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展改革委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關于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計劃報告)。
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表示,計劃報告全面總結了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在綜合考慮國內與國際、當前和長遠、需要和可能的基礎上,本著尊重經濟規律和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及政策取向,與政府工作報告緊密銜接、一脈相承,又體現了年度特點,站位高、定位準,同時更加注重務實創新。
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陳彥斌表示,過去一年,我國克服多重困難挑戰,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完成,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民生福祉不斷增進,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成績來之不易。
在肯定發展成效的同時,計劃報告也客觀分析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指出疫后經濟恢復難題增多,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速顯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接踵而至。“但總體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宏觀政策空間仍然較大,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沒有改變。”陳彥斌說。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計劃報告充分評估了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與“十四五”規劃目標有效銜接的基礎上,綜合平衡并把握當前的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提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7項主要目標和10項主要任務。
在主要宏觀政策取向上,計劃報告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實際效果。更加突出精準發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精準做好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解讀,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效支撐。
近年來,我國從支持經濟發展、防范財政風險、實現財政可持續等方面考慮,赤字率一直保持在較為合理水平。對于此次財政政策“適度加力”的新提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表示,主要著眼于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實際效果,關鍵是要把這些錢用好,更好地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提供財力保障。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此次計劃報告提出,制定政策要注重與市場溝通,科學把握出臺時機,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讓經營主體有適應和調整的空間。同時,加強政策預研儲備,及時充實政策儲備工具箱。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各項政策的協同性明顯提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說,將進一步健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高質量做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工作,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協同性。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是今年計劃報告提出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排在首位的任務。計劃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聯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全國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薛濟萍對此體會深刻。薛濟萍代表介紹,作為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天科技近年來持續發力科技創新,實現了從傳統的“產品供應商”向“系統集成服務商”轉型,打造出全球領先的能源網絡產業全價值鏈體系。傳統制造業要轉型升級,就要不斷夯實底層技術,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加快數實融合與智能化水平,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過程中贏得主動。
以進促穩,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計劃報告提出,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要繼續向改革要動力,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該立的要積極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進一步強化政策工具創新,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陳彥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