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筆者作為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調研組的一員參與了“國家治理創新經驗課題調研”活動,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開展了為期四天的調研,對魯山縣強化黨建引領,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的實踐有所體會。
魯山縣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區,與洛陽、南陽相鄰,作為國家園林縣城、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墨子文化之鄉、中國屈原文化傳承基地等,自然生態秀美、文化底蘊厚重。近些年,魯山縣委和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直面縣域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圍繞建設生態文化美麗富強新魯山目標探索治理工作創新實踐,以“黨建”為抓手推進了縣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幾天的實地考察,我對魯山縣以黨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以下幾點體會。
立足高政治站位,黨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在黨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以縣委書記劉鵬為班長的縣委縣政府立足高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扎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魯山落地見效。
一是推動縣域建設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學習貫徹黨中央精神的過程中,魯山縣致力于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型升級。黨中央明確指出,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魯山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2020年2月,魯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之后,魯山縣著力于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建立健全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2023年,魯山縣著力拼經濟、抓投資、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具體安排落實到基層尤其是農村,結合工作實際問題進一步梳理歸納,提升了基層組織能力,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現代化新魯山建設邁上新臺階。
二是推動縣域建設貫徹省委要求。河南省委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河南,提出了“兩個確保”,即“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十大戰略”,即“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實施優勢再造戰略”“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等。魯山縣貫徹落實省委要求,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立足魯山縣實際情況,為大力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懈努力。
三是推動縣域建設對標對表市委決策。為踐行新發展理念,平頂山市聚焦轉型發展,制定了“壯大新動能、奮進百強市”和“四城四區”工作目標。魯山縣圍繞這一目標,深入踐行“四下基層”,傾聽群眾心聲,把握一線脈搏,明確縣域定位,深入實施“項目建設年”“改革創新年”“能力作風提升年”活動,擴大“三個一批”項目投資、加快新型產業項目建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充分發揮魯山特色,聚焦高質量發展,辦好民生實事,為全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關注人民需求,以問題導向為路徑破解縣域實際難題
在黨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各級黨委在縣域工作中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著力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升級、服務改革,為民營企業和廣大群眾排憂解難,助力經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努力使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為民增富,產業發展促振興。促進農民增收,最重要的是推動產業發展,向發展農業多功能和實現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魯山縣融合黨建賦能產業發展,圍繞特色產業開展黨建聯建活動,探索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模式,立足資源稟賦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利益聯結”的產業發展格局。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三大主體”工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產業至上”發展理念,以“產業發展年”“改革創新年”“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蔬菜、林果、養殖、柞蠶等富民產業。在培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守牢安全底線的同時,突出優勢發揮,打造以聚乳酸為主的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集群、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關注生態保護,在圍繞“雙碳”目標打造蓄能儲能基地建設的同時,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打造綠色食品供應基地,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為民設想,招商引資促發展。解決人民群眾的就業問題,是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方面。魯山縣通過黨建引領、定向招商、優化服務、完善政策、健全機制等措施,培育產業集群,在迭代老產業的基礎上,引進和培育前沿產業和充電產業,推動構建新的產業發展格局,帶動鄉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在精準對接宏觀政策的基礎上,圍繞民生實事、教育衛生、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辦好重大招商引資活動,強化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能力。同時,將黨建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紅色引擎,優化營商環境,推動“萬人助萬企”活動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生產和創新活力,增強主動服務意識,發揮了援企穩崗、貸款貼息、資金補助等政策的組合效能。
為民服務,改革服務促便利。在政務服務工作中面對人民群眾的需求,魯山縣持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一方面,積極探索創新便民服務方式方法,推進政務服務和大數據中心改造創新,接連推出十二項“微改革”措施,提升政務大廳一站式服務功能。特別是為方便群眾辦事,下沉政務服務事項,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推進了惠民利企微改革工作。到目前,魯山縣政務服務和大數據中心進駐單位41個、進駐事項2514項,日均接待辦事企業群眾1000余人次,年辦件量近40萬件,在線上線下同步建設中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讓群眾和企業能辦事、快辦事、好辦事、辦成事,方便了群眾生活。另一方面,深入推進群眾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魯山縣通過推進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村史館、農耕館、黨史館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擴容,開展地區特色系列活動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暢通基層治理,黨建引領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全縣“一盤棋”
在黨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各級黨委充分發揮黨建核心引領作用,克服縣域工作中的困難條件。魯山縣轄 20個鄉(鎮)、4個街道、3個服務中心、555個行政村,人口102萬,面積2432平方公里,且百分之七十為山區,基層治理難度大。在黨委領導下,魯山縣從區域特點和群眾需求出發,堅持黨建引領,通過“以巡促治”、“三三”工程、科技賦能等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疏通基層“梗阻”,使全縣上下左右聯通成為一盤棋,推動構建了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是通過對村巡察提高治理效能。魯山縣將對村巡察工作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的有力抓手,堅持“精準化分、差異化巡、系統化改”工作原則,在分析縣域內村(社區)數量大、地域廣、發展不均衡的特點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鄉鎮不同行政村的具體問題因村施策,立足實際情況細化監督重點,提升了對村巡察工作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水平。在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的基礎上,通過對村巡察工作不僅強化管黨治黨政治主體責任,發現和糾正黨員干部存在的問題,還積極發動群眾、統籌各方力量,有力推動了全面從嚴治黨向“最后一米”延伸。
二是通過“五級聯動”“三三工程”促進左右聯通。魯山縣結合自身實際,深入實施鄉黨委班子統籌部署、班子成員督促推進、包村干部協調細化、村黨支部書記一線落實、村民集體監督的“五級聯動”和“三級聯調”“三所(庭)聯動”“三員互動”的“三三工程”,這一舉措把產業發展等事項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凝聚法院、公安、司法等多方力量,通過多元化解、多方聯動、多效合一這一左右聯通的調解工作格局,深化城鄉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三是通過科技賦能突破重點難題。應急能力是黨和政府能力的突出體現,魯山縣在豐富數智賦能社會治理應用場景上下功夫,縣應急管理局協同科技公司研發“智慧應急”APP,在剖析鄉鎮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出臺月考評工作機制,梳理工作中的六大版塊和具體考評內容,創新安全生產信息化監管模式。通過科技賦能使應急處置縱向聯動與橫向協同相協調,強化部門間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助推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推動攻克應急處置難題,使鄉鎮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流程化、數據化,實現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高效化,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
魯山縣以黨建引領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生態文化美麗富強的縣域建設之路。在這條道路上,魯山縣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立足高政治站位,關注人民需求,暢通基層治理,實現了經濟健康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使魯山縣在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把握主動,取得顯著成效。這一成功實踐不僅成為縣域層面以黨建促進發展的典型案例,同時也為我們研究基層治理創新經驗提供了有益啟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檢監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 何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