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紫荊村的鳴聲竹笛體驗館開業,前來體驗做笛吹笛、欣賞田園風光的游客一批又一批。“我們正從賣‘竹笛產品’向賣‘竹笛文化’轉型,隨著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還能再上臺階。”紫荊村黨委書記鮑明遠告訴記者,紫荊村人口不足3000人,生產的竹笛占全球竹笛市場80%以上的份額。
紫荊村是“中國竹笛之鄉”,是全國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苦竹種植區。當地的苦竹,竹節長、竹身圓,兩頭均勻的“身形”正是做竹笛的好料。不過,想要制作一支上好的竹笛,還需經歷晾干、壓直、去衣、定調、打孔、試音、接頭、上漆等70余道工序。這兩年,村里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年銷售竹笛超450萬支,竹笛全產業鏈總產值達3.5億元,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名單。
“2021年,航天員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竹笛,被竹笛匠人憑借外觀標識認出是‘中泰竹笛’。”在杭州竹笛行業協會會長董雪華看來,中泰竹笛能有今天,離不開精益求精。“成立行業協會后,尤其依托‘中泰竹笛’這一區域公用品牌,就容易‘借船出海’,形成辨識度。”董雪華說,竹笛制作、加工、流通企業常聚在一起,共同商議著如何把竹笛產業更好向品質化發展。目前,當地竹笛產業不僅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產業集群規模也是全國第一。
由竹到笛的背后是產業提質。為提升品質,杭州竹笛行業協會牽頭,先后與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林科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單位進行產學研協作,制定苦竹培育、竹笛制作等地方標準規范,提升生產環境、規范制作流程,引進制笛大師成立工作室。依托竹笛文化展示館、竹音齋、紫荊書院等基礎配套設施,開發集產、學、研、游于一體的路線,帶動竹笛旅游及周邊產業發展。
隨著電商的興起,竹笛網上交易需求迎來增長。針對竹笛寄件費較貴的痛點,紫荊村黨委牽頭,協調協會、企業主、村民等代表與快遞企業談判,將竹笛寄件費由每單6元下降至2.9元,目前全村日均電商銷售3000多單,每天可節省近萬元快遞費。紫荊村創建了“紫荊笛音”共富工坊,打造“訂單進村、培訓入戶、服務到家”的發展模式。
品牌培育離不開經營戶市場素養的提升。“歡迎來到直播間,現在展示的是紫荊竹笛的制作過程。”屏幕里,紫荊村“00后”制笛師董澤杰正用刀尖不斷挖挑,調整竹笛孔洞。“村里不少年輕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銷售竹笛,效果很好。”鮑明遠說,全村30余家竹笛加工戶通過直播進行銷售,80余家開設淘寶天貓店鋪,全村竹笛網上銷售份額由原來的30%提升至60%,還入選了浙江省電子商務示范村名單。
過去,當地對竹笛特色旅游產業開發利用不足,經濟效益和發展活力未完全釋放。這兩年,紫荊村成立強村公司、招募職業經理人、引進運營團隊,改造提升傳統竹笛產業,通過文旅融合,延長竹笛文化、旅游產業鏈。
中泰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小平說,下一步將圍繞“種竹、做笛、賣笛、演笛”,著力開展苦竹種植專項研究,實施標準化竹園和美麗竹園建設,提高竹笛加工水平,開展標準化笛子制作工坊認定,加大“中泰竹笛”品牌營銷力度,進一步挖掘“中泰竹笛”文化內涵,組織開展以竹笛為主題的演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