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農業科技工作者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勠力同心、攻堅克難,不斷創新突破,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日新月異,層出不窮,農業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過去的一年,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奮戰在“三農”戰線上,深入基層為農戶、合作社、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幫扶指導,針對農業生產中的痛點、難點進行科研攻關,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同時,大力推進了新技術的普及應用,帶來了農業綠色發展,化肥農藥施用持續減量增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有效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處置率分別超過了88%、80%,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不斷建設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充分調動農業科技工作者服務“三農”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看到,當前,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的良好社會氛圍加速形成,科技改變農業農村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新一代農民更樂于接受新技術,能夠利用互聯網信息渠道獲取農業科技信息。新的一年,應圍繞科技培訓、農技服務、就業指導、農村科普等方面開展工作,吸引優質科技資源向鄉村集聚,用科技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求,以充實一線、強化服務為重點,積極探索建立農技推廣隊伍人員補充機制。比如:組織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設崗位計劃,鼓勵和引導高校、職業院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推廣“科技小院”等培養模式,派駐研究生深入農村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另一方面,深化農技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突出專業科技水平和實際貢獻,實行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差異化分類考核,職稱評定向基層一線人才傾斜,引導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深入一線做好服務,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好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大力開展農技人員培訓,推動農技推廣人才知識更新。多途徑、多層次開展技術交流、學習研修、觀摩展示等活動,重點培訓年輕骨干農技人員以及“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基層鄉土人才,努力發揮好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積極發展多樣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以項目為依托,促進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與科研院所、高校和職業院校緊密結合,提高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農技推廣能力;完善優化科技特派員扶持激勵政策,持續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工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農民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企業;引導農業企業依托原料基地、產業園區等建設實訓基地,推動和培訓農民應用新技術。
四是注重數字技術在農業經營生產中的運用。把數字技術貫穿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各環節,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改造。比如,運用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科學管理農作物,提高管理效率;借助二維碼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利用“互聯網+農產品”促進農產品銷售。因地制宜發展數字農業,促進農業在生產決策、過程管理、產品質控、經營體系、金融支持、消費服務等領域改革創新,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以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五是引導廣大農業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鼓勵廣大農業科研工作者深入基層和一線,察實情、出實招,練就在實踐中認識與發現真知的真本領,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將科研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當黨和農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要圍繞農業科研工作者的急難愁盼,著力破除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各環節上的卡點堵點,為農業科研工作者排憂解難。同時,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為了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應重視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除了政府專項撥款,還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農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劉建徽,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趙秋麗、馮帆、蘇雁、吳春燕、周仕興 本報通訊員 劉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