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摘要】金融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切實融入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現階段,金融服務“創新發展”,要著力解決創新型技術產業成長的風險分擔、內生動力、共性基礎設施供給等問題;金融服務“協調發展”,要著力改進既有經濟結構、金融結構中的不均衡問題;金融服務“綠色發展”,應遵循促進可持續增長、維護生態公平等原則;金融服務“開放發展”,要著力圍繞交易成本、比較優勢來推進對外經貿投資活動;金融服務“共享發展”,要著力推進普惠金融、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金融服務  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F8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1.007

鐘茂初,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可持續發展。主要著作有《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的公平經濟學》等。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并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工作方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會議明確了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點方向:“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和“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金融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經濟活動要切實融入到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經濟合理增長和質量提升。

金融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和根本宗旨

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從根本上決定著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金融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匹配發展階段從中等收入轉向中高收入,從粗放型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轉換的轉型特征;必須匹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矛盾,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推進共享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目標要求;必須匹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明確創新力和競爭力的努力方向;必須匹配穩中求進、發展與安全相統籌、公平與效率相協調的關系,統籌短期經濟與中長期經濟動能培育;必須匹配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經濟融入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時代特點。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就是要針對上述各個方面構建與之相匹配的基本金融服務、金融資本結構、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金融開放水平。

金融服務于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回歸金融本質職能,有效服務新時代發展目標,使“資本”充分發揮其市場效能自由流向發展目標相關領域、相關過程。金融部門通過消除交易障礙、降低交易成本、強化流動便利、回報率在真實可信的前提下得以提高、降低并分散風險、轉型盤活存量資源資產資金等手段,使所有資金更有效地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各項目標。

金融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對于“根本宗旨”這一核心論述,應當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金融服務于經濟活動的基礎資金,應當有其可信的物質基礎,主要來源于實體經濟部門的資本收益、技術進步獲益、勞動報酬的累積,避免金融資金規模通過虛擬經濟部門的自循環而不斷放大。其二,金融為經濟活動提供資金過程中“信用”的識別判斷與“杠桿”水平的確定,應以具有可信實體產業基礎、技術基礎的預期收益率、預期擴張規模為主要依據。避免基于缺乏可信物質基礎的“高預期收益率”來形成其“信用”與“杠桿”。其三,金融為經濟活動提供的資金,應主要流向有市場需求、有發展潛力、有擴張前景的實體經濟產業部門,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應疏通其資金進入渠道。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應避免資金流入與實體產業部門無關、處于自循環狀態的虛擬經濟部門。其四,金融部門向資金所有者兌付的收益,應以實體經濟部門可獲得的收益水平為依據。過高的收益通常并非來源于實體經濟部門,而是來源于虛擬經濟部門的炒作。其后果一方面是使得資金流向所謂“高收益”的虛擬經濟部門而影響實體經濟部門獲得資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使得實體經濟部門承受過高的資金成本,影響實體經濟部門的正常運營和發展。其五,金融服務經濟活動的風險控制水平,應以實體經濟部門及其關聯的經濟-民生部門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為依據,有效防范和遏制虛擬經濟部門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金融要為“創新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驅動新增長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的應用推廣,激發驅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和成長,這是形成新增長點、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動力。

創新發展過程中,特別是科技創新帶動新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幾個關鍵性問題:一是對于創新技術產業化得以成功的可能性及其預期規模、預期收益的識別與判斷,對于創新技術產業成長失敗風險的分擔;二是對于創新技術產業或產業集群所需共性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三是創新技術產業從初生培育走向成長成熟階段,對其內生動力逐步形成的有效支持。金融服務于“創新發展”,特別是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的著重方向之一的“科技金融”,應著力圍繞上述幾個方面,促進創新技術產業化、創新技術產業成長壯大。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金融有效服務于“創新發展”,應形成以下幾方面的路徑。其一,通過金融途徑,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質量提升、效率改進、新增長在未來階段的預期規模和預期收益,轉化為現階段合理的投資。其二,通過金融途徑,基于廣大市場主體(包括消費者主體)對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共識,將相關創新產業的共性基礎設施(新基建等)在未來階段的預期聚集收益,轉化為潛在市場主體對于公共品有效供給的投資意愿,從而在現階段形成有效的公共品投資。其三,通過合理的金融機制,使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初期發展階段獲得早期收獲并向投資者兌付投資收益,由可信的收益引導更多的潛在投資者參與其中,形成投資規模與投資收益的良性循環,促進創新產業快速良性發展。其四,通過合理的金融機制,使政府、金融部門、企業形成促進“創新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政府部門通過資金支持或政策優惠對創新發展中的損益或風險成本進行補償、金融部門對“創新發展”中的風險進行分散,從而使社會資本投入“創新發展”,成為綜合平衡經濟收益與風險成本的理性經濟行為。其五,金融有效服務于“創新發展”,應著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有序成長和可持續成長,避免“一窩蜂”地對某一新興產業過度投入而形成無序競爭,以及預期收益被無序規模擴張所吞噬,損害“創新發展”長遠目標。

數字金融,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的著力方向之一,是當前階段金融服務“創新發展”的具體方向。金融創新與數字經濟、金融科技有機結合,可形成以下多方面的創新發展路徑。第一,數據、算力等是創新發展的基本生產要素,金融部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金融路徑,形成有效的數據與算力要素市場,通過市場機制使得供需得到有機銜接,使得數據、算力得到最大可能的集聚與有效配置,使新要素與各產業相融合,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新產品新服務。第二,數字經濟企業在成長全過程中,與金融行業通力合作,共享資源、技術、市場,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數字經濟與數字金融的協同發展。比如,金融行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可共同開發更為便捷、安全的支付結算工具,與大數據企業合作可獲取更為全面準確的數據進而優化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第三,金融業強化其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應用大數據、大模型等技術,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更準確地掌握和評估對象主體的信用水平和市場風險,更好地滿足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更為智能化個性化的投資產品、資產管理服務、風險管理服務等。

金融要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優化經濟結構與金融結構

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根本目標是著力改進既有經濟結構中的不均衡問題。金融結構的特征,既是經濟結構均衡與否的表征,很大程度上也是金融結構均衡與否作用于經濟結構的結果。

實體經濟部門與虛擬經濟部門的協調問題,既是關系產業之間協調與否的關鍵問題,也是關系宏觀經濟運行穩定與否、系統性風險可控與否的重要問題。房地產業、房地產金融與國民經濟各領域的關聯,是這一問題的重要體現。金融服務于“協調發展”,應當從粗放增長階段的房地產相關金融經濟活動中吸取有益經驗。第一,從生產角度來看,金融資源不可過多投入到房地產及相關產業中,以免擠壓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及其創新的金融資源需求和創新動力。第二,從消費角度來看,金融資源不可過多投入房地產消費中,以免擠壓居民對于其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及其長期消費支出。第三,從風險角度來看,不可過度使用杠桿提供金融資金,使得金融風險循環累積,加大各環節風險爆發而蔓延到全局的風險。第四,從債務角度來看,金融資源不可過多投入房地產領域,使得其價格非理性上漲,破壞市場信號,給廣大市場主體帶來非理性預期,而引致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相關企業融資債務、消費者按揭債務規模過大。因此,金融業應著力促進國民經濟、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引導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化解與房地產相關的地方債務和金融風險。

產業鏈供應鏈的“補鏈、延鏈、固鏈、強鏈”,特別是對“卡脖子”關鍵環節的補齊補強,既是產業層面各產業之間的協調問題,同時也是國民經濟體系安全穩定的重要問題,保障制造業及其產業鏈的完整性是應對“脫鉤”等全球化逆流的必備手段。既然是整個國民經濟以及各關聯產業共同面對的問題,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可將之視為“公共品”。解決這一類公共品的有效供給,需要政府、關聯產業企業、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努力,即政府部門作為國民經濟體系安全利益的主體,對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補齊補強的意愿支付、關聯產業企業基于防范“卡脖子”風險的意愿支付、金融機構作為關聯產業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和風險相關者基于風險分擔的意愿支付,是使這一公共品得以有效供給的保證。金融機構要以適當的金融服務方式使上述各主體的意愿支付轉化為切實的投入,使“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補齊補強”這一公共品實現有效供給。

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也是“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問題。202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旨在解決經濟發展中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獲得金融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進而解決市場主體及其發展動力的“不均衡”問題。核心點是: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應當機會平等地獲得金融資源,使民營經濟獲得的金融資源與民營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匹配,進而助力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其一,要引導金融資源機會平等地流向有融資需求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有市場需求、效益良好、信用良好的優質民企),以穩定民營企業家的預期和信心,同時穩定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和各層面的主體對于民營經濟的預期與信心。其二,要著力打通金融資源流向民營經濟的堵點、難點,消除金融資源流向民營經濟的人為障礙,降低民企獲得金融資源的成本。其三,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暢通民企的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渠道,擴大優質民企股權融資規模。其四,要更多地、更有效率地、更低成本地為優質民企提供對外經貿投資的相關金融服務。

金融要在“綠色發展”原則下推動經濟綠色化、低碳化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金融服務“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應堅持系統思維、先立后破,遵循綠色經濟促進可持續增長、維護生態公平、經濟-民生影響可承受、經濟成本合理等基本原則。

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綠色金融是現階段金融服務“綠色發展”的方向。綠色金融不是簡單地對高碳高排放產業企業實行融資約束等限制、對綠色低碳產業企業實現綠色信貸等激勵,而是要從金融角度關注各類產業企業的綠色效率(碳生產率、能源使用效率、生態效率等),促進高碳高排放產業企業的綠色效率水平不斷提升;要從金融角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相關要素的市場優化配置;通過市場機制尋求其真實的市場均衡價格,進而通過它們的市場價格信號對所有市場主體的綠色低碳行為產生牽引作用。

金融服務“綠色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著力點。其一,綠色金融服務對象的確定,不應簡單地以哪些產業屬于綠色低碳環保、哪些產業屬于高碳非環保產業的目錄為依據,而應以各產業的綠色效率提升作為主要的選擇依據。金融資源,應更多地投入到綠色效率可望得以持續改進的產業企業之中,尤其是對于高碳產業,只要其是國民經濟體系中短期內無法替代的產業,那么這樣的高碳產業應以其碳效率改進水平作為產業發展的依據,同樣也應以其碳效率改進水平作為金融是否支持其發展的主要依據。其二,金融服務“綠色發展”,要堅持系統思維、先立后破的原則。如針對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的綠色轉型,制定全過程分步驟、分階段的金融支持規劃。以全鏈條全過程的綠色效率改進作為金融支持的主要依據和根本方向,而不是簡單地著眼于一個企業、一個項目,某一時段的節能、減污、降碳。其三,金融服務“綠色發展”,不僅僅體現為綠色信貸,更為重要和廣泛的領域是形成碳排放權和其他排放權、生態產品和碳匯等市場交易,形成當期價格、實現其價值。只有在碳價格、綠色產品價格成為切實的市場信號的條件下,企業的綠色低碳行為能夠帶來的預期收益、企業的預期發展前景才是真實可信的,以此預期收益來引導金融企業的投融資行為,才是市場理性的。現階段,應不斷擴大碳市場的交易規模、相關交易產品、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碳市場的流動性。其四,對于減污、降碳、節能、節水等綠色低碳行為,金融機構予以支持的利益基礎是什么?這些綠色低碳行為,一是將倒逼企業的技術進步,有助于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二是有利于其產品契合消費者綠色需求,進而有助于其市場占有和規模擴大;三是推動專門化、規模化、效率化綠色低碳治理形成規模效應。金融機構要從上述方面認識其潛在收益而對其予以支持。其五,金融服務于“綠色發展”過程中,應秉持生態公平、經濟成本合理、經濟-民生影響可承受等原則。凡是基于“一刀切”“運動式”的生態環境規制舉措、轉嫁生態環境影響的舉措、將綠色低碳成本轉嫁給弱勢群體或弱勢企業承擔的舉措的相關經濟活動,都不是符合經濟成本合理、經濟-民生影響可承受原則的非理性政策舉措,也不是相關利益主體的博弈均衡,金融企業對于與之相關的所謂綠色低碳項目的投融資活動,應審慎應對,避免其潛在風險。

金融要為高質量“開放發展”賦能,開辟合作共贏有效路徑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金融服務“開放發展”,從經濟學視角來看,要著力圍繞兩個關鍵因素推進對外經貿投資活動。其一,消除國與國之間的交易壁壘、有效降低其交易成本,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國與國之間得以更為自由地流動、得到更為優化的資源配置效果。國與國之間由于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國情不同以及發展階段不同而帶來的經濟風險,也可以視作為一種“交易成本”。其二,有效發揮市場主體在他國經貿投資活動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推動規模擴張、收益率提高。

金融服務“開放發展”,應圍繞交易成本和比較優勢,通過金融渠道和金融資源以及制度性開放政策提供服務。第一,引導國內市場主體有效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經貿投資活動的效率水平。第二,努力打破國內外市場交易中的交易壁壘與交易成本,最大可能地擴大市場規模。第三,有效擴大國內外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贏機會,形成分享共同利益、分擔共同風險的合作機制,增進國際經濟社會的福利水平。第四,暢通國外金融企業參與國內經濟投資活動、融入國內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渠道,促進國內外金融企業的良性競爭,進而提高金融業整體的質量水平和效率水平。

金融服務于“開放發展”,可從區域合作和雙邊合作等方面著力。第一,降低國與國之間的交易成本。例如,在共建“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的經貿合作中,推進以本幣進行支付結算,推進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在自由貿易區內進行相關經貿投資活動;在經貿投資活動中,與當地政府、企業、民眾形成利益共同體,分擔風險、分享利益;經貿投資合作內容應與當地資源稟賦相關的大宗商品掛鉤,從而有效降低相應的交易成本。第二,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我國市場主體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先行發展優勢、市場優勢等),發揮合作對象國的比較優勢以彌補我國的比較劣勢(自然資源劣勢、勞動力價格劣勢、生態環境承載力劣勢等),是金融服務于區域合作和雙邊合作的重要著力方向。比如,在金融服務于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先行發展優勢,大力推動以數字服務為內容、現代信息網絡和數字化平臺為載體、數字化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發展,使數字貿易成為區域合作的優勢領域,為區域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同時,充分發揮我國在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先行發展優勢,大力推動區域合作中的綠色發展,為區域經濟增長增添綠色動力。

此外,金融服務于“開放發展”,還要進一步發揮其在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積極作用。作為全球經貿大國、金融大國,中國應充分利用龐大規模的金融資源和廣泛的金融渠道,對全球經濟秩序和產業鏈供應鏈起到積極有效的穩定作用;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的變動,起到積極有效的制衡作用;對全球局部區域的金融波動、經濟波動起到積極有效的緩解和消解作用;對國外金融風險向國內經濟體系、產業體系的傳遞起到有效的防范和阻隔作用。

金融要以“共享發展”為理念提供普惠服務,增進民生福祉

“共享發展”理念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注重發展的普惠性和全面性,廣大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和發展成果的受益者。因此,金融服務于“共享發展”,要維護廣大民眾在金融相關領域的利益,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增進民生福祉,通過金融機制與路徑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金融服務以“共享發展”為理念,并不是要改變金融業追求效益、注重效率、關注風險的市場經濟準則,需要改變的是長期以來金融領域形成的思維慣性。“共享發展”著重關注的對象領域,從差別定價增進社會福利的經濟學原理來認識,其產品市場是可與一般性對象領域相區分的。金融企業采取差別定價策略,既有利于金融企業擴大市場規模、增加利潤,也有利于社會福利的提高。從帕累托改進有效補償的經濟學原理來認識,“共享發展”在實現某一方利益時以不損害其他方的利益為前提,在實現某一方利益而損害另一方利益時應給予受損方足夠的補償。例如,金融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可能對其有所損益,但國家可通過轉移支付或優惠政策對其損益給予足額的補償,因此,金融企業提供相應的“共享發展”服務是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

以下幾個方面,既反映了“共享發展”的理念,也體現了金融業的市場經濟策略。其一,對于保障就業、保障基本民生的產業企業,只要其具有長期穩定運營的特征,無論其規模大小、利潤率高低、所有制形式、產業范圍,應給予其足額的信貸支持。由此,金融企業獲得了低風險的市場份額,也有效地增進了民生福祉。其二,社會保障類資金,作為金融企業可以長期穩定獲得供給的資金來源,獲得略高于一般儲蓄資金的收益,既反映了這一金融產品的市場特征,也有利于全體民眾的共同利益。其三,普通投資者從資本市場獲取分紅(而不是主要依靠價格的漲跌獲取價差),既有利于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尊重資本市場真實價格,也有利于廣大普通投資者“共享”資本市場的真實收益。其四,最大可能地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緩解廣大民眾的房貸壓力,有效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其五,政府及集體組織投入一定比例資金,引導惠及全體民眾(特別是困難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各類社會保障的全面普及,提高廣大民眾的抗風險能力,為他們擴大消費、開展投資活動解除后顧之憂。

“養老金融”是現階段金融服務“共享發展”的著力方向。為應對老齡化問題,養老金融圍繞各種養老需求提供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等服務。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支持養老金融的發展,使養老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機構理性的市場行為,更好匹配個人養老金配置需求。第一,對于全社會累積的養老金資產,通過金融活動實現其保值增值,提高養老金資產積累水平和投資效益,守住風險底線,以保障全社會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金融機構要針對全體民眾而不是僅僅是老年群體提供與養老需求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要提供可行的金融方式,使民眾在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收入、支出、資產、資金得到均衡配置,并在進入老年階段后不會因健康狀況和收入變化而導致生活水平的顯著下降。金融領域應積極探索:民眾資產與可支配收入之間形成合理轉化的有效途徑;不動產成為獲得穩定收益的有效路徑;成年階段能夠為老年階段幸福生活進行合理投資的有效路徑;代際間繼承財產與“轉移支付”實現合理轉化的有效路徑。第三,金融機構要為養老相關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推動助老、養老、康養以及“老有所為”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金融機構應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投資者積極協同,為居家社區助老養老、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及其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提供服務。要推動養老事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使養老質量的提升主要來自效率改進,而不是社會福利擠壓儲蓄和投資空間。金融部門對此擔負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責任。

“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共享發展”的著力方向。普惠金融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需求的社會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包括小微金融業務、消費金融、“三農”金融等。“普惠金融”要改變的是“錦上添花”的傳統金融思維慣性,探求金融向廣大小微市場主體“雪中送炭”的有效路徑。現階段,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是:與政府部門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政策有機結合,與數字經濟形成的平臺、渠道、數據、算力等有機結合,與龐大規模的小微市場主體和中低收入消費者群體形成有效聯系,創新金融產品,降低各階層民眾獲取金融資源和獲得金融收益的門檻、獲取金融資源的成本,使更廣泛的群體能夠低成本、低風險地受益于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習近平,2022,《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求是》,第16期。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20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31/c1024-40107348.html,10月31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20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23/1213/c1024-40137460.html,12月13日。

陳雨露,2023,《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質量發展》,《學習時報》,11月15日。

金觀平,2023,《強化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經濟日報》,11月28日。

鐘茂初,2023,《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人民政協報》,3月21日。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

Zhong Maochu

Abstract: When China's finance servi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a requirement to implement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which is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n all respects an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ness and shared development, to keep "finance serving to the real economy"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Currently, when finance serv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uch issues as risk sharing, endogenous power, and common infrastructure supply of the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dustries should be solved; when finance serv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imbalance in the existing economic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when finance serves "green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s of boosting sustainable growth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equity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finance serves the "open development",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should be promoted centering on transaction cos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hen finance serves the "shared developmen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pension finance should be promoted as well.

Keywords: financial servi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責任編輯: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