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間,我國手機閑置總量預計達60億部;我國二手手機潛藏價值超過6000億元。龐大的基數為二手手機回收市場創造了巨大供給和發展空間。
□ 二手手機回收行業的透明度和標準化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只有通過提高透明度、推進標準化、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措施,解決行業頑疾,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手機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據中研普華研報,“十四五”期間,我國手機閑置總量預計達60億部;企鵝智庫數據初步估算,我國二手手機潛藏價值超過6000億元。龐大的基數為二手手機回收市場創造了巨大供給和發展空間,也吸引了不少互聯網巨頭和資本爭相進場。這個行業目前發展現狀如何,還存在什么問題、面臨什么挑戰?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部門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提出,要拓寬閑置資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轉轉集團CEO黃煒表示,隨著人們消費觀念轉變、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二手手機回收市場發展潛力較大。
智研咨詢《2023年中國二手手機交易平臺行業全景速覽》顯示,近年來,我國手機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出于成本效益考慮,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購買二手手機。2020年我國二手手機交易量達15200萬部,二手手機交易金額達1800億元,預計2023年我國二手手機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將分別達到25490萬部和3790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作為非標準化產品,品牌、成色、型號不一的二手手機,在回收和二次出售時價格差異較大,利潤較高。
在巨大的利潤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加入這一賽道。除了閑魚、轉轉等綜合性二手交易平臺,還涌現出萬物新生(愛回收)等二手電子產品類交易平臺。與此同時,華為、蘋果等手機品牌也推出了“以舊換新”服務。
“不同于二手房、二手車的高市場滲透率,二手電子產品行業在中國起步較晚,10多年時間,行業經歷了從早年的小散亂到專業化、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的過程。整體來說,二手電子產品行業目前仍是一個滲透率很低的行業,滲透率僅為4.2%。”萬物新生集團對外事務負責人田牧表示,我國二手電子產品,特別是二手手機存在供銷不平衡現狀,因為回收渠道分散,導致供應不足,同時不少閑置手機沒有進入回收及再流通或處置渠道,因此,仍有大量空白市場等待開發。
隨著越來越多二手手機回收公司的出現,售價與預估價相差較大、回收平臺評估條件苛刻、購買二手手機缺乏質量保障、難以退換等行業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田牧表示,從手機回收端來說,很多用戶對手機回收的認知較淺。比如,歐美國家手機回收滲透率在40%以上,國內目前是10%至15%。從手機銷售端來說,部分商家銷售不合規翻新產品,擾亂了市場秩序。
此前,由于缺乏正規的二手手機回收渠道,加上回收過程中沒有統一的質檢與定價標準,信息不透明、討價還價耗時耗力等原因,都造成了消費者對二手手機回收的信任度不高、回收意愿較低。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表示,目前二手手機回收行業存在的問題,除了消費者回收意愿低下、回收標準體系不健全外,還有二手交易平臺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由于交易物高度非標,買家與賣家之前存在信息差以及交易不透明等,使得二手手機回收市場存在諸多痛點。黃煒表示,標準化一定是二手手機回收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比如,轉轉制定了一些驗機標準,在質檢過程中,堅持“一物一驗”,并為符合條件的商品提供質量評估,輸出質檢報告,從而增強買賣雙方的信任,并由此升級打造成“官方驗”體系。
一邊是逐漸擴大的二手手機回收市場,一邊是消費者信任度和行業標準的缺失,如何推動行業行穩致遠?
中國舊貨業協會副秘書長閻淼表示,行業的透明度和標準化是行業發展的關鍵。“目前,許多消費者對二手交易平臺的質量分級、鑒定估價等方面存在質疑,企業在樹立企業品牌形象、誠信經營口碑、售后質量保障等方面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和標準化的運營體系。”閻淼說。
“二手手機回收市場規范化發展,核心是圍繞二手交易的天然屬性——非標和信任這一問題來展開,通過各方合力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劉遠舉建議,在市場層面,加強回收網絡建設,提供便捷高效的回收服務;加強科技創新,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回收;加強產業鏈協作,推動制造商、銷售商、回收企業和再生產企業等各環節形成聯動。在管理者層面,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政策,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包括統一的技術標準、質檢與定價標準等。在消費者層面,加強廢舊手機回收宣傳教育,在解決好隱私泄露難題前提下,提升消費者回收意愿。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關注行業發展的長遠利益,通過提高透明度、推進標準化、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措施,解決行業頑疾,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