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隨著疫情影響的減弱和經濟社會秩序的恢復,我國消費需求呈現逐步恢復回升的積極態勢,消費需求增長速度顯著提高,成為拉動整體經濟趨穩回升的主要力量。
與此同時,消費需求回升的步伐不及預期,動能不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當前經濟存在的預期不穩、信心偏弱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進一步穩預期提信心需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
一是要持續優化和加強宏觀調控,著力擴大市場需求。短期來講,這是提振信心最為實際的舉措。從當前各方面對今年增長環境的分析來看,不論是內需還是外需,需求不足的壓力短期很難有效緩解。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要進一步細化、充實和完善各項擴大內外需求、支持經濟恢復的政策,進一步增強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當前穩預期提信心的重點是民營企業。黨中央對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度重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要從兩個方面持續用力。一方面,要把各項要求真正落實,讓企業真正見到實效。要抓緊出臺細化、具體化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檢驗性。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民營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在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和夯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思想理論基礎,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三是進一步增強企業對政策環境穩定性的信心。調查顯示,企業家最擔心的并不是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是政策的不穩定。穩定的政策環境會使企業家敢于進行長期投入。根據形勢變化對政策進行適時適度調整十分必要,但相關政策的調整,可能會使相關企業的運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并對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格局等產生較大影響。企業為了適應新的政策要求,往往需要增加新的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這就要求今后的政策調整,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新舊政策的銜接,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政策的醞釀、頒布與實施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四是著力促進重點領域改革落地見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并且分別將“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列為2024年經濟工作九大重點任務的第三項和第四項,足見中央對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的高度重視。加快土地制度、國資國企、金融財稅、社會保障、干部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不僅對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充分挖掘和釋放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十分重要,也是穩預期強信心的關鍵舉措。下一步推進改革落地見效應著重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系,要給基層探索留下更大的空間,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創新。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廣大干部尤其是地方領導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強化對干部的正向激勵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
五是要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努力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升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在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所面臨的環境將會更加復雜,挑戰與困難也會顯著增加。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在充分維護我國利益的前提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多的單邊方式擴大對外開放。同時,要處理好釋放內部需求潛力與擴大對外貿易、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關系,形成良性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總之,我國具有顯著的獨特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只要我們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保持戰略定力,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優化發展政策和發展環境,不斷穩定預期提升信心,就一定能夠實現消費擴大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作者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