。在交城,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形成了“高校(研究院)-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產業園區”的鏈式創新平臺。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交城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產業升級點亮創新之光,農業托管繪就豐收好景。2023年,交城縣農機總動力達到9.3萬千瓦以上,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4%,完成土地托管服務7.3萬畝。科技為這片土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農民們滿懷信心守望田野,增產增收不是夢想。米家莊村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發展出“稻蟹混養”的高效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土地和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成功地將畝產提升至1000多斤,為村集體帶來了20余萬元的收入。
交城正以產業鏈“鏈長制”和特色專業鎮為牽引,加快推動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化、融合化、規模化發展。
潮平海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有為。交城縣將繼續傳承山水之美、千年文化和忠信精神,堅持創新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智慧城市,推進鄉村振興,擴大有效投資,激發市場活力,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姿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交城縣融媒體中心 張娟娟 王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