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自覺地把高質量發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撐。”
記者:“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理論認識的深化拓展和守正創新,如何看待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黃漢權:“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一創新表述,與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守正創新,遵循了經濟社會發展演進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彰顯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盡管如此,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保持經濟合理增長,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順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強調堅持質量優先、效率第一,實現動力、質量、效率三大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需要指出的是,高質量發展不是不講速度,而是要求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質”與“量”的辯證統一中推進高質量發展。
實踐中,“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作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為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一,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能,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其二,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只有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三,這是贏得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競爭。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重塑我國競爭新優勢,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記者: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必須自覺地把高質量發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當前,我國在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還存在哪些堵點、卡點?
黃漢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一些堵點卡點,比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平衡、綠色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面對這些問題,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三個統籌”,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圍繞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三穩”目標,扎實做好各方面工作。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完成今年發展目標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推動高質量發展該如何發力?
黃漢權:一是政策和改革協同發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質”與“量”的辯證統一,要求高質量發展必須有一定的增長速度作支撐。受多重因素影響,近4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為4.7%,低于潛在增長率。未來一段時間要努力使經濟增速達到5%左右,才能確保實現2035年增長目標。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打好政策工具“組合拳”。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各類宏觀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壁壘,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改革創新激發經濟內生發展活力動力。
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的主要抓手。要深入實施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促進從0到1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加速涌現。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及成果轉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三是多措并舉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著力擴大有效需求。需求不足是當前影響經濟循環、制約增長的主要矛盾。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激發有潛能的消費,繼續改善就業形勢,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夯實消費增長的基礎;優化消費環境,創造消費場景,釋放居民消費意愿;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為抓手,壯大新型消費,鞏固傳統消費,提振大宗消費,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推動民間投資穩定增長;保持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培育服務業投資新增長點;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穩定房地產投資。持續發力穩外貿外資,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落實好制造業全面開放政策,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四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五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方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積極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轉型,統籌兼顧處理好新能源和傳統能源、能源開發和節約利用等關系保障能源安全。穩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六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動新型城鎮化。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以主體功能區定位為指引,以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為舉措,以推動各地區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抓手,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發揮優勢、彰顯特色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七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福祉??椕茉紊鐣U暇W,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大學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穩定。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進民生福祉。