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達到18.3%、32.2%,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胡衡華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是重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重慶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的重要論述,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重慶緊扣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目標,抓龍頭帶生態,積極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胡衡華代表說,重慶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3個萬億元級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3個5000億元級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輕合金材料、輕紡、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6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AI及機器人、衛星互聯網等18個“新星”產業集群,一體推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
比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重慶按照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共建生態思路,實施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產業鏈3大系統、12個總成、56種部件實現全覆蓋和集成式發展,汽車產業生態逐步形成。
又如,軟件信息服務業,重慶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加大“啟明星”“北斗星”企業培育力度,把吸引從業人員放在首位,去年新增軟件從業人員9.8萬人;新增軟件企業近7000家,增長近50%;軟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600億元,增長18.9%。
“重慶緊扣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推動‘四鏈’深度融合,著力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胡衡華代表說,重慶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集中力量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16個重要戰略領域,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一是提升創新平臺能級,實施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行動,加快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等科創核心承載區,有序推進金鳳、嘉陵江、明月湖、廣陽灣4個重慶實驗室建設,去年完成1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新增12個國家級科創平臺。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迭代升級重點產業鏈技術需求清單,部署核心軟件、高端器件與芯片等“揭榜掛帥”重大專項,加強產學研協同攻關,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三是營造全要素全鏈條創新生態,實施“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完善種子、天使等全周期創投體系,推廣“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去年,重慶研發人才超過24萬人,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到2.45%,超級智能汽車平臺、18兆瓦集成海上風電機組等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實現突破。
“重慶緊扣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目標,深入推進數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胡衡華代表說,重慶以數字重慶建設為牽引,高標準辦好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新一輪工業企業技改工程,努力塑造“數字制造·智慧工業”新名片。圍繞推進產業數字化,實施“機器人+”行動,擴大“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推動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圍繞推進數字產業化,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先進計算、數字內容、區塊鏈、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持續提升“芯屏端核網”全產業鏈競爭力,去年重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預計達到8%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慶是制造業重鎮,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全市制造業已進入跨越新關口、培植新優勢、邁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胡衡華代表說,重慶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努力跑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速度,積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加速度,奮力交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分報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