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冬日,陽光灑落在山東省菏澤市現代醫藥港健康科技產業園,這里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車輛往返穿梭、作業忙碌,泰祐藥業等項目施工建設如火如荼。“我們將嚴把質量關,加快施工進度,盡早完成交付。”泰祐藥業技術部經理孟強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近年來,菏澤市增強改革韌性、激活內生動力,堅定不移推進“四個突破”,跑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找準了一條錯位發展、差異競爭的創新趕超新路徑,成為山東省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提升最明顯的地市之一。
1.特色產業蝶變躍升
菏澤市種植牡丹歷史悠久,始于隋,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牡丹,是菏澤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菏澤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
菏澤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牡丹籽油軟膠囊,獲得國內首個該類保健品產品注冊證書;康普深耕牡丹籽油的制取技術,成功研發出“醫美級”牡丹籽油,并承擔山東省牡丹籽油高質開發示范項目;瑞璞公司專攻“彩色油用牡丹”“鮮切花牡丹”,兩項技術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菏澤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著力推動牡丹“鏈”上生長,實現美麗蝶變。
花可賞、根入藥、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在菏澤,牡丹早已跳出單一觀賞用途,牡丹產業從種植、種苗、切花、觀賞,向醫藥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營養保健、畜牧養殖、工藝美術、旅游觀光、食用菌、新型材料九大領域不斷延伸,形成全產業融合發展的完整鏈條。
中國牡丹芍藥學會副秘書長龐志勇告訴記者,目前,菏澤市牡丹區牡丹產業帶動5萬余名村民從事牡丹苗木、溫室牡丹、牡丹深加工等相關產業,牡丹成為當地的“產業花”“富民花”。
“每年8月下旬到次年1月,是牡丹種苗的出口旺季。在菏澤,有7家出口牡丹種苗的企業,經營的牡丹主要出口到荷蘭、俄羅斯、德國、意大利等國家,涉及九大色系100多個品種。現在,菏澤牡丹種苗占據全國出口牡丹種苗的85%。”溫德霍斯特(菏澤)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奇說。
除了牡丹種苗,各種以牡丹為原料的產品也“飄香世界”。在龍池牡丹實業有限公司展廳內,牡丹籽油、牡丹面膜、牡丹糕點、牡丹化妝品、牡丹洗化品等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如今,菏澤市培育了16家牡丹深加工企業,設立20家科研機構,開發出260多種產品,推動牡丹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目前,菏澤牡丹產業總產值已超過百億元。
菏澤市搶抓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和新一輪“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等機遇,加快轉換產業賽道,不斷推動特色產業拔節生長,全面激發發展活力、創新能力和內生動力,著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2.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
“舊電池廢棄處理,一方面會造成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回收廢電池,進行重新利用。”龍蟠科技山東產業園行政經理李樹昌介紹,產業園落戶菏澤市鄄城縣后,多個項目陸續簽約落地。其中,2.5萬噸美多鋰電池回收項目投產后,將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單體鋰電池回收項目,鋰回收率高達92%,鎳鈷回收率高達99.5%。該項目投資6.7億元,從2022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5億元。
新能源新材料是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動能的重要領域。菏澤市立足新發展理念,緊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超前布局新興產業,圍繞鋰電池材料生產、回收利用,著力打造百億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從2021年40萬噸的可蘭素項目率先落地,到1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15萬噸鋰電池電解液等7個項目共同布局,通過集群發展、鏈式培育,從最初投資3億多元的單體項目,衍生成為計劃投資超137億元、占地近1300畝的科技產業園區……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個、從項目到鏈條,不到3年時間,菏澤市實現了在新能源產業的超前布局,搶占了技術制高點。
這與菏澤市和鄄城縣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分不開的。在可蘭素項目簽約落地后,鄄城縣就成立了龍蟠科技服務專班,由縣級領導牽頭包保駐點,有關責任單位全力靠上,幫助企業辦理注冊、環評、能評、安評等相關手續。另外,當地還為企業配套建設廠房等,保障項目以最快速度投產達效。
“當地還專門為我們配備了‘企業秘書’,長駐園區,為我們提供24小時貼身服務,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龍蟠科技山東產業園總經理呂從江說。
如今,菏澤市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聚焦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以赴抓謀劃、強招引、促落地、優服務,不斷加快壯大新能源優勢產業,提升新能源產業競爭力。
市場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一般而言,一個城市市場經營主體數量越多,這個城市的經濟就越活躍、越發達。據相關數據統計,近5年,有6595家省外企業遷入山東,其中1130家省外企業遷入菏澤市,遷入數量位居山東省16地市第1位。越來越多的外地企業為何青睞菏澤?
“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增強優質項目落地的重要‘磁吸力’。”在呂從江看來,從項目建設到落地發展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詢問困難、解決問題,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良好的營商環境,堅定了企業投資的信心和決心。
3.黃河灘展開新畫卷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是黃河灘區群眾艱苦生活的寫照。
“以前的家是年年淹、年年建、年年換,在我記憶中,我們家就蓋了八次房,從小就盼望著能有一個安穩的家。”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74歲的農民畫家毛吉志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養成了通過畫筆將所見場景記錄下來的習慣。
過去,他的畫筆下多是灘區群眾飽受黃河水患的場景。2021年,歷時五年、投資150億元的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灘區群眾喜遷新居,圓了期盼多年的安居夢。如今,毛吉志用一幅幅畫繪出了灘區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新生活。
“現在,村里路寬了,村莊也美了,還有廣場讓大家放松娛樂。”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西劉樓村村民吳梨娟說。
鄄城縣舊城鎮是典型的灘區鄉鎮,自遷建后堅持以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創建為抓手,通過“聯村共建、統籌規劃、示范帶動”的方式,由點向片、擴片成面,推動示范片區內多元素融合、多產業發展,一幅“鄉土味、古鄄韻、黃河風”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們探索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模式,流轉土地5000余畝,發展規模種植產業,畝均增收2000余元,帶動村集體增收50萬元。”舊城鎮黨委副書記、舊城鎮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黨委書記朱伯達介紹,截至2023年12月,片區內六合新村、葵堌堆村、西劉樓村等10個村集體收入均超過10萬元,其中4個村集體收入超過100萬元;片區建立鏈條式管理機制和“八步工作法”,實行結對幫扶政策,推動各村整體提升、融合發展,支起鄉村振興的“頂梁柱”。
為壯大鄉村振興“主力軍”,舊城鎮大力發展“歸雁經濟”,招引20余名青年人才創辦文旅、電商、服裝、地毯、工藝品加工等產業項目23個,帶動周邊15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實現新增利稅300余萬元。
“我家孩子小,不方便外出務工,之前找不到地方掙錢,現在每天不用出村就能到車間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啥都不耽誤,家里生活條件改善了不少。”六合新村村民周建梅說。
如今的菏澤,在經濟社會發展多項重點指標中增速居山東省第一,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三產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高質量發展的底氣越來越充足。
打好“組合拳” 讓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專家視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2023年,我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高質量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政策、產業、人才等方面全面發力,打好“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一環。近年來,各地針對營商環境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持續創新機制,加快推進營商環境全面升級、全面優化,全力營造效率高、服務優、創新足、獲得感強的一流營商環境,為企業蓬勃生長厚植沃土、培育良好生態。
事實證明,一個地區的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培育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之舉。各級干部應強化主動服務、靠前服務、創新服務意識,在優化流程上再下實功夫,在破解難題上再啃“硬骨頭”,加快推進營商環境全面升級、全面優化,讓地方成為投資興業熱土、安心創業福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投入穩步增加,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初步測算,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33278.2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2.64%,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創造國民財富的源泉。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綱舉目張,又要精準發力。通過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能夠實現動力變革,有序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無中生有”發展新興產業,“有中生新”嫁接改造傳統產業,更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產業之花”離不開“金融活水”澆灌。只有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提升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的匹配性,才能引導金融資源更好地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持續發揮金融市場在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創新資本形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加速實現“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對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至關重要。應促進銀企深度對接,暢通企業融資渠道,有效解決企業資金需求,努力實現共贏。
(作者:張志元,系山東財經大學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山東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里是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
講述人:龍蟠科技山東產業園磷酸鐵鋰項目總監 雷培義
作者:記者 趙秋麗 通訊員 張嘯
【一線講述】
從年產40萬噸的可蘭素項目在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落地,到如今龍蟠科技在這里實現產業集群發展,我見證了公司項目從洽談到簽約落地并順利實施的過程,真正感受到菏澤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努力,也堅定地相信新能源產業擁有廣闊發展前景。
當初,鄄城縣了解到龍蟠科技正在多方考察后,便積極對接,多次與我們溝通聯系,推介鄄城。項目洽談期間,鄄城縣專門組建了龍蟠科技招商專班,精心制定招商方案,提供地塊供我們選擇。項目簽約落地后,又成立龍蟠科技服務專班,縣級領導牽頭包保駐點,有關責任單位全力靠上,為企業提供全程式、保姆式服務,幫助企業辦理相關手續,有效保障項目順利開工建設。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磷酸鐵鋰項目設計期間,由于設計進展速度較慢,影響了項目進展,鄄城縣選派專人前往位于湖南省的相關設計公司,推動設計團隊加班加點設計,最終縮短了開工時間,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項目建設過程中,這樣主動作為、靠前服務的事跡有很多。龍蟠科技的專班服務人員和“企業秘書”全天候24小時駐扎在項目建設工地,隨叫隨到,第一時間幫助協調解決項目遇到的困難,做到當天必須完成的任務絕對不過夜。
我們的董事長石俊峰曾經這樣講:“菏澤當地政府全力為企業服務,我們也要鉚足干勁,爭取早日投產達效,為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目前,我們年產10萬噸正極極片回收項目的一期工程2.5萬噸鋰電池正極極片車間已建設完畢,正在調試中,不久便可投產,創新研發的磷酸鐵鋰微量補鋰再生利用技術,屬于國內首創;5萬噸磷酸鐵鋰材料項目也已建成投產,為寧德時代等國內外企業提供原材料。
展望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鋰電池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龍蟠科技山東產業園將全力打造新能源電池材料智能制造基地。(記者趙秋麗 通訊員張嘯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