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匯“新質生產力”,您能談一談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嗎?
韓杰才:“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在理論維度上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深化了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必將成為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強大思想武器。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在實踐維度上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戰略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將“高質量發展”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作出“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重要部署要求,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世界發展大勢的精準研判、對新時代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謀劃,為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把握生產力變革的時代機遇,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蓄積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新的“戰略方向”。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這里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韓杰才:產業與生產力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生產力決定了產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全球科技創新正處于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態勢,并不斷成熟、應用和擴散,催生一系列新的業態,賦予新質生產力更多的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都同步出現,內涵深刻。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兩個不同階段的產業形態。“新興產業”是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誕生并應用而已經出現的新的經濟產業,而“未來產業”是由處于探索期的前沿技術所推動,當前尚處于萌芽期或孕育孵化階段,富有發展活力和市場潛力的產業形態。二者都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效能更高等特點,既為科技創新帶來不可或缺的強大驅動力,又被科技創新持續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成為科技創新的集聚高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載體和巨大空間。
記者: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韓杰才: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其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包含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各方面、全方位躍升,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在科技創新驅動下,新質生產力必將引領帶動生產主體、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的更新換代,從而變革以往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等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使得發展更系統協調、更低碳綠色、更開放融合、更共享流通。
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培育新質生產力集聚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是我國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核心環節,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記者: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發展有什么影響?
韓杰才: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一種全新變革的生產力,必然會帶來產業的極大變革。分析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組成,不僅要求勞動者素質更高、勞動資料更高技術含量、勞動對象更廣范圍,而且強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科學技術等諸要素更高水平高效協同,這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產業體系向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方向發展,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
記者:目前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又將如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韓杰才: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作為支撐。人工智能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前沿科技之一,而且其并非是某一單項技術的突破和運用,而是人類眾多高水平科技的“集大成者”。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進入快車道,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加速迭代,已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嶄露頭角,并深入滲透到醫療、交通、金融、農業、工業等各個領域。人工智能具有足夠大的技術輻射效應,既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原動力,也能賦能各個產業領域,還能塑造新型勞動者并牽引治理模式的迭代更新。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科學技術、管理等全要素、各環節發生變革,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關鍵在于科技創新的持續突破,而推動科技創新又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人才則以教育作為基礎支撐。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肩負重大時代使命,要吃深吃透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最新發展成果,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聚焦“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這一基本內涵,圍繞人工智能等原創性、顛覆性創新領域,通過創新設置學科專業、變革人才培養范式、協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深化產教深度融合,加速推動高校人才優勢、科研優勢轉化為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優勢,持續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