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瞧,這里的民間藝術花開正艷

——陜西省綏德縣保護、傳承、利用好民間藝術的探索與實踐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陜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場冬雪飄落,染白了黃土高原,大地更顯蒼莽遼闊。

“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晌午,69歲的薛林才駕駛著三輪車,從田里駛向家中,一路上唱著信天游,那歌聲回蕩在眼前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間。

薛林才是個地道的陜北民歌歌手,一直生活在位于黃土高原腹地的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薛家河鎮薛家河村。“陜北民歌從生活中來,這幾年有很多學唱歌的娃娃們,過來跟我一起生活勞作,在山里放聲歌唱。聽著他們的歌聲我心里特別高興。”薛林才拿出和學生們留下的合影激動地說道。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陜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綏德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推動民間藝術發展,讓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日前,本報調研組走進綏德,在黃土高原中,深切感受民間藝術魅力,了解其保護傳承、創新利用情況,探尋綏德民間藝術花開正艷的實踐與啟示。

1保留民間藝術的原汁原味

走進綏德縣文化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陜北民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雒勝軍,正在電腦前整理前一段時間去采風時錄下的民歌。“這些音頻非常寶貴,都是原汁原味的聲音。在教學時我經常播放給學員聽,讓他們感受純正的民歌味道。”雒勝軍說。

每年雒勝軍都要下鄉采風,他走訪了近百位民間歌手。在綏德縣雒勝軍陜北民歌傳習所的書架上,調研組看到一排排磁帶、光盤,里面保存著他采風時錄下的信天游、勞動號子、小調等各種體裁的陜北民歌。

薛林才正是雒勝軍拜訪過的陜北民歌民間藝人之一。驅車1小時,雒勝軍從縣城趕到薛林才家中,兩人一起背靠窯洞、面朝山,在廣闊天地間唱著信天游。“我會反復聽這些老藝人的聲音,學習他們唱陜北民歌的老調式,這對我提升演唱水平有很大的幫助。”雒勝軍真切地說道。

綏德是陜北民歌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被列為陜北民歌的重要保護區。當地人愛唱民歌,勞作時唱、喝酒時唱,就連接受采訪時說著說著,也能唱起來。

“羊啦肚子手啦巾喲,三道道藍,咱們見個面面容易,哎呀拉話話的難……”冒著嚴寒,綏德縣文化館文化志愿者文藝小分隊走進位于山溝溝里的白家鹼鎮樓則溝村,進行惠民演出。臺上,雒勝軍放開嗓子演唱信天游經典作品《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臺下,村民們不時鼓掌喝彩。

“切著羊肚肚,放著羊臉臉,有著香菜放著鹽,誒呀,好吃的咱吃著就心里甜……”演出時,調研組見到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綏德平安書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何勝堂。他坐在椅子上,懷抱三弦,左手按弦,右手輕撥,左小腿綁著甩板,唱著一曲輕快的《綏德是個好地方》。

綏德平安書,是陜北這片黃土地上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也是陜北說書的派生之物,主要分為在廟會上演的會書、在村社演的社書和走進家門的家書。最初,綏德平安書由盲人表演,后來盲人宣傳隊漸漸消失,說書藝人也越來越少,這項非遺一度瀕臨失傳。

為表演好綏德平安書,何勝堂不斷提升技藝,把跟隨盲人師父走南闖北時所學到的經驗熟稔于心。“有悲憫情懷,沉浸于書中故事的情感變化,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聲調、表情、曲子也要與情感高度融合。”何勝堂介紹著自己對說書技藝精髓的體會。

2023年1月,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省榆林市)被公布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距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準在榆林、延安設立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10年有余。

“10多年來,榆林市不斷踐行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重要原則,推動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例如,榆林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將子洲、綏德、米脂、橫山等區縣的說書項目統一歸并為‘陜北說書’,進行整體保護,更好地凝聚力量、優化非遺項目的保護環境。”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薛志章告訴調研組。

民歌、秧歌、嗩吶、石雕、腰鼓、綏德平安書……近年來,綏德全面摸排優秀傳統文化“家底”:現有非遺保護名錄縣級五批十大類89項,其中包含市級23項、省級11項、國家級3項。這片土地,已成為民間藝術旺盛生長的沃土。

2讓傳承與創新相得益彰

走在綏德,時常會傳來震耳的嗩吶聲。嗩吶,已融入陜北群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綏德人的婚喪嫁娶,往往都有嗩吶參與。

一大早,調研組就尋著高亢激越的聲音來到了街上。只見一家羊肉面館前,嗩吶樂隊正在演奏,歡快的嗩吶聲、鼓聲、鑼聲、笙聲、琴聲交織在一起。

無定河旁,一陣雄渾嘹亮的嗩吶聲劃破清晨的寧靜。家住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后街村的汪世發,開始了他日常的嗩吶練習。盡管已經75歲,但他還會保持每天1個小時的練習。

“現在年紀大了,氣息不太跟得上,只有不停地鍛煉,才能讓我保持充足的氣息。”說完,汪世發拿起陪伴他幾十年的嗩吶吹了起來。

走進汪世發家中,調研組就看到原榆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頒發的綏米嗩吶傳習所的牌子。汪世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都有嗩吶學員慕名而來,向他請教。“我還通過線上交流,將需改進的地方直接告訴徒弟。”汪世發說。

為傳承弘揚好綏米嗩吶,20世紀90年代末,綏德縣成立了“綏德漢”百人嗩吶團,汪世發就是當時的主吹手之一?,F在,他已經成為百人嗩吶團的指導老師,將自己的嗩吶技藝毫不保留地教給其他嗩吶藝人。

“汪老師教導我吹嗩吶時要有充沛的感情,用嗩吶展現陜北的風土人情。”百人嗩吶團里的賈凱祥是位00后小伙兒,他告訴調研組,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喜歡上了吹嗩吶。“這些老藝人對嗩吶的熱愛深深感染著我,我要繼續提高自己的技藝,多參與專業樂團演奏,將綏米嗩吶傳承發揚下去。”

歲歲年年,黃土地上的嗩吶聲不斷,鬧秧歌也從未停歇過。調研組在綏德調研時反復聽到這樣一句話:“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會扭秧歌。”

調研組來到綏德縣老年大學時,一堂熱鬧的陜北秧歌課正在進行。雙手持扇,走扭搖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陜北秧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賀世成正在給學員們傳授他創作的鑼鼓步。

“創新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一直探索,希望在陜北秧歌經典十字步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幾年里我一點點嘗試,最終創編了這套鑼鼓步。”身為傳承人,賀世成深知肩上的責任:“傳承好陜北秧歌,既要掌握秧歌的知識和技巧,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創造、創新,為陜北秧歌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距老年大學10分鐘車程的綏德縣遠竹中學,七年級的學生在操場上,跟著老師歡快地跳著秧歌操。

“這套學校精心編排的校園秧歌操,將秧歌動作與現代體操融合在一起,既鍛煉學生身體,又傳承陜北秧歌。”綏德縣遠竹中學副校長李亞紅介紹,近年來,學校利用“第二課堂”資源,把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秧歌、剪紙、民歌、泥塑等非遺項目請進校園,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之旅,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慶祝節日時,村子廣場可熱鬧了,我小時候常跟在大人后面跳秧歌。”七年級學生賀詩雅興奮地說,“現在我也把秧歌操教給爸爸媽媽,他們很感興趣地跟著我跳。”

綏德縣委書記楊文慧介紹,近年來,綏德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鄉村活動600余場,參與人數達30萬人次;開展中小學生課外研學活動,有5000余人次的中小學生走進非遺陳列館,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3讓非遺成為產業發展新引擎

“剪紙居然能做成禮服?”

“不僅能做成禮服,我們連走秀都走了好幾場呢!”針對調研組的提問,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綏德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武燕,邊介紹、邊展示新設計的剪紙服裝——披肩、馬甲、禮帽及漢服樣式的長款禮服。“你摸這個衣服,用的可不是紙,而是我們經過多方挑選的舒適且不抽絲的布。”武燕笑著說,“在布上剪,可比在紙上剪難多了。”

綏德剪紙起源于祈福驅禍的民間風俗,歷經圖騰文化、祖先崇拜、裝飾剪紙等歷史變革,逐步形成一種獨具陜北剪紙藝術特色的剪紙風格?!洞合那锒贰度镤仭贰蛾儽边^大年》……武燕的剪紙作品充滿場景性、故事性,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寄托著對幸福生活的祝愿。

在綏德縣武燕剪紙傳習所,調研組看到幾位婦女正跟著武燕學剪紙。為讓大家學到一技之長并增加收入,武燕經常舉辦剪紙公益培訓活動,免費給農村婦女傳授剪紙技術。她還義務給綏德中學、綏德師范附屬小學等學校的學生教授剪紙課程。截至目前,武燕培訓的剪紙愛好者達2萬多人,其中就業創業的有80多人。

黃昏時分,調研組來到綏德縣城的石魂廣場,只見幾十只形狀各異的石獅子活靈活現。落日余暉下,這些石獅子仿佛在訴說這片黃土地上的精彩故事。

綏德石雕技藝有兩千多年歷史。在綏德,一塊普通的石頭,經過匠人們錘鑿,就可以變成一件藝術品,如牌樓、碑碣、亭、塔、廊柱。

“我是綏德縣最早創辦石雕廠的人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綏德石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鮑武文自豪地說,40多年來,從一間簡陋的石雕廠,逐步發展為當地規模最大的石雕企業,公司帶動當地300余人就業,并促成很多學徒創辦石產品加工企業。

驅車行駛在242國道四十里鋪鎮附近,調研組看到道路兩側有眾多石雕加工企業、個體加工戶和攤點等,可謂一條“石雕長廊”。如今,綏德當地石雕產業從業人員有1200余人,石雕產業也帶動周邊區域石料采掘、加工、運輸、石雕建筑等相關產業發展。全產業鏈每年可實現創收1.5億元,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綏德石雕技藝實現“點石成金”。

夜幕降臨,位于綏德縣城東南角的“天下名州”石牌樓的燈帶亮了起來。這座長36.9米、高16.9米的石牌樓,由1118塊石料組成。浮雕中刻有碧霄祥云、龍飛鳳舞、人物典故等內容,創造性地應用了圓雕、浮雕、鏤空、陰刻、陽刻、線刻等多種雕刻技法,把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高超的雕刻技藝融為一體,讓石雕成為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

4民間藝術花開正艷的經驗與啟示

近年來,綏德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正確的文藝創作導向,將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綏德地域特色相結合,確立“文化引領,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大力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變,使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調研組認為,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借鑒:

構建“一個”機制,開創非遺保護工作新局面。綏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社會參與、人人行動、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綏德縣“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成立綏德縣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編制《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榆林·綏德總體規劃》;制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綏德縣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認定辦法等文件;各部門主動自覺將非遺保護融入日常工作,各藝術團體積極參與創作演出,非遺走入尋常百姓生活,展現蓬勃生命力。

依托“五個”舉措,提升非遺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水平。一是構建完善的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摸清縣域非遺項目(資源)和傳承人的存續情況、傳承脈絡、分布情況,對非遺項目進行搶救性記錄和保存。二是加強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區協同保護、整體推進。三是注重發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座談會、提供傳習場所和展演展示平臺等形式,加強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支持。四是積極推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綏德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秧歌之鄉、民歌之鄉、嗩吶之鄉、石雕之鄉、剪紙之鄉,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群眾基礎不斷增強。五是加強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剪紙、石雕等多個項目入選陜西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或陜西省級非遺工坊,綏德剪紙被認證為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注冊“綏德石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凸顯“兩個”特色,彰顯非遺新時代獨特魅力。一是加強常態化傳播普及,出版《綏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綏德人文大觀·石文化卷》《綏德文化志》等圖書,發行《陜北·綏德嗩吶曲牌》光盤,舉辦“綏德非遺線上展”“我在綏德過大年”等活動,推進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二是推動活態化保護傳承發展,舉辦綏德國際石雕文化藝術節、綏德非遺藝術節、陜北民歌大賽等,每年組織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鄉村活動數百場。

打造“四個”品牌,推動非遺生態保護融入現代生活。一是打造舞臺精品劇目《米脂婆姨綏德漢》,集中展示綏德民俗文化,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逐步走向IP化運營。二是推出一張群眾演藝名片——陜北秧歌,制定秧歌保護規劃,開展秧歌培訓,推動靜態與動態保護相結合,使秧歌成為最具廣泛群眾基礎的非遺項目之一。三是開辦“非遺小劇場”,組織非遺項目展演,實現常態化演出,創新非遺保護傳承路徑。四是帶動一條助力鄉村振興產業鏈,綏德石雕助力鄉村振興作用有力凸顯,從業人員不斷增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效益持續提升,帶動了十余個關聯產業的發展,成為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楊桐彤、張哲浩、李潔,榆林學院文學院教授程明社)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陜西省綏德縣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