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把“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作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加以強調。這既是對我國金融發展實踐的精辟理論總結,又是對建設金融強國的明確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加快金融強國建設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沒有金融強,就不可能有國家強。當今世界,大國競爭已跨越單純的軍事較量進而成為綜合實力的競爭,其中重要的就是金融實力的競爭,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泛舟歷史長河,極目大國興衰史實,無不是金融強,則國家強。然而,金融的存在和正常運轉有賴于良好的社會信用。從一定意義上講,先有信用后有金融,金融是信用發展的結果,信用是金融的本質。“誠信金融”,不是一種簡單的倫理倡導,而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之道、現代金融的本質要求。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諾千金”“誠至金開”等震古爍今的成語,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視“誠信”為立身之本和自身的道德修養“名片”,并逐漸形成了誠信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評價標準。金融體系中的誠信不僅要求交易各方恪守信用,遵守合約,更要求交易各方首先披露自己的真實信息??梢哉f,誠信是現代金融的基石。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有利于增加企業和個人的信心,提高貸款審批效率,提高盈利水平,保持金融體系的動態平衡和結構優化;對于資金需求者來說,有利于降低貸款難度,可獲得的信貸資金增加,節約金融交易成本,實現經濟的平穩運行和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金融市場誠信體系向上向好,相關法規制度日益完善。同時也看到,伴隨著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一些新的誠信問題又涌現出來,如虛假理財投資、虛假貸款、信用卡詐騙、保險欺詐等。這些誠信金融的“堵點”,不僅對投資者和市場信心造成重大影響,降低了金融風險的控制能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也極大地影響了金融企業的正常運行,導致許多法律糾紛,甚至成為金融市場穩定的致命軟肋,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與建設金融強國的規律與要求背道而馳。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離不開一流的金融環境的營造,離不開誠信金融體系。但是,“誠信金融”并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實現的,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匯聚各方智慧,推進德法共治。一方面,大力弘揚數千年來傳承不息的誠信傳統理念,不斷喚起積淀在民族精神深處的誠信良知,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中守住自己的本心,在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前提下待人以誠、取信于人;另一方面,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法治政策,依法依規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之中,通過確定入罪門檻、規范訴訟程序、統一裁判標準等,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加大法律對金融誠信體系建設的介入。在此基礎上,堅持法治與德治的互補性、兼容性和一致性,把法律制裁的強制力量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硬性的律令與柔性的規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樹立法治理念與榮辱觀結合起來,以法律的威懾使人們不敢失信、不愿失信。
有信者,行天下。發揮好誠信在金融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市場經濟的“硬通貨”,那么,一個金融強國必將與我們漸行漸近,也將在世界金融合作和競爭中累積更多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